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二佛)
十二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方世界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无量无边,故曰十方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就娑婆世界,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
一、东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鲜少。
二、西方 离垢。      七、东北方 摄取。
三、南方 丰溢。      八、西北方 欢喜。
四、北方 丰乐。      九、上方 振音。
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籥。
【俗语佛源】
「十方」是佛教关于空间的说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这个概念本于《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或用「十方」指世界、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世间一切僧,称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诗:「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世间一切佛,称为「十方佛」,如八指头陀《发愿偈》之一:「稽首释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认为,世界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谓之「十方世界」。如明·杨慎《佛书四六》:「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权)
十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十世隔法异成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缘起之一。(参见:玄门)
【三藏法数】
谓三世各三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三世区分,不相杂乱,故云隔法。三世互在,递相成立,乃称异成。经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是也。(平等者,谓现在中现在,望前后过去未来得平等故也。无尽者,谓未来中未来,于未来际无有尽故也。)
十界十如三千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一念)
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證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谓「一念云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其證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者,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本觉灵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俗语佛源】
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经》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虑,不生一念妄心。佛家还认为,空间、时间都产生于「一念」心中,所谓「一念三千(世间)」,「一念万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闪念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俗语中又有「一念之差」,谓动念间出的差错。如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种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世之)。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过去世说过去世。二、过去世说未来世。三、过去世说现在世。四、未来世说过去世。五、未来世说现在世。六、未来世说无尽(于未来说未来亦曰未来无尽)。七、现在世说过去世。八、现在世说未来世。九、现在世说平等。十、现在说三世即一念,说见华严经五十三。
十说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十莲华藏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示满数,无尽为意味。犹言无尽之莲华藏世界也。
【佛学常见辞汇】
无尽的莲华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满数和无尽的意思。
三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称。
【三藏法数】
(出长阿含经)
〔一、小千世界〕,谓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顶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梵语夜摩,华言善时。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二、中千世界〕,谓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百万四天王天,百万三十三天,百万夜摩天,百万兜率天,百万乐变化天,百万他化自在天,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大千世界〕,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三千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数量为一○○○○○○○○○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之千也。内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焉。见智度论七,佛地论六。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大千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有三重义:
第一、小千世界 以世界之数千倍之,谓之小千世界,二禅统一小千。
第二、中千世界 以小千千倍之,谓之中千,三禅统一中千。
第三、大千世界 合中千千倍之,谓之大千,四禅统一大千。
以三次言千,故云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俗语佛源】
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五灯会元》卷一:「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据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三千大千世界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胜鬘经之语。胜鬘经宝窟中本曰:「隔别故称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为藏也。」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种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一、道理三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于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三世也。现在之法,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为未来。即于现在一刹那之法立三世也。二、神通三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过去,由生死智观未来,由他心智观现在之境。非实之三世,乃心识所变现在刹那之相分也。三、唯识三世。过未之法,非有实体,由妄情而显现过未之事物心中,故妄情有三世,实皆为现在法之相分,而唯识所变也。神通三世者就于悟心,唯识三世者就于迷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谓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即道理,神通,唯识之三世是也。
三世假实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勿论。小乘如大众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谓三世之法历然实有,若为无法,则对于过去未来无可起谓为过去谓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三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不同,是法救尊者之说。有为之诸法,由未来来于现世时,舍未来之类而得现在之类,由现在迁于过去时,舍现在之类而得过去之类。三世之类虽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破金器而制馀物,长短方圆之形虽异,而金体不异。二、相之不同,是妙音尊者之说。三世有各别之相,有为之诸法在于未来时,正合未来之法,故虽名未来而非离过去现在之相,来于现在时正合现在,故虽名现在之法,而非离过去未来之相,入于过去时正合过去之相,故虽名过去之相,而非离未来现在之相,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持妻妾三人者,正染于其一人也。三、位之不同,是世友尊者之说。未来为未作用之位,现在为正作用之位,过去为已作用之位。有为之诸法迁流三世,在未作用之位则名未来,在正作用之位,则名现在,在已作用之位则名过去。依三位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算盘之珠置千一之位,则名为一,置于十之位,则名为十,置于百之位,则名为百。名与作用虽异,体则一也。四、待之不同,是觉天尊者之说。待者待望之义,彼此望合。望前于后,为过去,望后于前为未来,望中于前后之为现在。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譬如一女,对于母,则为女,对于女,则为母,对于夫,则为妻也。已上四师称为婆沙之四评家。此四说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说作用而立之义,斯为最善。说详婆沙论七十七,俱舍论二十,颂疏一。
三世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刹那生灭者,未来心未成故不可得,过去心既灭故不可得,现在心不暂停,故不可得。是谓之三世心不可得。般若维摩诸经深明此旨。(参见:三世不可得)
三世不可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三世之诸法,不可得一实体也。维摩经弟子品曰:「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实在的体质的意思。维摩经说:「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