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虚空藏与明星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说日月星,配观音、势至、虚空藏之三菩萨,以明星为虚空藏之化身。故修虚空藏求闻持法者祈祷明星。虚空孕菩萨经曰:「于后夜烧香,求彼东方黄白大士,名阿楼那。(中略)东方黄白阿楼那,阎浮提显现之时,彼虚空孕菩萨即随后来。」虚空藏菩萨经曰:「后夜向东方烧香,请明星曰:明星明星,汝今初出,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曰:「明星出时,从座而起,向于明星说如是言:南无阿喽那。南无阿喽那。愿以大悲白大悲虚空藏菩萨。」法华文句一上曰:「明星天子,是虚空藏菩萨应作。」阿楼那者明星之梵音Aruni也。
华藏与极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藏世界本就释迦之果报而说者,其实通于诸佛,弥陀之极乐,亦即佛藏世界也。探玄记三曰:「三世诸佛,严华藏界,皆与此同。」秘藏记本曰:「华藏界义,华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诸法于其中,故曰华藏。是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秘藏记钞六曰:「天亲净土论,极乐国土名华藏世界,是其證也。以莲华成国土,故云华藏。受最上妙乐,故曰极乐,是一处异名也。」世亲净土论曰:「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
华藏与密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释迦云华藏世界。弥陀云极乐世界。大日云密严世界。三名虽异其实为一处也。(参见:密严)
提婆与佛初结雠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本行集经十二曰:「悉多太子十二岁之时,五百童子各在自己园内游嬉。时有群雁飞行虚空,提婆达多射一雁,雁带箭落太子园中,太子悯之,拔箭疗其疮。提婆达多遣使求之不与。是提婆达多构怨最初之因缘也。」
提婆五逆与三逆
【佛学大辞典】
(故事)(参见:五逆)
五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逆罪)
【佛学次第统编】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出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与力不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当其生而附与以力补助之,使无障碍,增上缘之一种也。
与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取果之称。为所生之法种因,谓之取果。正于所生之法与以力使之生,谓之与果。俱舍论六曰:「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
与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欲法)
欲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于僧中说戒授戒等法事,己有事缘,不能出席而于此法事随喜共欲其事之希望,名为欲,此欲意授他出席之比丘谓之与欲,其比丘受彼委托,谓之受欲。出僧中而说之,谓之说欲。
与么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俗语,指物之辞也。祖庭事苑一曰:「与么指辞也。」
与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论评教义,褒而取之,谓之与。贬而斥之,谓之夺。四教仪集注上曰:「约教别与,约教通夺。」
与愿手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结与愿印之手相也。
与愿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又曰施愿印,满愿印。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宝或甘露水之相也。为宝生如来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本誓之标帜。求闻持法曰:「右手复作与诸愿印,五指下垂,现掌向外,是与愿印相。」摄真实经曰:「第三结施诸愿印,舒右五指仰掌,想从五指间雨如意宝珠,众生一切诸乐皆令圆满,是印名为能令圆满一切众生所爱乐印。」大日经疏十六曰:「与愿手,舒指仰掌向下流注甘露水。」梵Varadamudra%。
与愿印与施无畏印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或以为别,或以为同。(参见:施无畏印)
莲华淫女抉两眼授与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传说)毗奈耶杂事三十二曰:「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于此城中有一淫女,名莲华色。衒色为业,以自活命。时有婆罗门来告言:少女好不?我可与汝行欢爱事。报曰:汝有钱不?答言:我无。女曰:可去觅钱后来相见。答言:我觅。便往南方随处经纪,得五百金钱来女处。时莲华色由依尊者目连善知识故,因即出家近圆,得阿罗汉果。(中略)莲华色遂往闇林,于闲静处,宴坐入定,受解脱乐。时婆罗门持五百金钱至舍城,问诸人曰:莲华色女今何处去?答言:彼已于释子法中而为出家向室罗伐。(中略)彼便往就报言:少女先有诚言,今持钱至,汝可与我共为欢乐?报言:婆罗门,我已弃舍罪恶之业,汝今宜去。报言:少女汝虽舍我,我不舍汝,宜可起,来必不相放。报言:汝于我身何处支体偏生爱乐?答曰:我爱汝眼。即以神力抉其两眼而授与之。时婆罗门便作此念:此秃沙门女能作如是妖术之法,拳打尼头,弃之出去。」
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目连为神通第一,神通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于左方,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论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天台净名疏一曰:「若据胜劣身子为左,若据定慧身子为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