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3,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子瑀( 真瑛 )
邱悦
释道义( 觉一 )
僧广敷( 在家菩萨 同所计天殊 )
释待驾( 石城 城山 )
释慧空( 崔 )
闾丘晓
释怀空( 梁 )
释慧明( 丹阳公 陈 )
释楚金( 大圆禅师 下见金字 )
僧进平( 吴 )
僧明瓒(别称 懒瓒、懒残 大明禅师 )
高适(达夫、仲武、字仲武 渤海县侯、丘尉 世称 高常侍 行第 三十五 )
僧守直( 坚道 )
僧希迁( 石头和尚 无际大师、无际 )
僧子瑀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 【介绍】: 唐僧。湖州德清人。俗姓沈,字真瑛。幼出家。武周如意中,于洛阳大福先寺受戒。證圣中,归住湖州大云寺。坚执僧律,勤心礼忏,写经一万六千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字真瑛。姓沈氏。吴兴德清人。年未总角。辞亲出家于郡之大云寺。如意中。大赦。诏天下度人以祈国𨤲。遂获薙落。受具于洛京大福先寺。澄圣中。归执律柄。以纪纲清众。平居各礼万五千佛。兼行慈悲忏法。日夜勤至。俄有弹指行道者九人。忽隐去。问之无识者。然后知其为圣僧矣。或夕坐无镫烛。而身出光明。天宝初。临安足法师死。三宿而苏曰。见瑀冥中。谓王曰。足能讲涅槃请宥之。王曰。尝闻岩崙能讲矣。未闻足也。不许。瑀力争之。瑀平生书经凡三藏。共万有六千卷云。十一年趺坐而终。越明年阇维。启龛视之。颜色殊不变。见者起敬。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子瑀。字真瑛。姓沈氏。吴兴德清人也。其先亡国于沈。因以为氏。春秋沈子之后也。瑀生而聪慧不以师授。年未总角辞亲出家。以如意年中大赦度人。坏衣削䰂煤炱世事。于洛京大福先寺受戒。勤勤祈请假寐。三日之夕见有神人俨然在目。倏往忽来或同或异。得非至诚乎。于是烛如来灯佩菩萨印。證圣中归于大云道场。坚执律柄僧纲釐举。不亦宜哉。瑀素履纯厖无咎无誉。使天下之士有外道焉。有阐提焉。心如飘风言若泉涌挠我圣教挤我妙门。瑀示以从容诱以方便。莫不稽首挫色而闻命焉。常礼一万五千佛名。兼慈悲忏。日夜一匝。或二日三日一匝。夜有圣僧九人降于礼忏之所。相与行道弹指而去。或夜无灯烛。心口是念圆光照室如坐月中。如此则往往有之。瑀慨德清遍邑未有塔寺。遂锐怀营构。一唱齐和乃成精宇。前后写经三藏。凡一万六千卷。天宝初临安足法师。死经三宿。将入地狱。冥中见瑀引至王所。谓王曰。此人能讲涅槃经。王宜宥之。王曰。唯闻岩崙师能讲。不闻此师名何也。如是再三。王不能屈。因赦之。曾是乡人施𤛒牛者。天然不孕因而出乳其通感如是。以十一年秋禅坐而终。十二年春将启灵龛欲焚之。容色不变如生。虽少林孕髭蕲春育发。何独嘉也。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姚淡主客郎中姚泲刺史杨慧才偕归信焉。
邱悦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悦。玄宗时人。著三国典略三十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东三衢人。开元初。至台山挂锡清凉寺。居鬻院。充典座职。日负薪樵。不堪劳苦。而每织竹鞋。贸有力者代之。时披纳衣出游。偶东北行可五里所。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气貌古朴。而神情澹雅。有童子随后。其实于义未尝识也。忽呼名童子觉一。使邀义就寺啜茶。乃相与入寺。遍阅诸院。见大阁三重。上下九间。皆黄金色。辉耀夺目。既而老僧谓义曰。山寒难住。可蚤还也。义唯诺辞出。仅百许步。回顾其地。莽然皆山林也。大历初。义上疏言状。诏即其地置金阁寺。以十节度助赀费。西域沙门纯陀为都料。盖造寺成。仍诏赐不空三藏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道义。江东衢州人也。开元中至台山于清凉寺粥院居止。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高。颇有难色。义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因披三事纳衣。东北而行可五里。来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其貌古陋引一童子。名字觉一。老僧前行。童子呼请义东边寺内啜茶去。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见大阁三层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老僧令遣义早还所止。山寒难住。唯诺辞出寺。行及百步回顾唯是山林。乃知化寺也。却回长安。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帝。蒙敕置金阁寺。宣十节度助缘。遂召盖造都料。一僧名纯陀。为度土木造金阁一寺。陀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寺成后敕赐不空三藏焉。义不测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5—785 【介绍】: 唐僧。南燕人,俗姓郑。少依思浩出家。受戒后,游两京及嵩山、少室山,遇洛京荷泽寺神会禅师,大明禅旨。后住袁州阳歧山,终日瞑目,食野果度日,惟时与道士往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郑氏。南燕人。少依京师大德思浩出家。既登戒。游涉丛席。遇神会禅师于伊洛间。得曹溪别传之旨。绝江至宜春。营室于杨岐山。而挂锡焉。涧饮木食。终日夕。常坐不卧。地幽僻奇秀。参请之徒。始无与来往者。时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鹤乘鸾以过之。谈论移𠷳而去。后化大行。户屦为满。竟唱灭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寿九十一。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广敷。俗姓郑。南燕人也。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训。登戒毕游嵩少两京。遇神会禅师大明玄旨。至宜春阳岐山挂锡。是中峰峦积翠洞穴涉幽。芝菌之苗参于草奔。敷终日瞑目木食度辰。时有峨冠羽帔驭鹤骖鸾者。始则乍往倏来。后则登庵造膝。其仙客所到。必轻云薄雾随步而至。拥从者天丁力士令远去。对晤谈论移晷。其后道化既成。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灭。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神仙道异谈论岂同乎。通曰。昔小有真人能谈空理。方诸山神仙建浮图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号在家菩萨。又雪山诸仙善五明论求度者。同也。然其相似道必须甄简。若西域二十谛中五唯量五大与释氏法名同所计天殊。良难区别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王氏。蜀之简州金水县人。冲孺谢俗。立行孤峻。天宝之季。上幸成都。驾以童子。诣行在所。求落发。上异之。为得此名。寻结庐石城山。中俄辟为寺。始额云顶。上之入蜀也。尝登武檐东台。见卿云佳气。又梦。神人姓李曰。予自石城来。愿为陛下扈从。至是驾间侍上燕。上从容问驾所居。驾以对。上悟曰。朕固识之。因易额慈云。且赐神号玄孙。以其玄元苗裔云。驾竟示灭于此寺。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待驾。俗姓王氏。金水县人也。冲孺出家作为诡异。其父立名待驾。当天宝末也。练行精进时号头陀。及玄宗巡幸。果自诣府剃䰂为僧。至是待驾得度。其言信矣。驾去县邑二十里开径芟茅独居山顶。后成一寺。此山绝多灵迹。初名石城。迨明皇至剑门山。神见形迎驾。称姓李氏。敕赐与玄孙之称。后陟武担东台远望。祥云紫气盘结空界。问左右曰。此何处对曰。名城山。乃悟山神扈卫之意。遂改云顶为慈云寺也。驾后卒干此寺。又福州楞伽寺释怀一。景龙中锐意于爱同寺东造精舍。相度地形无水济用。方拱手而去。忽山禽击斗于地。一异之命工穴。深尺馀甘泉沸涌。此后伏腊而无加耗。寺中每有休咎。必暂减耗。候以知之。风俗谓之灵泉焉。以永泰二年归寂。弟子超悟奏乞代宗题寺额。上首曰智恒。次行弼。越州刺史皇甫政为碑纪德。襄州节度使于頔书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崔氏。江陵人。父任陕之灵宝县。不幸而卒干官下。空居忧。乃投回銮寺沙门恒超出家。以报罔极之德。未几试经合格。听习敏利。因入嵩少寂禅师法会。而获记莂焉。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屡以疾辞。代宗皇帝。闻其名。诏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倾信。久之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九月四日。遂迁全身于塔。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慧空。姓崔。江陵人也。家世儒雅奕叶缨緌。父任陕服灵宝县。空丁艰天属。坚请入空门庸报乳哺重恩。乃投回銮寺恒超下。授受经业三载诵通。及格蒙度听习敏利。因入嵩少遇寂师禅会。豁如开悟。乃回三峰于仙掌间。有道流绸缪论道。薄暮方散非止一过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多以疾辞。或至必登元席。代宗皇帝闻其有道。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倾信。后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癸丑九月四日。全身坚固而迁塔焉。次南岳东台释元观。姓袁氏。长安人也。父为河中府掾。母兄为沙门甚敦道化。见观幼龄聪慧风标秀举有成人之度。因劝其出家。乃投兴善寺。诵经通利。五年得度。乃于律部俱舍二本涣然条理。后出游方登诸禅会。明悟真性如醒宿酲。遂趋衡山于东台而止。其道弥昌冥有所感。恒得神人密送供施。随其众寡不闻有阙。忽一日神现形再拜曰。我是此山檀越。常送薄供者。我身是也。观问汝何业所致。曰我前身曾称知识。体悟匪全妄受信施。坐此为神。偶师居此。我曹馈粮粗副私愿。今二十年已足。得遂超度。故来决别也。观化缘斯极。嘱累禅徒而终。春秋七十九。太和四年十月二日迁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 【介绍】: 唐人。工诗。肃宗时为亳州刺史,一作濠州刺史。安史乱起,诗人王昌龄避乱还乡,道经其地,为晓所杀。后宋州被围,张巡告急,河南节度使张镐倍道兼进,传檄晓引兵出救。晓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将戮之,晓告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即杖杀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7 肃宗至德元载(756),任亳州刺史。二载,睢阳围急,河南节度使张镐传檄闾丘晓引兵出救,晓逗留不进。镐至,睢阳已陷,镐怒,杖杀晓。晓曾杀害诗人王昌龄。事迹散见新、旧《唐书·张镐传》。《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闾丘晓(?—757),里贯不详。至德中,为濠州刺史。安史叛军围睢阳,张巡告急,兼河南节度使张镐檄之赴援,晓适留不进,为镐杖杀。《全唐诗》存诗一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出蜀之阆州梁氏。幼得度于乡里耆阇山之广福寺。既禀具。游方见大寂于钟陵。获记莂焉。后挂锡彭城安丰山燕默。未尝干谒。而施者自至。不数载卒。成大伽蓝。间有僧乘空而造其居者。昼夜绕垣墙行不辍。而莲华辄随步以生。见者异之。如是阅数日。遽辞空曰。却后三五载。当复此相依附矣。遂乘空去。兴元元年。空示寂。寿八十八。长庆元年二月。始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怀空。姓梁氏。阆州人也。幼适本州耆阇山广福院削染。得戒之后游方慕学。于大寂禅法洗然明畅。后至彭城安丰山挂锡。宴默不数载间成大伽蓝。尝有一僧乘空而至。绕垣墙不息。或蹑莲华或时履地。人或瞻睹。数日之后礼辞空。且曰。我三五稔却来依附。言讫不见。空以兴元元年灭度。春秋八十八。长庆元年二月方迁入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汉太丘长陈寔之后。晋永嘉南渡。曾祖仲文佐命于陈。封丹阳公。祖令双溪谷熟二县。考令兰陵。遂家焉。明则兰陵产也。丱岁舍父母出家。受具习律。叹曰。自神禹以功有天下。而刑戮滋生。伯成子高弃其诸侯以耕。而况我辈之学空寂者乎。纷纷诤论。一何至于此极哉。乃诣方岩究心法。天宝初。将游五台。会淮汴阻兵不果。仍筑兰若三所于宛陵之石门。先是其地苦虎狼之暴。俗尤嗜弋猎。自明以慈悲化摄。皆革心不相伤忤。五年戾止鱼陂。时有瑀公。神异僧也。见曰。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也。他日与登鱼陂之颠。见东南有峰。秀拔可爱。因指以谓瑀公曰。告宿缘在兹。庶几其可得乎。八年诏天下度人。州将韦南金。举明高行。黑白状请。隶州之宁化道场。明辞。改隶佛川。即鱼陂所望之峰也。按郡志。地故梁吴筠宅也。昔有于青山之南。斸出古佛二躯。而水随以腾涌。由是其地得名。旁有吴王古祠。巫以祸福撼闾里。致血祭。明至泊舟祠下。风雨骤作。林木屋瓦飞折。顷之霁。一伟丈夫。前拜。谒受戒。且请徙道场其地。及道场之徙。偶获铜盘土中。盘底铭慧明字。建中元年正月十二日。示疾以逝。寿八十四。腊五十一。树塔于寺之西山。而葬灵舆焉。得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慧明。俗姓陈氏。汉太丘长寔之后。世居颖川。永嘉南渡祖为司徒掾。曾祖仲文有佐命于陈封丹阳公。祖为双溪谷熟二县令。考为兰陵长。乃为兰陵人也。明母氏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恶履于荤园口不尝于鲜器。神梦髣髴如闻法音。既而诞焉。年渐及丱方祈舍俗。父母偕听。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习学律藏尝谓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遁焉。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诤论纷纷。若心印心之法。至矣哉。乃西诣方岩顿开心地。天宝中有愿于清凉山。淮汴阻兵明即旋策与禅客遇同游宛陵。于上石门置兰若三所。有大[虥-儿+巾]来扰如抚尨焉。时荐饥。群盗欲至必号呼先告。往往有徵焉。先是此乡好弋猎。明化之皆焚罝网器仗矣。至天宝五年爰止乎鱼陂道场。有瑀公者。白土史宗之流。迹迩行辙世莫之识。始相见曰。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耶。他日同登鱼陂峰顶。见东南有山苍琅独秀。谓瑀公曰。吾与此山宿有缘矣。天宝八年有制度人。州将韦南金举高行黑白状。请隶名州中宁化道场。明固辞改隶佛川。即畴昔鱼陂所望之峰。梁吴均故宅之所。地志云。青山南掘得古佛二躯。莫知年代。获像之地灵泉涌起。因名佛川焉。泉侧有吴王古祠。风俗淫祀滥以牺牲。于是明夜泊庙间雷雨荐至林摧瓦飞。顷之雨收月在。见一丈夫容卫甚盛。明曰。居士生为贤人死为明神。奈何使苍生每被血食。岂知此事殃尔业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礼忏再三。因与受菩萨戒。神欣然曰。师欲移寺。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宫。后果移寺于祠侧。获铜盘之底。篆文有慧明二字焉。建中元年正月示疾。其日庭水春染山雨昼冥。猛虎绕垣悲啸而去。十二日奄然长往。春秋八十四。僧腊五十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寺西山焉传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三人也。若鹙子采菽之伦也。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深于禅味。俾昼公为塔铭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其先广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高氏。夜梦佛。有妊。七岁薙落。十八诵法华通大义。三十誓建多宝佛塔。用工之际。玄宗梦见楚金字于虚空中。诘朝遣使召问。乃为成之。且增其级。又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栖遁于此。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右胁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时礼诵。经声不绝。已历四朝。未蒙旌德。奉诏谥大圆禅师。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楚金。程氏之子。本广平郡今为京兆之盩厔人也。母高氏夜梦诸佛。因而妊焉。生实法王之子也。行素颜玉神和气清。七岁讽法华。十八通其义。三十构塔曰多宝。四十入帝梦于九重。玄宗睹法名下见金字。诘朝使问罔不有孚。于时声腾京辇。遂慕人构塔。累级而成。有同反掌。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乃曰。此吾栖遁之所。遂奏两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宝为名。此外吟咏妙经六千馀遍。宝树之下髣髴见于分身。灵山之中依俙觌于三变。心无所得舌流甘露。瑞鸟金碧栖于手中。天乐清泠奏于空际。凡诸休应皆不有之。乃曰。法象王之法驾。回人主之宸眷。承明三入扬法六宫。后妃长跪于御筵天华分散而不著。明皇题额肃宗赐幡。岂荣冠于一时。亦庶几于佛在也。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薪尽火灭雪颜如在。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春秋六十二。法腊三十七。天子悯焉。中使吊焉。敕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初金髫年写法华经。不衣缣缯。寒加艾纳而已。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随象王之子也。紫阁峰草堂寺飞锡碑文。吴通微书。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经今六十馀祀。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以历四朝未蒙旌德。敕谥大圆禅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9—779 【介绍】: 唐僧。京兆人,俗姓吴。早年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通诸经论。后于洛阳遇荷泽神会,遂归依禅宗。后住唐州西隐山。刺史郑文简请入城讲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京兆吴氏子也。蚤岁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风表端雅。诸大经论。皆所研究。临文消释。听者忘倦。后于洛下。遇荷泽会师。悟心法。叹曰。吾今日乃知从外得者。皆非也。至唐州居西隐山。刺史郑文简。迎入城中举唱。领指者众。及灭年八十一。大历十四年三月。塔于山中。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进平。姓吴氏京兆人也。早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风表端雅。诸经大论皆所研寻。销文鍊注令人乐闻。末思禅观。于洛下遇荷泽会师了悟。且曰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难乎哉。后至唐州遂居西隐山。刺史郑文简请入城阐扬宗旨。示灭年八十一。大历十四年三月入塔。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时禅僧。开元间至嵩山,师北宗僧普寂。后居衡山,性懒而食残,时称懒瓒,或懒残。然出言皆契佛理,时人或以为弥陀佛应身。天宝初,入南岳寺为执役僧。肃宗时,曾预言避居南岳之李泌将领取10年宰相,后果应验。卒谥大明禅师。《宋高僧传》卷一九、《祖堂集》卷三有传。《祖堂集》及《景德传灯录》卷三〇收其长篇歌行1首。北宋黄庭坚曾书此歌,明董其昌误断为王梵志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初谒嵩山普寂禅师。得心法。寻游衡山。执役南岳寺。历二十年。未尝言劳苦。遂隐居石廪峰。以极道趣。李泌方年少读书。嗜静僻。尝筑室其地。不甚远。夜闻梵呗音。且往见之。正值瓒发牛粪火出芋以啖。而泌拜于前。瓒徐指炉旁地曰。可席此。因分半芋以啖之。无复他语。刺史岁脩祀事岳祠下。而颓石碍行路。石甚钜。遣里胥挽除之。役数百人。瓒悯其骚动。悉谢去。稍举足蹴之。转石抵山下。声若雷震。虎害颇众。瓒独坐召一大虎前伏。出尺箠使衔之曰。宜为吾痛鞭诸所害人者。大虎去。虎暴由是遂绝。世率称神异。卒谥大明禅师。有所著歌词。载传镫录。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明瓒者。未知氏族生缘。初游方诣嵩山。普寂盛行禅法。瓒往从焉。然则默證寂之心契。人罕推重。寻于衡岩闲居。众僧营作我则晏如。纵被诋诃殊无愧耻。时目之懒瓒也。一说伊僧差越等夷。或随众斋餐。或以瓦釜煮土而食。云是弥陀佛应身。未知何證验之。一云好食僧之残食。故残也(残上声呼)或随逐之则时出言语皆契佛理。事迹难知。天宝初至南岳寺执役。尽专一寺之上。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也。如是经二十年。相国邺公李泌。避崔李之害隐南岳。而潜察瓒所为。曰非常人也。听其中宵梵呗响彻山谷。李公情颇知音能辩休戚。谓瓒曰。经音悽怆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自赞而拜瓒。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愈加郑重。唯拜而已。瓒正发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跪捧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李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路极严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蹬道为大石所拦。乃以数牛縻绊而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无他术。瓒曰。奚用如许繁为。我始去之。众皆大笑。瓒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震雷。山路既开。众僧礼而踊跃。一郡呼为至圣。太守奉如神明。瓒悄然乃怀去意。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瓒曰。授我一小箠为尔驱除。众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梃。皆蹑后以观之。出门见一虎衔之而去。瓒既去矣。虎亦绝踪矣。李邺公于天宝末肃宗北巡至灵武即位。遣使访召。会泌自嵩颖奔赴行在所。帝喜用之俾掌枢务权逾宰相判广平王府司马事。肃宗曰。卿为朕师友。今父子三人资卿道义。寻为崔圆李辅国害其能。泌惧乞游衡岳。诏许之。绝粒数年。遂见瓒焉。后终居相位。一如瓒之悬记矣。敕谥大明禅师。塔存岳中云。
神僧传·卷第七
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馀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时邺侯李沙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谓懒残经音先悽惋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通名而拜。懒残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公愈加谨敬。唯拜而已。懒残正拨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严。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磴道为大石所栏。乃以十牛縻绊以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无他途可以修事。懒残曰。不假人力我试去之。众皆大笑以为狂人。懒残曰。何必见嗤。试可乃已。寺僧笑而许之。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震雷。山路既开。寺僧皆罗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懒残悄然乃怀去意。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懒残曰。授我箠为尔尽驱除之。众皆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挺。皆蹑而观之。才出门见一虎啣之而去。懒残既去虎亦绝踪。后李公果十年为相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0—765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达夫,一字仲武。少贫寒,游长安,失意归,客居梁、宋间。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为书记。历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卒谥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新、旧《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唐殷璠谓“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高适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早年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礼起,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彭、蜀二州刺史。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适字达夫。沧洲渤海人。举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元宗西狩。适閒道及帝于河池。迁御史。擢谏议大夫。累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旧唐书·高适传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
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吴礼部诗话
引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唐诗品》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诗镜总论
高达夫调响而急。
诗薮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唐诗归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诗源辨体》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规宗。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
《诗源辨体》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
《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诗辩坻》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
按指唐诗归
中钟惺所论:赵伯溶云:此论
《唐诗归折衷》
甚妙,譬如临池家楷中带隶,自是高古。元美乃谓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陈正字时入古体,亦是矫枉之过,八股遂不可学秦汉耶?此公素善论体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钟但采其不整者耳。吴敬夫云:尚气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张,而神思未闲,体气不厚,实伤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气象”也。故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寮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
《载酒园诗话又编》
钟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远之气,既皆相敌”。余意亦终有别。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岑自肤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
《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
原诗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鸿诗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枨彬。
养一斋诗话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
一瓢诗话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
《唐诗别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矫健者。
石洲诗话
高常侍与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气骨,非低甲庸浅所及。然学之者亦须韵句深长,而阔远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无馀韵,仍是俗手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归;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干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70 【介绍】: 唐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范,字坚道。依苏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复游方寻礼,历二百余郡。从善无畏受菩萨戒,从普寂传楞伽心印。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举高行,隶名大林寺。代宗大历二年,移住杭州灵隐寺。浙中名僧,多从之受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坚道。姓范氏。钱唐人。齐信安太守瑝八叶孙。既薙染。遂依苏之支硎寺圆大师。受具戒。登坛之夕。独见光长丈馀。久之乃灭。盖其得戒之相也。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乃遍礼天下圣迹。以博所闻见。寻从无畏三藏。受菩萨戒。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论二十过。南山律抄四十过。始愿诵华严经。即于中夜梦。神人以一珠施之。觉而惘然。如珠在握。旋入五台山中。揽阅凡二百过。以毕其愿。且披大藏三过。开元二十六年。诏举高行。因隶贯庐山大林寺。大历二年。移藉天竺灵隐峰。五年三月。寓止龙兴净土院。谓其徒曰。夫至德之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然彼欲以长绳系白日者。岂足以同语此哉。以其月之二十九日。告终。寿七十一。腊四十五。建塔以窆。门人皎然如昼为之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守直。字坚道。钱塘人也。姓范氏。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玄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所受具足律仪。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持久方灭。盖得戒之验也。后抵江陵依真公。三年练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迹所至无不至焉。见无畏三藏为受菩萨戒。闻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二十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雨大小双机。在乎圆音未尝少异乃立愿诵华严经。还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追夙心也。宏览大藏经三过。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俗道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示其心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景落桑榆岂淹久也。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终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度人多矣。显名者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昼公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卒谥无际大师。《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端州高要人。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著《参同契》,为世所称。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厌恶荤血。及生岐嶷。异群童。既冠重然诺。色气和易。性刚悍。为人所畏伏。乡俗多淫祀。顺时率椎牛酾酒。歌舞丛祠中。以祈福。而迁往往毁丛祠。夺牛纵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尝有灾祸。近远由是稍信。寻趋曹溪。礼大鉴。鉴器之。因曰。苟欲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迁笑曰诺。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开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罗浮而归。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游池水中。觉而自喜。曰。龟灵智。池性海。兹吾与师。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迁复往承之。当是时。思公之门。学者莫之计。思公指迁语人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造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绝出物表。迁就结庵。以居其上。世因号石头和尚。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曹溪之徒也。犹曰。石头真师子吼。师子儿闻能无勇猛。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答谁垢汝。机敏而当。皆此类。广德二年。门人请下居梁端。时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云。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寿九十一。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共建塔于东岭。塔成之三十年。当长庆中。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元尚祖风。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轲追迎前烈。为文其碑。谥无际。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姓陈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怀孕不喜荤血。及生岐嶷。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其理焉。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为我弟子当肖迁。[这-言+(占@口)]尔而笑曰。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是年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觉而占曰。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邪。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或问解脱。曰谁能缚汝。问净土。曰谁能垢汝。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相与建塔于东岭。塔成三十载。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长庆中也。敕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