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下一页
取与
拔苦与乐
知与智之别
帝释与修罗战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降三世与阿閦如来
降三世与释迦如来
柯尸悲与
施无畏与与愿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五天音与汉土二音
三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经疏与现图相违
虚空藏与日月星
佛类词典(续上)
释迦与金刚萨埵取与
拔苦与乐
知与智之别
帝释与修罗战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降三世与阿閦如来
降三世与释迦如来
柯尸悲与
施无畏与与愿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五天音与汉土二音
三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经疏与现图相违
虚空藏与日月星
释迦与金刚萨埵
【佛学大辞典】
(杂语)金刚萨埵,持大日如来之果体,一面示现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轮身,皆化现释迦八相之正法轮身。十八会指归曰:「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
(杂语)金刚萨埵,持大日如来之果体,一面示现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轮身,皆化现释迦八相之正法轮身。十八会指归曰:「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
取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取果与果也。为果之种曰取果,正与彼力而生果,谓之与果。俱舍论六曰:「取果与果,其义云何?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
(术语)取果与果也。为果之种曰取果,正与彼力而生果,谓之与果。俱舍论六曰:「取果与果,其义云何?能为彼种,故名取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
拔苦与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拔苦为悲之德,与乐为慈之德。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术语)拔苦为悲之德,与乐为慈之德。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知与智之别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源诸诠三曰:「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證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同二曰:「智局于圣,不通于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理智。」
(杂语)禅源诸诠三曰:「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證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同二曰:「智局于圣,不通于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理智。」
帝释与修罗战
【佛学大辞典】
(传说)法华义疏二曰:「问:何故常与帝释战?答:婆沙云: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相憎嫉,故恒斗战也。」法华玄赞六曰:「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宫中,为夺其女,起此斗诤。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为求四种苏陀味故,共相战诤。」长阿含经二十曰:「有大阿修罗王名罗呵(Ra%hu),感二万八千里大身,住须弥山北大海底,见忉利日月等诸天行我头上,大瞋,兴兵大战。」观佛三昧经一曰:「有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九手,八脚,口中吐火。有女端正无比,帝释请为妻,名悦意。后由天帝与他婇女游戏园中,悦意起妒心,以告父。毗摩质多为女兴兵攻天帝。」譬喻经下曰:「有阿修罗王名罗睺罗,生一女,端正无比。帝释厚币求之,若不与,则以兵取。阿修罗闻之大怒,兴兵大战。后讲和,阿修罗以女纳于帝释,帝释以甘露报之。」
(传说)法华义疏二曰:「问:何故常与帝释战?答:婆沙云:修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好食而无美女。互相憎嫉,故恒斗战也。」法华玄赞六曰:「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宫中,为夺其女,起此斗诤。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为求四种苏陀味故,共相战诤。」长阿含经二十曰:「有大阿修罗王名罗呵(Ra%hu),感二万八千里大身,住须弥山北大海底,见忉利日月等诸天行我头上,大瞋,兴兵大战。」观佛三昧经一曰:「有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九手,八脚,口中吐火。有女端正无比,帝释请为妻,名悦意。后由天帝与他婇女游戏园中,悦意起妒心,以告父。毗摩质多为女兴兵攻天帝。」譬喻经下曰:「有阿修罗王名罗睺罗,生一女,端正无比。帝释厚币求之,若不与,则以兵取。阿修罗闻之大怒,兴兵大战。后讲和,阿修罗以女纳于帝释,帝释以甘露报之。」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降三世为金刚萨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来时,以大日为自性轮身,以萨埵为正法轮身,以降三世为教令轮身。故以萨埵之正法轮身,归于大日之自性轮身,则降三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参见:教令轮身)
(杂语)降三世为金刚萨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来时,以大日为自性轮身,以萨埵为正法轮身,以降三世为教令轮身。故以萨埵之正法轮身,归于大日之自性轮身,则降三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参见:教令轮身)
降三世与阿閦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依金刚界五智如来之分相门,则金刚萨埵乃阿閦如来,四亲近菩萨之第一,故随而降三世,为东方阿閦如来之教令轮身也。补陀落海会轨曰:「降三世阿閦佛忿怒,自性轮金刚萨埵菩萨。」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曰:「阿閦普贤(普贤即金刚萨埵),大弘誓甚深故,示现忿怒形相。」仁王经念诵仪轨上对于金刚手与降三世而论正法教令之二轮亦此意也。
(杂语)依金刚界五智如来之分相门,则金刚萨埵乃阿閦如来,四亲近菩萨之第一,故随而降三世,为东方阿閦如来之教令轮身也。补陀落海会轨曰:「降三世阿閦佛忿怒,自性轮金刚萨埵菩萨。」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曰:「阿閦普贤(普贤即金刚萨埵),大弘誓甚深故,示现忿怒形相。」仁王经念诵仪轨上对于金刚手与降三世而论正法教令之二轮亦此意也。
降三世与释迦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语)理趣释降三世品曰:「毗卢遮那佛,于阎浮提,化八相成佛,度诸外道。」是以释迦为大日之正法轮身之意。十八会指归曰:「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普贤即金刚萨埵),是以释迦为金刚萨埵示现之意。而为降三世之大日教令轮身也。金刚萨埵之忿怒身,如上所示,故释迦与降三世,就其能变而言,同一体也。
(杂语)理趣释降三世品曰:「毗卢遮那佛,于阎浮提,化八相成佛,度诸外道。」是以释迦为大日之正法轮身之意。十八会指归曰:「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普贤即金刚萨埵),是以释迦为金刚萨埵示现之意。而为降三世之大日教令轮身也。金刚萨埵之忿怒身,如上所示,故释迦与降三世,就其能变而言,同一体也。
柯尸悲与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参见:呵婆婆)
(界名)(参见:呵婆婆)
呵婆婆
【佛学大辞典】
(界名)Hahava,寒地狱名。为寒气而不能出声语,取苦恼之音以为名。
(界名)Hahava,寒地狱名。为寒气而不能出声语,取苦恼之音以为名。
施无畏与与愿
【佛学大辞典】
(印相)对于施无畏印而垂右手而仰掌者为与愿印,但以此二印有互通之义,故往往有以与愿印名施无畏印者。玄奘译十一面神咒经曰:「左手执红莲华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香王菩萨陀罗尼经曰:「右臂垂下五指皆伸施无畏手,其五指端各雨甘露施五道众生。」千光眼经曰:「施无畏舒右手垂五指现掌。」马头受檀法曰:「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无畏手。」此等皆以与愿为施无畏。
(印相)对于施无畏印而垂右手而仰掌者为与愿印,但以此二印有互通之义,故往往有以与愿印名施无畏印者。玄奘译十一面神咒经曰:「左手执红莲华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香王菩萨陀罗尼经曰:「右臂垂下五指皆伸施无畏手,其五指端各雨甘露施五道众生。」千光眼经曰:「施无畏舒右手垂五指现掌。」马头受檀法曰:「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无畏手。」此等皆以与愿为施无畏。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三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三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常无常异,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性是常,大乘之涅槃亦是常。常义相顺,故得相成。」(馀三义略)。又就常乐我净四德,分别大小,则大乘之涅槃,具有四德,小乘之涅槃,四义不定。据小说小。则小乘之涅槃,有常乐净之三,唯无我之一。何则?涅槃为无为,不迁于四相,故说为常,又何断之惑体,永灭不起,故名为常。寂灭之体永安,故名为乐,离垢染故称为净,而于此涅槃中,身智俱灭,无自在之大用,故无可名为我(俱舍论说灭谛之行相,谓为灭,净,妙,离因而可知无我德),据大说小,则某时全夺四德而悉为无。某时与以乐净之二,而不许我常之二。全夺之者以彼尚有变易生死故也。许净乐之二者,就离分段生死上,有一分净乐之义故也。法华玄论二曰:「大小之涅槃凡有三义: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故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异。小乘之涅槃,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法华玄赞二,谓真如具三德,以成涅盘,一真如生圆觉,名为般若。真如之体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以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也。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离分段变易二死,故名解脱。小乘之涅槃,离分段生死,未脱变易生死,故非圆满之解脱。然就离分段之生死,谓为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小乘亦得名涅槃,而非为大涅槃,以其不具足故也。要之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有无边之身智,具法般解之三德,常乐我净之四义者,大乘之涅槃也。唯离分段之生死,灭无身智(身大乘言之有变易生死之身智),三德之中,仅具解脱之一分,四义之中,唯具常乐净之三者,小乘之涅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术语)大乘义章十八曰:「大小相对,则大乘得成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涅槃。小乘不成,此有五义:一有无分别,小乘之三德是有法,涅槃之体是无法。有无别体,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是有法,大乘之涅槃亦是有法。有义相并,故得相成。二常无常分别,小乘之三德体是无常,涅槃之体是常,常无常异,故不相成。大乘之三德,体性是常,大乘之涅槃亦是常。常义相顺,故得相成。」(馀三义略)。又就常乐我净四德,分别大小,则大乘之涅槃,具有四德,小乘之涅槃,四义不定。据小说小。则小乘之涅槃,有常乐净之三,唯无我之一。何则?涅槃为无为,不迁于四相,故说为常,又何断之惑体,永灭不起,故名为常。寂灭之体永安,故名为乐,离垢染故称为净,而于此涅槃中,身智俱灭,无自在之大用,故无可名为我(俱舍论说灭谛之行相,谓为灭,净,妙,离因而可知无我德),据大说小,则某时全夺四德而悉为无。某时与以乐净之二,而不许我常之二。全夺之者以彼尚有变易生死故也。许净乐之二者,就离分段生死上,有一分净乐之义故也。法华玄论二曰:「大小之涅槃凡有三义: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故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异。小乘之涅槃,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法华玄赞二,谓真如具三德,以成涅盘,一真如生圆觉,名为般若。真如之体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以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也。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离分段变易二死,故名解脱。小乘之涅槃,离分段生死,未脱变易生死,故非圆满之解脱。然就离分段之生死,谓为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小乘亦得名涅槃,而非为大涅槃,以其不具足故也。要之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有无边之身智,具法般解之三德,常乐我净之四义者,大乘之涅槃也。唯离分段之生死,灭无身智(身大乘言之有变易生死之身智),三德之中,仅具解脱之一分,四义之中,唯具常乐净之三者,小乘之涅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之变易生死。
五天音与汉土二音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汉音吴音之二音评五天之音,则中天之音,多用汉音,少用吴音。南天之音,多用吴音,少用汉音。此中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慈恩,惠果等用中天之音。智广,宝月等用南天之音。详见悉昙藏一,悉昙三密钞上。
(杂语)以汉音吴音之二音评五天之音,则中天之音,多用汉音,少用吴音。南天之音,多用吴音,少用汉音。此中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慈恩,惠果等用中天之音。智广,宝月等用南天之音。详见悉昙藏一,悉昙三密钞上。
三重圆坛与四重圆坛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三重,故约于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遍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为第三重,此外金刚部众围绕四周为第四重。总之左右三重,上下四重也。因此称为四重圆坛。然据经疏有三重四重之两说。三重之说依疏六则如左图。此亦除中胎,以遍智、金刚手、观音、持明之四院为第一重,又云第一院,是为三德秘藏之内眷属。又云如来法身之智德。次以文殊,除盖障、地藏、虚空藏之四院为第二重,又云第二院。是为如来之大眷属,如来悲智之二德也。次于释迦院中摄一切之二乘八部而为第三重,又云第三院。是为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应身等流身,又云如来外用悲德。是即三重圆坛也。大日经疏五曰:「从大日如来脐已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脐已上至咽所出光明,为第二重位,自咽已上乃至于顶相之光,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毗庐遮那自心八叶华也。」又曰:「此莲华台是实相自然智慧,莲华叶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漫荼罗之体,其馀三重是从此自證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同六曰:「三重漫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同七曰:「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已上,三重之明文也。然疏一云:「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同十五云:「如前所说,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罗。」其相违如何?三重者,中院是法界自性之体,故除之,就其流出上而立四重,又四重者,于三重加中院能所合论故也。而中院为第一重者,疏七云:「谓中胎藏毗卢遮那,第二院观音金刚手云云。」是既以观音金刚手(三重中之第一重)为第二院,则以中胎八叶为第一重可知也。又同二十云:「此八叶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
(杂语)现图曼陀罗与经疏所说异。依现图则上下四重,左右三重,故约于前后而云四重。除中院外,遍智院、金刚手院、观音院、持明院之四院为第一重,次释迦,虚空藏之二院为第二重,次文殊,除盖障,地藏,苏悉地之四院为第三重,此外金刚部众围绕四周为第四重。总之左右三重,上下四重也。因此称为四重圆坛。然据经疏有三重四重之两说。三重之说依疏六则如左图。此亦除中胎,以遍智、金刚手、观音、持明之四院为第一重,又云第一院,是为三德秘藏之内眷属。又云如来法身之智德。次以文殊,除盖障、地藏、虚空藏之四院为第二重,又云第二院。是为如来之大眷属,如来悲智之二德也。次于释迦院中摄一切之二乘八部而为第三重,又云第三院。是为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应身等流身,又云如来外用悲德。是即三重圆坛也。大日经疏五曰:「从大日如来脐已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脐已上至咽所出光明,为第二重位,自咽已上乃至于顶相之光,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毗庐遮那自心八叶华也。」又曰:「此莲华台是实相自然智慧,莲华叶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为大悲胎藏漫荼罗之体,其馀三重是从此自證功德流出诸善知识入法界门耳。」同六曰:「三重漫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同七曰:「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已上,三重之明文也。然疏一云:「画作诸佛菩萨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同十五云:「如前所说,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罗。」其相违如何?三重者,中院是法界自性之体,故除之,就其流出上而立四重,又四重者,于三重加中院能所合论故也。而中院为第一重者,疏七云:「谓中胎藏毗卢遮那,第二院观音金刚手云云。」是既以观音金刚手(三重中之第一重)为第二院,则以中胎八叶为第一重可知也。又同二十云:「此八叶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
经疏与现图相违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现图置释迦于第二院,经轨置于第三院。是经轨依大日经具缘品所云:「次往第二院,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之文。然据阿阇梨之说,则若依自内向外之次第,文殊院应为第二重,释迦院(合外金刚部)应为第三重。今释迦院为第二者,是示大智大悲次第故也。故作此曼陀罗,先作中胎并第一重。是为大日内證之智德故也。次越第二重而作第三重之释迦院,是为大日外用之悲德故也。即大智大悲不二之次第也。次还作第二重之文殊院等,是兼悲智具二利故也。然则经文之第二院,依法门次第,释迦作第二番故云第二院,文殊作第三番故云第三院。是但为治慢法之人,特安密语耳。大日经疏五曰:「次往第二院画释迦牟尼。阿阇梨云:此中第二是隐密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毗庐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二。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三。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同十二曰:「前曼荼罗中,云第二院置释迦,第三院文殊师利。此文互也。由下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则是第三重也。」又云:现图之苏悉地院,不载于经轨者,诸师合之于虚空藏院之意也。
(杂语)现图置释迦于第二院,经轨置于第三院。是经轨依大日经具缘品所云:「次往第二院,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之文。然据阿阇梨之说,则若依自内向外之次第,文殊院应为第二重,释迦院(合外金刚部)应为第三重。今释迦院为第二者,是示大智大悲次第故也。故作此曼陀罗,先作中胎并第一重。是为大日内證之智德故也。次越第二重而作第三重之释迦院,是为大日外用之悲德故也。即大智大悲不二之次第也。次还作第二重之文殊院等,是兼悲智具二利故也。然则经文之第二院,依法门次第,释迦作第二番故云第二院,文殊作第三番故云第三院。是但为治慢法之人,特安密语耳。大日经疏五曰:「次往第二院画释迦牟尼。阿阇梨云:此中第二是隐密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毗庐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二。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三。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同十二曰:「前曼荼罗中,云第二院置释迦,第三院文殊师利。此文互也。由下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则是第三重也。」又云:现图之苏悉地院,不载于经轨者,诸师合之于虚空藏院之意也。
虚空藏与日月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宿曜仪轨曰:「若人欲求福智,当归依此菩萨,日月星皆虚空藏所变也。」
(杂语)宿曜仪轨曰:「若人欲求福智,当归依此菩萨,日月星皆虚空藏所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