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赵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扶风人。母强氏卒,号痛不食,三日方饮水,七日乃食粥,庐其墓侧终丧。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八
匏,字子白,初名□,字不食,秀水人。性好洁,飘飘有烟霞气。能诗文,善书。与昆山归季思、嘉善吴子往读书荻秋庵。风月之际,狂歌长啸,兴趣所极,或穷日夜不返,其豪致如此。年二十而卒。遗文散轶,诗仅七古、七排二首,予登其一。外见廓园集者,有“亦道青年难遁世,不堪白面向时人。”“啼破夕阳何处鸟,身藏绿树几时人。”惜不得全首录之。
中后不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午中以后不食也。所谓不过中食戒是。释氏要览上曰:「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得安乐。」
【佛学常见辞汇】
中午之后不再吃东西。
雁不食出笼
【佛学大辞典】
(传说)国王欲得雁肉,以笼养之,中有不食者,诸雁谓曰何不食?不食者言忧不能食。七日瘠瘦,得从笼孔中出飞去。遥谓肥者曰:卿等贪食害痛在后。见譬喻经六、经律异相四十八。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俗语佛源】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怀海(720年—814年)禅师。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卷三。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證。(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