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3,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页
僧石藏( 吕 )
僧乘如( 萧 )
僧崇慧( 陈 )
僧无漏( 金 )
释慧演( 毛、苗 )
僧怀海( 王 世称 百丈禅师 大智禅师 号 百丈欤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释神会( 石 )
僧无名( 高 号 无名 )
释法如( 韩 )
僧辩才( 李 能觉大师、能觉、大师曰能觉 )
僧朗然( 魏 号 决 )
僧怀素(世称 醉僧、颠师、醉素 字 藏真 钱 )
释欢喜(号 利智梵僧 )
其它辞典(续上)
僧潜真( 王 字 义璋 )僧石藏( 吕 )
僧乘如( 萧 )
僧崇慧( 陈 )
僧无漏( 金 )
释慧演( 毛、苗 )
僧怀海( 王 世称 百丈禅师 大智禅师 号 百丈欤 )
僧皎然(别称 清昼 谢 号 释门伟器、释门伟器哉 世称 长生和尚 字 皎然、如昼 昼 )
释神会( 石 )
僧无名( 高 号 无名 )
释法如( 韩 )
僧辩才( 李 能觉大师、能觉、大师曰能觉 )
僧朗然( 魏 号 决 )
僧怀素(世称 醉僧、颠师、醉素 字 藏真 钱 )
释欢喜(号 利智梵僧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88 【介绍】: 唐僧。太原人,俗姓王,字义璋。弱冠投迹空门,住京师兴善寺。学通内外,性相融朗。有《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十善法戒》。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潜真字义璋。俗姓王氏。太原人。后徙为夏县朔方崇道乡人。开元二十六年住灵觉寺。代宗朝预翻译新经。贞元四年卒于兴善寺。年七十一。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义璋。姓王氏。太原人也。后徙夏州。朔方崇道乡。考珍。生二子。真其仲也。弱冠投迹空门。开元二十六年。隶名薙染于乡里之灵觉寺。明年纳具。探讨律藏。经章论句。无不研究。代宗朝。新出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诏造疏。大历八年十一月。疏成三卷。以进。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十善法戒。共一卷。且复禀承不空三藏秘密教法。入曼拿罗。受成佛印。显密二部。于是兼焉。贞元二年五月十四日。属疾。寻集门人。遗戒切至。二十一日。右胁累足。诵弥陀佛号。终于兴善寺。寿七十一。夏四十九。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潜真。字义璋。姓王氏。太原华族。后徙为夏州朔方崇道乡人也。考珍真即仲子也。年在学数业尚典坟。幼好佛书抑从天性。甫及弱冠投迹空门。开元二十六年隶名于本城灵觉寺。明年纳具戒。自此听习律乘涉游论海。凡曰讲筵无不探赜。属代宗朝。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敕真造疏。奏云。此经凡有三译。一西晋太熙中。法护翻名佛土严净经。文势多古语简理幽。二天后久视中。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名文殊受记经。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箓。人归宝图。德厚乾坤。明侔日月。仁恕滋物。夷狄仰德。而输诚慈惠。利生正教。承风而演化。顷者鄜坊节度使兼御史中丞杜冕。奏为国请诸大乘经。明诏下于祇园。梵旨开于贝叶。因请三藏不空译此经等数十部。续有敕下天下梵宇。各置文殊菩萨像。以旌圣功也。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皆三藏所请。三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身口意业秘密修持。戒定慧学显通宣畅。唐梵文字声韵具知。传译此经善符圣旨。文质相兼璨然可观。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幸陪清众谬在翻传。虚空藏经课虚润色。猥蒙驱策述疏赞扬。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今之所作盖有由焉。有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学尽法源行契心本。亲睹灵境密承圣慈。故久在清凉属兴净业。仍于现处建窣堵波。寻觐法缘来诣京国。以此经为大事。以大圣为本师。显扬圣德无过此者。乃稽首三藏誓传大圣法门。不以潜真庸虚。转祈和尚邀令述作。和尚不念前之鄙陋。又令赞释此经。窃恐难契真诠。敢不尽其愚讷。即大历八年十一月疏成奏过。真学通内外性相融明。考覆幽玄研精教理。探赜今古比校亲疏。分别异同归于一义。辩犹泉涌思入虚凝。直笔而书记于绝唱。结成三卷。以作准绳。现在未来永无疑网矣。又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及十善法戒共一卷。兼禀承不空秘教。入曼拿罗。登灌顶坛。受成佛印。显密二教皆闻博赡。关内河东代历四朝阐扬妙旨弟子繁多。加复纲纪兴善保寿二处伽蓝。惩劝僧尼真有力也以贞乾四年戊辰五月十四日。遗诫门人以疾而卧。二十一日右胁累足。口诵弥陀佛号。终于兴善寺本院。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九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8—约799 【介绍】: 唐僧。随州人,俗姓吕。幼入开元寺为僧。受戒后,礼嵩山普寂禅师,得悟禅法。后住定州大像山定真院,孤坐冥寂,数夏安然。陶化一州,从者颇众。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吕氏。汉东人。年几小学。即从亲求出家。听隶开元寺落发受具。久之礼嵩山寂禅师。寤心妙。燕嘿中山大像峰石室间者数夏。而参扣之侣。望风而至。蔚成丛社。博陵之习俗为变。州帅李公卓。翘仰切至。愿迎入府供养。藏谢曰。山野之性。不闲礼法。恐屑威棱。卓不敢强。乃尽屏驺从。登山执弟子礼。访问。奏请院额曰定真云。藏之亡。先一日诀众竟坐逝。春秋八十二。贞元十六年正月入塔。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石藏。姓吕。汉东人也。年邻小学露成人之度。跪告堂亲愿为佛子。遂志入开元寺削染受戒。剋愿礼嵩山寂禅师豁悟禅法。至中山大像峰间石室。孤坐冥寂数夏安然。同好者望风而至。蔚成丛众。陶化博陵人咸欣戴。会州帅李公卓。翘仰之切。命入城住贵亲玄论。谢云。野性难拘。不闲礼法。恐玷威陵。卓躬登山访问。款密交谈深开昏昧。遂奏院题额曰定真焉。藏预白众诀别。明日坐亡。春秋八十三。贞元十六年正月入塔。立碑颂德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 【介绍】: 唐僧。俗姓萧。精研律典,颇善讲宣。代宗大历间,入译场,从不空译经。敕为临坛大德。初住西明寺,自代宗永泰后为长安大安国寺上座僧。有集。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乘如。大历中河南登封县安国寺沙门。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未详其氏族乡里。精研律部。尤能力行不怠。代宗朝。与翻译。兼应奉两街临坛度人之任。当是时。凡僧寺皆隶有司。故五众身亡。衣资什具。悉入官库。正同籍没。殊非律指。于是如上言。乞加釐革。大历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今后亡僧物。随以入僧。仍斑告中书省牒天下遵行者。积弊顿除。如之力于教门多矣。终于西明安国二寺上座。平生盛著述。圆照编集为三卷。行世。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乘如。未详氏族。精研律部颇善讲宣。绳准缁徒罔不循则。代宗朝翻经如预其任。应左右街临坛度人弟子千数。先是五众身亡衣资什具悉入官库。然历累朝曷由釐革。如乃援引诸律。出家比丘生随得利死利归僧。言其来往来无物也。比丘贪畜自兹而𡞞者职由于此。今若归官例同籍没。前世遗事阙人举扬。今属文明乞循律法断其轻重。大历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敕下。今后僧亡物随入僧。仍班告中书门牒。天下宜依。如之律匠非上训二众而已。抑亦奋内众之遗事立功不朽。如公是乎。终西明安国二寺上座。有文集三卷。圆照鸠聚流布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 【介绍】: 唐僧。彭州人,俗姓陈。嗣牛头五祖智威。肃宗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代宗永泰元年赐额天柱寺。居山演道二十二年,从学者颇众。卒于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新罗国王三子,俗姓金。幼慕延陵之让,愿为释迦法王子。居贺兰山白草谷。肃宗时供奉内寺。上元间示寂。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姓金氏。新罗国王子也。幼慕延陵之节。竟让储贰。而委质释迦法中。既附舰西游华夏。寻度流沙。陟葱岭。将尽礼天竺胜迹。会异比丘语之曰。子于旧记未尝有名。而辄欲往其亡乃不可乎。因使教化毒龙。以进其坚忍。祷祈观音。以笃其智愿。而漏或为龙授三归依戒。或于像前。住禅定者四十九日。然比丘犹以为子之缘。特于唐土尤稔。乃反结庵于贺兰山之白茅谷。安史之乱。肃宗治兵灵武。屡梦金色人前唱宝胜如来名号。询之群臣。举以漏对。即徵聘不为起。后命朔方副元帅。中书令郭子仪。躬至谕旨。始奉诏。逮陛谒。上瞪视曰。此诚梦中所见者。留之内道场供养。寇平。百官扈跸归京师。漏上表乞还山。上优答不允。上元三年。忽化去。现双足形于内道场门之右阖上。度去地可数尺许。吏白状。上御步辇过之。得遗表其所阅之。其言指。槩求归葬故山而已。诏可遣中使监护卤簿导送。且置廨宇于怀远县。盖漏平生所由往来也。丧舆至此。坚不可举。于是别构堂以奉安之。体貌至今无变坏。其堂内门阖。即内道场之门阖也。然当时所现双足之迹犹存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无漏。姓金氏。新罗国王第三子也。本土以其地居嫡长将立储副。而漏幼募延陵之让。故愿为释迦法王子耳。遂逃附海舰达于华土。欲游五竺礼佛八塔。既度沙漠涉于阗已西至葱岭之墟入大伽蓝。其中比丘皆不测之僧也。问漏攸往之意。未有奇节。而诣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辄去。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验方利涉也。漏依请登池岸。唯见一胡床。乃据而坐。至夜将艾。霆雷交作。其怪物吐气。蓬勃种种变现眩曜无恒。漏瞑目不摇。譬如建木挺拔。岂微风可能倾动邪。持久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漏悲悯之极为受三归而去。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蒙师度脱义无久居。吾三日后舍鳞介苦依。得生胜处。此去南有磐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闲预相寻遗骸可矣。后见长伟而夭矫僵于石上欤。寺僧咸默许之。又曰。必须愿往天竺者。此有观音圣像。祷无虚应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婴虚肿略无倾倚。旋有鼠儿犹弹丸许。咋左胫溃。黄色薄脓可累斗而愈。漏限满获应。群僧语之曰观师化缘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游方空加闻见不可强化。师所知乎。漏意其贤圣之言必无唐发。如是却回临行谓漏曰。逢兰即住。所还之路山名贺兰。乃冯前记遂入其中。得白草谷结茅栖止。无何安史兵乱两京版荡。玄宗幸蜀。肃宗训兵灵武。帝屡梦有金色人念宝胜佛于御前。翌日以梦中事问左右。或对曰。有沙门行迹不群居于北山。兼恒诵此佛号。肃宗乃宣徵不起。命朔方副元帅中书令郭子仪亲往谕之。漏乃爰来。帝视之曰。真梦中人也。迨乎羯虏荡平翠华旋复。置之内寺供养。谅乎猴轻金锁鸟厌雕笼。累上表章愿还旧隐。帝心眷重答诏迟留。未遂归山。俄云示灭焉。一日忽于内门右阖之上化成双足。形不及地者数尺。阍吏上奏。帝乘步辇亲临其所。得遗表乞归葬旧隐山之下。即时依可。葬务官供。乃宣卸门扇置之设奠。遣中使监护。卤簿送导。先是漏行化多由怀远县。因置廨署。谓之下院丧至此神座不可辄举。众议移入构别堂宇安之。则上元三年也。至今真体端然曾无变坏。所卧中禁户扇。乃当时之现瑞者存焉。神僧传·卷第八
释无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次子也。少附海舰达于中华。欲游五竺礼佛八塔。既渡沙漠涉于阗已西。至葱岭入大伽蓝。其中比丘皆不测之僧也。问漏攸往之意。未有奇节。而诣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辄去。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验方利涉也。漏依请登池岸。唯见一胡床。乃据而坐。至夜将艾雷电交作。其怪物吐气。蓬勃种种变现眩曜无恒。漏瞑目不摇动。久之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漏悲闵之极为受三归而去。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蒙师度脱义无久居。吾三日后舍鳞介苦。依得生胜处。此去南有盘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间预相寻遗骸可矣。漏默许之。又曰。必须愿往天竺者。此有观音圣像。祷无虚应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婴虚肿略无倾倚。旋有鼠儿犹弹丸许。咋左胫溃黄色薄脓可累斗而愈。漏限满获应。群僧语之曰。观师化缘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游方空加闻见不可强化。师所知乎。漏意其贤圣之言必无唐发。如是却回。临行谓漏曰。逢兰即住。所还之路山名兰。乃马前记遂入其中。得白草谷结茅栖止。无何安史兵乱。肃宗训兵灵武。屡梦有金色人念宝胜佛于御前。翼日以梦中事问左右。或对曰。有沙门行迹不群居于此山。恒诵此佛号。召至。帝视之曰。真梦中人也。及旋置之内寺供养。累上表章愿还旧隐。帝心眷重。未遂归山。俄云示灭焉。一日忽于内门右阖之上化成双足。形不及地者数尺。阍吏上奏。帝乘步辇亲临其所。得遗表乞归葬旧隐山之下。即时依可。遣中使监护送导。先是漏行化多由怀远县。因置廨署。谓之下院。丧至此神座不可辄举。众议移入构别堂宇安之。至今真体端然曾无变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毛氏。襄阳人。父为东平紏曹。时辨章法师。讲涅槃经于开元寺。演幼即依以剃落。日听禀。无所疑滞。因复开阐。以导来学。未几拉同志。北游华岳。览毛女仙掌诸峰之胜。道洛中。见荷泽禅师。而知前日之所得。犹未至也。入南岳止澧阳。四方玄侣蚃集。贞元十三年终。享龄七十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演。姓苗氏。襄阳人也。父为东平紏曹。演幼入开元寺闻经欢喜。求于辩章法师所度脱。章日讲涅槃经。演常随听入神。既通深义复能讲谈。一日结侣同游华下。思登毛女峰观仙掌。路出洛中乃参荷泽祖师通达大观。因入南岳。遂住澧阳。江南得道者多矣。贞元十二年终。享龄七十九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卒谥大智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马祖阐化南康。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同号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时如何。藏云正好供养。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经入藏禅归海。祖一日上堂。大众云集。海乃捲却礼拜席。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乍归诣祖。祖于禅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这个。更别有在。祖放拂子旧处云。你已后将什么为人。海却取拂子。祖云只这个更别有。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参玄之宾麇至。而沩山祐黄檗运。尤杰出。海谓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吐舌。曰某甲虽不识马祖。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檗云。不嗣马祖。海云作么不嗣马祖。檗云丧我儿孙。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轨范耶。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律。盍亦从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约折中之。务归于善焉尔。其制谓。于一寺之中。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说法也。僧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论高下。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长连床。昼夜不息。倦则斜枕床唇偃仰。谓之带刀卧。使不安于寝寐也。长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则行普请法。以均其劳苦。天下禅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废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寿九十五。长庆元年。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不成则云无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语曰。利不百不变格。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本西域人。后祖父入中国。冒姓石氏。占藉凤翔。会性悬解独得。世莫知之。年三十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发。冥契心印。无相叹曰。吾道在汝矣。大抵超證。离念寂照泯然。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乎妙用。默济则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其教化。睹貌以迁善。闻言以革非。至于荡廓封执昭洗尘蔽。上中下性随分令入。岂浅见陋识之所能窥测哉。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跏趺坐。逝于成都之净众寺。寿七十五。躐三十六。越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道俗迁座于寺之北隅。四众孺慕山林变色。南康王韦皋为立碑撰文。并书。躬致其敬。弟子那提嗣。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神会。俗姓石。本西域人也。祖父徙居。因家于岐。遂为凤翔人矣。会至性悬解明智内发。大璞不耀时未知之。年三十方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悟冥契心印。无相叹曰。吾道今在汝矣。尔后德充慧广郁为禅宗。其大寂照灭境超證离念。即心是佛不见有身。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夫妙用默济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然知化。睹貌迁善闻言革非。至于廓荡昭洗执缚。上中下性随分令入。以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示疾俨然加趺坐灭。春秋七十五。法腊三十六。沙门那提得师之道传授将来。以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门人弟子缁俗迁座于本院之北隅。孺慕师德号哭之声。山林为之变色。初会传法在坤维。四远禅徒臻萃于寺。时南康王韦公皋最归心于会。及卒哀咽追仰。盖粗入会之门。得其禅要。为立碑自撰文并书。禅宗荣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93 【介绍】: 唐僧。河南洛阳人,俗姓高。年二十八,投师习学,住洛阳同德寺。精律典,复归信禅宗,从荷泽神会付授心印。后志历四方,周游天下名山。德宗时,将精简僧尼,无名上表直谏,事遂止。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山。卒于佛光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阳者。因家焉。年二十八。隶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禅宗之盛。获记莂于荷泽会公。先是会每谓人曰。吾法必待无名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历遍揽。以极其造诣。而名之志得矣。贞元初。朝士鲜于叔明。令狐峘。劝上。料简天下僧尼。以利百姓。名闻之遽上疏谏。事遂寝。流叔明峘海南。六年杖锡五台。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方赴中食于佛光寺。食先毕。凝然趺坐。不动。撼之则已化去矣。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维。敛舍利升许。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以葬。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无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为洛阳人矣。冲孺之龄举措卓异。口不哜辛血性不狎諠哗。邈矣出尘。故难留滞。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笼。投师习学依随隶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无疑闻有禅宗思千里而请决举领整裘开扃见路。辞飞笔健思若涌泉。因随师游方访祖师之遗迹。得会师付授心印会先语诸徒曰。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号无名也。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罗浮庐阜双峰𡷗公铝岭牛头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询问。风格高远神操朗澈。博识者睹貌便伏。僻见者发言必摧时德宗方纳鲜于叔明令狐峘料简僧尼事。时名有表直谏并停。寻时鲜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贞元六年往游五台居无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佛光寺。先食讫俨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维获舍利一升。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于佛光寺。贞元六年庚午岁也。或云名著疏解弥陀经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韩氏。慈州人。少商贾逐什一利。忽自悔。依汴京相国寺洪思法师出家。登具后。访道嵩少。见神会禅师于洛下。疑情顿释。受印可。后遁太行山马头峰下。褚墩戍将王文信。唱众构宇。以说法匡徒。刺史李亚卿。邀入城不起。元和六年示寂。报龄八十九。三月迁舆于塔。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俗姓韩。慈州人也。少为商贾心从平准。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依洪思法师出家。隶业偕通。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后登太行山。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结茅而止。有褚塾戍将王文信。率众建精庐焉。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不赴示寂。报龄八十九。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襄阳人,俗姓李。年十六削发。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卒谥能觉大师。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辨才俗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年十六出家本郡寺。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就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大历十三年卒。年五十六。谥能觉。仍赐紫。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辩才。姓李氏。襄阳人也。母氏妊之倏恶荤血。冥然一食虚淡终辰。及其诞弥异香盈室。宗党怪焉。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字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就荆州玉泉寺纳具戒。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遂伏膺请业。有疑必决。无义不通。厕于二宗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玄宗以北方人也。禀刚气多讹风。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何可止息。诏以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肃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革猃狁之风。循毗尼之道。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驾回既复两京。累降玺书。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才劝勉毳裘不诛华族。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素仰才名。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十三年冬现身有疾。至暮冬八日。垂诫门徒已。安坐绳床默然归灭。春秋五十六。越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乃天乐也。异香从空散下。则生净方之兆也。才自长安而旋于塞上。既受虢公知遇。大营福业成此精庐。皆才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仍赐紫衣一副。追远之荣声闻塞外。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襄阳人。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稍长善记忆。每受经。必以等身为限。事不重问。义不再思。师甚器之。年十六遂落发。隶乡里之大云寺。遍游列郡名山。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名。即造而请业焉。二师皆推为上首。天宝十四载。上以北方习骑射。嗜杀戮。刚犷之气。黩武玩兵。宜必以善导柔服之。诏才临坛度人。以致其教诫。至德初。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庶令猃狁之乡。粗识毗尼之道。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及复两京回鸾。累降玺书褒美。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永泰二年。仆固怀恩叛。招诱吐蕃犯边。才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屠杀之惨为戢。大历三载。诏充章信大德。时府帅虢国常公。与护戎任公。数过从讲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绳床而寂。寿五十六。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显。执役于城上。夜闻管弦声。异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养矣。谥曰能觉。襚以紫衣。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7 【介绍】: 唐僧。润州人,俗姓魏。玄宗开元中出家于丹阳开元寺。天宝初,受戒于杭州华严寺。复徙灵隐寺,依远律师,通《四分律钞》。肃宗上元中,刺史韦儇请住持润州招隐寺。撰《古今决》十卷,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条贯甚明,大行于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魏氏。南徐人。开元中。从丹阳开光寺。齐大师落发。天宝初。依杭州华严寺。光律师受具。后徙灵隐寺。事远律师。通四分律钞。又于越州昙一律师所。研究其义。讲训详明。生徒四至。至德二年。诏居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韦儇。迎为招隐统领大德。即于其暇。著古今决。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大行于世。其自序尤详。尽兹不录。大历十二年。冬趺座而逝。寿五十四。腊三十五。越明年春。建塔于山之西原。屯田员外郎柳识为碑颂。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朗然。俗姓魏。世袭冠冕。其先随东晋南渡则为南徐人也。开元中入道受业于丹阳开元寺齐大师。天宝初受具于杭州华严寺光律师。后徙灵隐寺依远律师通四分律钞。重禀越州昙一律师精研律部。讲训生徒四远响应。肃宗至德二年。恩命举移隶名于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韦儇又请为招隐统领大德。即以其年讲授之暇著古今决十卷。解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繁杂义例条贯甚明。大行于世。观其先列古人之义。有所不安则判断之。故号决也。决中自序。初依天竺威律师学习。复从远一二师也。凡戒坛则二十六登。皆为坛席之主。律钞凡二十八过讲。有馈遗者随丰薄。受而转施悲信二田。凡于教理披文究义。皆言宿习之力也。执持戒检斯须不违。大历十二年冬癸卯。趺坐如常恬然化灭时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五。越十三年春辛酉。建塔于山西原。缞麻之徒泣血千计。高行弟子清浩择言等。请益弟子御史中丞洪府观察使韦儇。吏部员外李华。润州刺史韩贲。湖州刺史韦损。御史大夫刘暹。润州刺史樊冕。皆归心奉信。屯田员外郎柳识为碑颂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785 【介绍】: 唐僧。长沙人,字藏真。俗姓钱。以善狂草出名。尝于故里广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所居曰“绿天庵”。嗜酒,兴到运笔,飞动圆转,变化多端而法度具备。晚年趋于平淡。其弃笔堆积,埋山下曰笔冢。前人评其狂草承张旭而有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有《自叙》、《苦笋》等帖。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 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幼出家为僧。喜草书。家贫无纸,乃广种芭蕉,以其叶练字,书艺大进。肃宗时,为吏部尚陟所赏。代宗大历初。曾至广州谒岭南节度使徐浩。后又入京,求见当时名公,以求进益。颜真卿、张渭、戴叔伦、钱起等,皆作诗文称赏其草书。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以后。《全唐文》卷四三三有陆羽撰《僧怀素传》,《宣和书谱》卷一九亦有传,事迹另参见《唐才子传》卷三及其传世诸帖。其草书今存10余帖,笔势圆转飞扬,狂纵放逸,与张旭齐名,世有“颠张狂素”之目。《全唐诗》存诗2首,然小传则误为法名相同之唐初律僧。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欢喜。不知何许人也。性无羁束慈忍宽和。人未尝见其愠色。故号之焉。观国之光至于京辇。贵达下民延之少见违拒。言语不常事迹难测。德宗皇帝闻而重之。兴元十二年敕永泰寺置戒坛度僧。时喜与保唐禅宗。别敕令受戒。缁伍荣之。至其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本寺焉。有会稽云门寺释无侧者。外国人。未知葱岭南北生也。若胡若梵乌可分诸。建中中越碛东游。得意则止度其冬夏。后栖越溪云门寺修道然善体人意。号利智梵僧焉。相传则是康宝月道人后身也。必尝以事徵验而知。与名德相遇谈话终夕吴兴皎然题侧房壁云。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清朝扫石行道归。林下眠禅看松雪。其高邈之状在昼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