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字佛顶真言与佛眼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一字佛顶轮王经曰:「即说一字佛顶轮王咒曰:娜莫(归命),缮曼陀勃驮喃(普遍诸觉者),勃琳(种子)。」次世尊说佛眼咒曰:「大善男子!若所在方处持此佛顶咒者,五百由缮那出世世间一切咒王悉无成住。(中略)十地一切诸大菩萨,亦怖是咒威德神力,何咒诸天小威力者。若常诵是一字佛顶轮王咒时,每当先诵此佛眼咒七遍,满已又乃安诵是一字佛顶轮王咒时数毕已,又诵佛眼咒数一七遍,则得安稳无诸娆恼。」真言修行钞二曰:「一切散念诵之初,诵佛眼真言,以其为三部之佛母故也。大金刚轮之真言,以补阙分之故,最后诵之。又一字金轮真言,为悉地成就之咒故诵之。但以一字咒之功德胜于馀咒,馀咒之威光皆隐,故于一字咒之后,密诵佛眼咒七遍,鸩鸟入海,鳞类悉死,此时入以犀角,必能苏生。故于仪轨中,以犀角譬佛眼咒。故深密之口传,于一字之后,密诵佛眼真言七遍。
十二因缘与四谛
【佛学大辞典】
(杂语)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馀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道灭之二谛也。
大日与释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台密谓大日与释迦为同一佛,但有法身(大日)与应身(释迦)之差,东密谓二佛别体,各具三身。守护国界守陀罗尼经九曰:「佛言:秘密主!我于无量无数劫中修集如是波罗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大毗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遍满虚空。(中略)是时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汝今宜应于鼻端想净月轮于月轮中作唵字观,作是观已,于夜后分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顶经一曰:「时一切如来满此佛世界犹如胡麻,尔时一切如来云集于一切义成就菩萨摩诃萨坐菩提场,往诣现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无上正等觉菩提?不知一切如来真实忍诸苦行。(中略)一切如来异口同音告彼菩萨言:善男子当住观察自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诵。」是为明金刚界五相成佛之文,一切义成就菩萨者,悉达太子,即释迦如来也。依已上此等经文,则台密诸师成立大日释迦一体之义,其说颇盛。然东密依差别门谓大日释迦,有各三身,释迦之法身,为无相之空理,大日之法身,为六大平等之体性,故二身有天渊之别也。大日经六曰:「入薄伽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施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如其本性表示随类法界门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亦如今释迦牟尼世尊流遍无尽虚空界于诸刹土勤作佛事。」二教论下举此经文曰:「此文明大日尊三身遍诸世界作佛事,亦如释迦三身,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应当知之。」
大自在天与男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自在天依万物生本之义。而自在天派之人。以人之男根为天神之神实而祀之。续高僧传玄奘传曰:「至劫比他国,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馀尺,中有天根,谓诸有趣,由此而生。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大都异道有百数,中所高者自在为多。」西域记健驮罗国记曰:「跋虏沙城东北五十里至崇山,山有青石,大自在天妇像毗摩罗天女也。闻诸土俗曰:此天像者自然有也,灵异既多祈祷亦众。印度诸国求福请愿,贵贱毕萃远近咸会,乃至山下有大自在天祠。」是初为男根,后为女根也,此男女根之义。为与自在天同体之那罗延天名,更为分明(梵王与那罗延与摩醯首罗一体三分如上所引)。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那罗延,那罗此翻为人,延那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俱舍光记二十七曰:「那罗延是神名,此云人种神。」此那罗延天之居处,居于欲界之顶上第六天,常为佛道之障碍,故佛法之中名为摩罗天。慧疏音义六曰:「那罗延,欲界中天名也。」智度论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佛法中名为魔罗。」(爱染明王之箭,极秘说亦表男根)。同十曰:「魔王六欲天主。」其先以女根为毗摩罗(Vimala%)(毗如毗婆沙毗沙门毗卢舍那之毗妙胜高大之义)。又,摩罗之名,本来为男女根之名,(参见:摩罗)
大黑与黑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摩诃迦罗之译,有大时与大黑二者。而大时之解,能尽神力之程。是为本义。大黑宜为傍义。大日经疏有阎魔之后黑闇女为摩诃迦罗,称为闇夜神之一义。此黑义虽可为本义。然无关于今之大黑神。然则其黑色如寄归传所言,以油拭之,其像自然而黑无关于迦罗之本义可知。用香油涂体。以拂身之邪热。印度一般之习也。但以之为降魔神,照密教之本义,则黑色不惟为降魔之色,胎藏界曼陀罗安置此天于北方,故黑色又与其神体相应者也。
五种与愿金刚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五使者)
五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文殊五使者,五种金刚使。即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列位于主尊文殊菩萨左方之五童子也:一、髻设尼Kes%inl,又作计设尼,继室尼。二、邬波髻设尼Upakes%ini,又作乌波髻施你,乌波髻施尼,优婆计设尼。三、质多罗Citra,又作质怛罗。四、地慧,梵名嚩苏摩底Vasumati,又译财慧。五、请召,梵名阿羯沙尼Akars!an!i,又译钩召,招召。大日经第一曰:「左边画五种与愿金刚使。」大日经疏第五曰:「次作文殊五使者。」(参见:文殊)附录。
五转与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转配于胎藏界之四重圆坛,则如图。此有从果向因与从因至果之二种。见菩提心义六。问曰:从果向因之时,以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则胎藏界曼荼罗从果向因也,故以阿字为种子,何以诸家又以第五之恶(长)字为中央大日之种子耶?答曰:胎藏界为从果向因者,以对于金刚界之从因至果故也,然金胎两部,本为不二,则金刚界亦宜有从果向因之化他,又胎藏界亦可有从因至果之自利。故于疏说此两义也。然则大日如来,今出从果向因之化他门,以究竟方便智现四重曼荼罗,使一切众生引入中台大日如来之位,故其种子为方便究竟之恶(长)字也。持诵第二云:「私云为大日是从因向果种子,为大日是从本垂迹种子,今灌顶像是垂迹形故为定。」
不与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五戒中第二戒也。智度论十三曰:「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
【佛学常见辞汇】
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之义。
文殊所持青莲华与剑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司一切如来之智慧,无相之智德不染著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莲以表之。能断烦恼,故金刚界之文殊,右持利剑以表之。大日经疏五曰:「青莲华是不染著诸法三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真实经曰:「我今右手执大利剑能断一切众生烦恼。」理趣经曰:「文殊以自剑挥斫一切如来。」同释曰:「智增上菩萨用四种文殊般若剑断四种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碍。是故文殊现挥斫四佛臂也。」
文殊所乘师子与孔雀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乘师子,以表智慧之狞猛,且文殊以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为降伏之故也。胎曼中之两文殊,皆坐白莲台。儿文殊亦不乘狮子。乘狮子为八字仪轨之说也。盖乘狮子者,乃金刚界之文殊,坐白莲者乃胎藏界之文殊也。申言之。即胎藏界之文殊以青莲华为三昧耶形,且坐于白莲台,金刚界之文殊以金刚剑为三昧耶形,骑于狮子又孔雀也,胎曼大钞四曰:「文殊狮子座事。八字轨曰:金色放光明,坐狮子王座。」(具云文殊八字仪轨,密宗授受秘密,世无刊本)然依八字文殊法之本经,则以孔雀为其所乘。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其画像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功德天女与黑闇女俱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吉祥天女)
吉祥天女
【佛学大辞典】
(天名)旧称功德天。新称吉祥天。本为婆罗门神。而取入于佛教者。父德叉迦,母鬼子母,毗沙门天之妹。功德成就,与大功德于众生。或云为毗沙门天之后妃。然无确实经轨之说。金光明经二曰:「功德天品。」最胜王经八曰:「大吉祥天女品。」义释四曰:「吉祥天女,旧译云功德天女。」大疏演奥钞十五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释(定深记)云:次言功德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诃室利Maha%s/ri^,言摩诃者大也。室利有二义:一者功德,二者吉祥。由此二义,昙无谶及伽梵达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诸师同云功德天。馀诸三藏翻为吉祥,如文殊师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德。」其住处近毗沙门之城。最胜王经八曰:「尔时大吉祥天女,复白佛言:世尊北方薛室罗末拿(旧称毗沙门),天王城名有财。去城不远有园,名曰妙花福光,中有胜殿,七宝所成,世尊我常住彼。」其天女之形,陀罗尼集经十(功德天品)曰:「其功德天像,身端正,赤白色。二臂画作种种璎珞环钏耳珰天衣宝冠。天女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施咒无畏,宣台上坐。左边画梵摩天,右边画帝释天。如散华供养天女,背后各画一七宝山。于天像上,作五色云,云上安六牙白象,象鼻绞马脑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功德天顶上。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画作千叶宝盖,著上作诸天伎乐,散华供养。」其经轨为佛说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一卷,功德天法一卷(陀罗尼经十),以吉祥天为毗沙门之后妃者,日本台密有毗沙门吉祥之双身法。一方犍达罗之刻像中,有男女之二天相并者。为毗沙门天与鬼子母神也。刻像之考證经过不明,故吉祥天与辨才天时相混同。鬼子母神。与吉祥非相混。初之属性,为毗纽,即那罗延天后也,Laksmi。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地藏与法藏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藏者阿弥陀如来因位时之名也,是与地藏菩萨为一体云。
五戒与五常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天台仁王经疏上引提谓经以五戒配于五常,谓不杀,仁也。不偷盗,智也。不邪淫,义也。不饮酒,礼也。不妄语,信也。止观六上所配不同:谓仁者不杀戒也,义者不盗戒也,礼者不饮酒戒也,智者不妄语戒也,信者不邪淫戒也。
事与愿违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此界之事无常,愿望不能满足也。仁王经四无常偈曰:「生老病死,事与愿违。欲深祸重,疮疣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