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丘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3873,分259页显示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玄大( 萨婆慎菩 )
僧惠立(别称 慧立 子立 )
僧善导( 朱 )
丘孝忠( 安南公 )
释彦悰(慈恩传 )
苾刍道宏(别称 佛陀提婆 靳 )
苾刍法朗(别称 达摩提婆 安 )
帝示阶( 帝示阶 )
佛陀波利( 觉护 )
高丘
慧禅师(别称 黄檗慧 )
金和尚( 王 )
末底僧诃( 皇甫 )
那提三藏(别称 布如乌伐邪 )
破灶堕(破灶堕、老安是欤 )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玄大。梵。新罗人。法名萨婆慎菩。提婆(唐言一切智天)童稚深沈。有大人相。不茹荤。不□□□□□□□□□□也。尝泛舶如唐。学问靡常。阐奥穷微。高宗永徽中。遂往中印度。礼菩提树。如师子游行。不求伴侣。振五楼之金策。望三道之宝阶。其所远慕艰危历览风土。亦未能尽导。便向大觉寺挂锡。详捡经论。备省方俗。后还震旦敷宣法化。玄绩乃著。巍巍乎其成功矣。 赞曰。此上数人邈若青徼。径入中华。追法显。玄奘之逸迹。朅来绝域。视如里巷。比之奉使张骞苏武之类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慧立。唐僧。天水人,俗姓赵,本名子立。年十五出家于豳州昭仁寺。后授太原寺主。高宗时以其博考儒佛,雅著妙辩,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以师玄奘取经印度,记述罕闻,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就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七
慧立本名子立。高宗改为慧立。俗姓赵氏。天水人。贞观三年。出家豳州招仁寺。又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本名子立。今名盖高宗所易也。姓赵氏。天水人。其先有以仕宦。徙新平者。因复为豳人。世负位望。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季子也。生而岐嶷不群。志学之年出家。隶乡里昭仁寺。时贞观三年也。久之诏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又补西明寺都维那。后受太原寺主。皆领其寺任。及高宗。尤爱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辞辩云飞。材思泉涌。兼以直气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承诏。与黄冠抗论。上每叹其气局之美。尝撰慈恩三藏玄奘法师传。属藁未就而卒。广福寺沙门彦悰。续成十卷。以上之。奉御吕才。造释因明图注三卷。以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其妄。且讥其浅陋。不量涯分。太常博士柳宣闻之。谓译馆大德曰。立诚今日释门禦侮之季路。识者以为然。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惠立。本名子立。天皇改为惠立。俗姓赵氏。天水人也。远祖因官徙寓新平。故为豳人焉。爰祖及父俱驰高誉。立即隋起居舍人司隶从事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岐嶷有弃俗之志。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寺。此寺即破薛举之战场也。立识敏才俊神清道迈。习林远之高风。有肇融之识量。声誉闻彻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皆降纶旨令维寺任。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释雅著篇章。妙辩云飞益思泉涌。加以直词正色不惮威严。赴火蹈汤无所屈挠。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皆惬帝旨。事在别传。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若无纪述季代罕闻。遂撰慈恩三藏行传。未成而卒。后广福寺沙门彦悰续而成之。总十卷。故初题云。沙门惠立本释彦悰笺是也。立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诸地府。世莫得闻。尔后临终令门侍掘以启之。将出乃即终焉。初立见尚医奉御吕才妄造释因明图注三卷非斥诸师正义。立致书责之。其警句有云。奉御于俗事少闲遂谓真宗可了。何异乎鼷鼠见釜灶之堪陟乃言昆丘之非难。蛛蝥睹棘林之易罗亦谓扶桑之可网。不量涯分何殊此焉。才由兹而寝。太常博士柳宣闻其事息。乃归信以书檄翻经僧众云。其外禦其侮释门之季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81 【介绍】: 唐僧。淄州临淄人,俗姓朱。幼于密州出家。受戒后,专修净大法门。曾至庐山观慧远遗迹。太宗贞观十五年,赴并州石壁山玄中寺,从道绰受《观无量寿经》义。十九年,赴长安,住实际寺,盛弘念佛法门。高宗时,奉敕于洛阳龙门督工建大卢舍那佛像,并建奉先寺。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净土法事赞》等。后世尊为净土三祖或二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洛阳人。丘和子。太宗贞观十九年,为征辽总管。二十一年,为中郎将,受命造船。高宗龙朔初,为莱州刺史。又为卫尉卿、广州都督,封安南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于玄学儒学,颇见精微,工辞笔,超越流辈。太宗贞观末至京师,求法于玄奘。慧立撰《慈恩五藏行传》,未竣而卒,悰重新排次,作序,修饰补充,名曰《笺述》,于武则天垂拱四年成书。后不知终所。
全唐文·卷九百五
彦悰。京兆大慈恩寺沙门。贞观末求法于三藏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久游三藏奘师之门。贞观末。翻译馆开人物尤盛。光宝之徒角立。而悰长于著述。与沙门慧立相流亚。立尝作三藏西域记备言所历诸国山川形胜。道里夷险。风俗美陋。而悰为之笺释。以行世云。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彦悰。未知何许人也。贞观之末观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师之门。然其才不迨光宝。遍长缀习学耳。于玄儒之业颇见精微。辞笔之能殊超流辈。有魏国西寺沙门慧立。性气炰炰。以护法为己任。著传五卷。专记三藏自贞观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历夷险等。号慈恩传。盖取寺题也。及削藁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门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数年流散他所。搜购乃获。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亏。重更伸明。曰笺述是也。乃象郑司农笺毛之诂训也。或有调之。曰子与隋彦悰相去几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虽长卿慕蔺心宗慕于玉宗。故有以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自许亦颜之士也。或人许焉。悰不知终所。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道宏者。梵名佛陀提婆(唐云觉天)汴州雍丘人也。俗姓靳。其父早因商侣移步南游。远历三江遐登五岭。遂过韶部后届峡山。睹岩谷之清虚。玩川源之澄寂。逢善知识披缁释素。于时道宏其年尚小。任业风而萍转。随父师而游涉。入桂林以翘想。步幽泉而叠息。父名大感禅师。遂于寂禅师处学秘心关。颇经年载薄知要义。还之峡谷。道宏随父亦复出家。年满二十此焉进具。往来广府出入山门。虽可年望未高。而颇怀节概。既闻净至走赴庄严。询访所居云停制旨。一申礼事。即有契于行心。再想生津。实无论于性命。闻说滔天之浪。蔑若小池。观横海之鲸。意同鯂鳝。寻即重之清远言别山庭。与贞固师同归府下。于是乎毕志南海共赴金洲。拟写三藏德被千秋。识悟聪敏叶性温柔。颇功草隶复玩庄周。体齐物之篇虚诞。知指马之说悠悠。不凭河而徒涉。能临惧而善筹。虽功未厕于移照。终有庆于英猷。英猷何陈求法轻身。不计乐而为乐。不将亲而作亲。欲希等生灵于己体。岂若媲刍狗而行仁。既至佛逝敦心律藏。随译随写传灯是望。重莹戒珠极所钦尚。求寂灭之圆成。弃迷津之重障。毕我大业由斯小匠。庆尔拔擢于有流。庶福资于无量。年二十二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法朗者。梵名达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阳人也。住灵集寺。俗姓安。实乃家传礼义门袭冠缨。童年出家钦修是务。遂离桑梓游涉岭南。净至番禺报知行李。虽复学悟非远而实希尚情深。意喜相随同越沧海。未经一月届乎佛逝。亦既至此业行是修。晓夜端心。习因明之秘册。晨昏励想。听俱舍之幽宗。既而一篑已倾。庶罔隤于九仞。三藏虔念。拟剋成乎五篇。弗惮劬劳性有聪识。复能志托弘益抄写忘疲。乞食自济但有三衣。袒膊涂跣遵修上仪。虽未成于角立。终有慕于囊锥。凡百徒侣咸希自乐。尔独标心利生是恪。恪勤何始专思至理。若能弘广愿于悲生。冀大明于慈氏。年二十四矣。 其僧贞固等四人。既而附舶俱至佛逝。学经三载梵汉渐通。法朗须往诃陵国。在彼经夏遇疾而卒。怀业恋居佛逝不返番禺。唯有贞固道宏相随。俱还广府。各并淹留且住更待后追。贞固遂于三藏道场敷扬律教。未终三载染患身亡。道宏独在岭南。尔来迥绝消息。虽每顾问音信不通。嗟乎四子俱汎沧波。竭力尽诚思然法炬。谁知业有长短各阻去留。每一念来伤叹无及。是知麟喻难就危命易亏。所有福田共相资济。龙华初会俱出尘劳耳。
帝示阶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辽西柳城靺鞨也。其小年时。偶于何处拾得铜像二寸许。意以为神明。藏之皮袋。卧起与俱。每饮啖辄以祭。虽剩酒残肉不择也。年十八入高丽。谓其为觇国者而捕之以斩。至三刀无所伤。疑其有术问焉。曰无有也。曰然则何以致此。曰吾平生有所事。或者其力欤。因出示之。其背上若微损。察之则宛然三刀痕也。乃释之。使归中国曰。大唐方隆佛法。庶几其可以行志也。遂隶幽州出家。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贞观年中。辽西柳城靺鞨名帝示阶者。年十八时逃入高丽。拾得二寸许铜像。不知何神明。安皮袋中。每有饮啖酒肉。拔出祭之。逢高丽捉获。具说我是北边靺鞨。不信谓是细作。斫之三刀不伤皮肉。疑是神人。问有何道术。答曰无也。唯供养神明而已。乃出示之。曰此我国中佛也。因说本末。看像背上有三刀痕。遂放之令往唐国。彼大有佛事。可咨问也。其人得信在怀深厌俗网。今在幽州出家。大聪明有仪止。巡讲采听。随闻便解。有疑录出。以问者皆深隐。远思者难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罽宾国人。高宗仪凤初访道至五台山,旋又返国取经至,译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华言觉护。生罽宾国。忘身阐化。戾止五台。瞻慕灵踪。至于泪泣。见一老翁。作婆罗门语。谓曰师何所求。答以文殊大士垂迹此山。从印土来。志伸敬礼。翁曰。师得无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耶。此土众生多造罪垢。而出家者流亦然。祝诚灭障秘方。若不持来。虽来何益。纵见文殊亦莫之识。师能还取。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品。报诸佛之恩也。经至之时。弟子当示师文殊所在之处。利闻之喜不自胜。方将雪泣拜谢。略转头顷。顿失老翁利倍加虔恪久之。奉其经来。上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三藏日照。于内道场翻译。衬利绢三十匹。内并留其经。利泣曰。所以不惮往来者。徒欲以利物也。上悯其志诚。而归其梵本。利访求沙门顺贞。而重译于西明寺。较杜令所译者。小异。利后不知所终。或谓却持梵本。隐山中之金刚窟。今永兴龙首冈有塔存焉。大历中。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入台礼金刚窟。至夜深。方自尅责。投身岩石以死求愿。忽见一僧长七尺许。梵音圆畅。称是佛陀波利。问照曰。师如此得无劳乎。且何所冀。照曰冀见文殊。利使脱履石板上。瞑目顷。已入一院。额云金刚般若寺。字画遒劲。光明夺目。院皆异宝所严。莫能名状。楼观重复。殿宇联比。可二百所。间藏缄秘密诸经。人物魁伟。殆非常所睹也。大圣处位尊特。拥从旁午。宣言慰劳。分茶赋食已。命利引出。照苦乞留。利勉其进脩曰。再来可住。照还。著板上所留履。俄失利所在。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佛陀波利。华言觉护。北印度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天皇仪凤元年丙子杖锡五台。虔诚礼拜悲泣雨泪。冀睹圣容。倏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耶。波利答曰。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若不赍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能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弟子当示文殊居处。波利闻已不胜喜跃。裁抑悲泪向山更礼。举头之顷不见老人。波利惊愕倍增虔恪。遂返本国取得经回。既达帝城便求进见。有司具奏。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下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与日照三藏于内共译。译讫䞋绢三十匹。经留在内。波利垂泣。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帝流行是所望也。帝悯其专切。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得经弥复忻喜。乃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乞重翻。帝俞其请。波利遂与顺贞对诸大德翻出。名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前杜令所译者。咒韵经文少有同异。波利所愿既毕。却持梵本入于五台。莫知所之。或云。波利隐金刚窟今永兴龙首冈有波利藏舍利之所焉。大历中。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入五台山礼金刚窟。夜之未央剋责扑地。忽见一僧长七尺许。梵音朗畅。称是佛陀波利。问曰。阿师如此自苦得无劳乎。有何愿乐。照对曰。愿见文殊。曰若志力坚强真实无妄。汝可脱履于板上。咫尺圣颜令子得见。照遂瞑目。俄已入窟见一院。题额云金刚般若寺。字体酋健光色闪烁。其院皆是异宝庄严。名目不暇。楼观复沓殿宇连延。罘罳密致铃铎交鸣。可二百所。间有秘藏中缄金刚般若并一切经法。人物魁伟殆非常所睹也。文殊大圣处位尊严拥从旁午。宣言慰劳分茶赋食讫。波利引之出去。照苦乞在寺。波利不许。临别勉之。努力修进再来可住。照还至板上蹑履。回眸之际波利隐焉。 系曰。道家尸解说有多端。或隐真形而存假质。矧以登地大士漏尽罗汉。或此在他亡。或分身易态。皆以之为游戏耳。以之为利物焉。其佛陀波利出没无恒变化何极。出金刚窟接法照师。盖与之有缘闯然而现。故杜多迦叶久隐诸峰。晋法显往游灵。鹫见于山下焉。
高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有《词集类略》。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黄檗山。慧禅师。洛阳人也。少出家。业小经论学。因增受菩萨戒。叹曰大士摄律仪。与吾本受声闻戒。俱止持作犯也。然篇聚增减。支本通别。制意且殊。既微细难防。摄善中。未尝行于少分。况饶益有情乎。且世间泡幻。身命何可留恋哉。遂置讲课。欲捐身水中。饲鳞甲。念已将行。偶二禅者接之款话。谓南方颇多知识。师何滞一隅也。师从此回意参寻。属关津严紧。乃谓守吏曰。吾非玩山水。誓求祖道。他日必不忘恩。守者察其志。遂不苛留。且曰。师既为法忘躯。回时愿无吝所闻。师欣谢。直造疏山。时。仁和尚坐法堂受参。师先顾大众。然后致问曰。刹那便去时如何。疏山曰。畐塞虚空。汝作么生去。师曰。畐塞虚空。不如不去。疏山便休。师下堂参第一座。座曰。适观座主对和尚。语甚奇特。师曰。此乃率尔。寔自偶然。敢望慈悲开示。座曰。一刹那间还有拟议否。师言下顿省。礼谢退茶堂。悲喜交盈。如是三日。寻住黄檗山。聚众开法。后终本山。今塔中全身如生。
金和尚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西河平遥人。童年依高岩山出家。躯干伟硕。其长一丈。其大十围。言语质野。无文采。而先知灾福。如谶纬。迄终。而乡里至今犹祭礼焉。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金和尚者。姓王氏。西河平遥人也。所生之地猪坑村。幼而魁岸为人鲁质。所作诡异与平人不类。于嵩岩山出家。其后身裁一丈腰阔一围。言事多奇差。终后如在。乡人供祭之乞愿。皆遂人意。西河至稽胡皆郑重焉。
末底僧诃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末底僧诃者(唐云师子慧)京兆人也。俗姓皇甫。莫知本讳。与师鞭同游。俱到中土住信者寺。少闲梵语未详经论。思还故里路过泥波罗国。遇患身死年四十馀。
那提三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布如乌伐邪,略为那提,唐曰福生。少出家,名师开悟。高宗永徽六年至京师,住慈恩寺,协助译佛经。显庆元年,帝有疾,以其识异药,令往昆仑诸国采集。既至,南海诸国王归敬之,为别立寺,弘宣佛法。龙朔三年还长安。未几,南海真腊国王复请其往,遂不返。译有《大乘集义论》。
续高僧传·卷第四 译经篇四
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乌代邪。以言烦多故。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师开悟。志气雄远弘道为怀。历游诸国务在开物。而善达声明通诸诂训。大夏召为文士。拟此土兰台著作者。性汎爱好奇。尚闻有涉悟。不惮远夷。曾往执师子国。又东南上楞伽山。南海诸国随缘达化。善解书语。至即敷演。度人立寺。所在扬扇。承脂那东国盛转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乃搜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馀夹合一千五百馀部。以永徽六年创达京师。有敕令于慈恩安置所司供给。时玄奘法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无有克彰。掩抑萧条。般若是难。既不蒙引返充给使。显庆元年敕往昆崙诸国采取异药。既至南海。诸王归敬为别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广又倍于前。以昔被敕往理须返命。慈恩梵本拟重寻研。龙朔三年还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凭。惟译八曼荼罗礼佛法阿吒那智等三经。要约精最可常行学。其年南海真腊国。为那提素所化者。奉敬无己。思见其人。合国宗师假涂远请。乃云。国有好药唯提识之。请自采取。下敕听往。返亦未由。余自博访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所解无相与奘颇返。西梵僧云。大师隐后。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韦陀论。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词出珠联理畅霞举。所著大乘集义论。可有四十馀卷。将事译之。被遣遂阙。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千龄罕遇。那提挟道远至。投俾北冥既无所待。乃三被毒载充南役。崎岖数万频历瘴气。委命斯在。呜呼惜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隐居嵩山。自得心法于老安禅师。四方之趋附者。同益至。然其乡里名姓。终未尝以告人也。天后时。嵩山神祠有灶。颇灵异。民之祈福祐者。踵相接。杀豕酾酒无艺。堕患之。微以杖三击之曰。本是泥瓦合成。灵从何来。圣从何起。灶即破裂堕落。顷之见童子青衣。再拜于前曰。吾昔尝以罪累。辱司此灶。其苦奚可量。今赖师说无生法。获生天上。敢不致谢。由是世号破灶堕。有僧问云。某等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和尚苦口相为。灶神得甚么径旨。便获生天。堕曰。我即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为伊处。僧无语。堕曰会么。曰不会。堕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僧礼拜。堕曰。堕也。破也。破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破灶堕者。不知何许人也。天后之世参事嵩岳安禅师号老安是欤。通彻禅法逍遥弗羁。恒理求而不见其前。别涂取而莫趋其后。尝遇巫氏能与人醮灶祓禳。若汉武之世李少君以祠灶可以致物同也。凡其解奏之时。往往见鬼物形兆。闾里迭畏。传于众多杀少牢以祭之者交午。重其主灶。乃幡盖拥之秘而罕睹焉。扬子所谓灵场之威宜夜矣乎。时堕诣之。始劝巫者。终为神说法已告云。我闻师教决定生天。乃现其形礼辞且曰。蒙师提耳获益弥深。得生殊胜天。言讫而隐。其灶即神祠也。随而瓦解自然破落。非人力也。遐迩惊骇。此师素不称名。由此全取他名号破灶堕也。
神僧传·卷第七
嵩岳破灶堕和尚。隐居嵩山。山有庙甚灵。惟安一灶祭无虚日。师入庙以杖击灶云。此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又击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一青衣人设拜师前曰。我本此灶神久受业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生。特来礼谢。再拜而去。少顷徒众问师。灶神得何经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只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为伊。众无语。师良久云。会么。众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众僧乃礼拜。师曰。破也堕也。于是其众大悟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