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七种那含,七种般。(参见: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六种加无色般也。无色般者,没于欲界不生于色界,而生于无色界,于此断馀惑而般涅槃也。
九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于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三称。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三种。生于色界更上转生于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遍没之三种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种不还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种般,各分三种,为九种不还。是于色界入灭圣者之区别也。中般三种:一、速般,谓于中有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谓于中有经暂时而般涅槃也。三、经久般,谓于中有经久时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种:一、生般,谓生于色界速断馀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谓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经几许之时,而般涅槃也。三、无行般,谓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经久时而渐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种:一、全超般,谓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众天,由梵众天超中间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谓先生于梵众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没般,谓遍经历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见俱舍论二十四等。
五不还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净居天同。
五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全超等之五种也。(参见:不还)
五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那含,五种般。(参见: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五种那含,五种般。般者般涅槃之略,为入涅槃之义:一、中般,不还之圣者,死于欲界而往色界,于其中有之位,断馀烦恼而般涅槃也。二、生般,谓生于色界已,不久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三、有行般,生已,而于其天处长时加行勤修,以断馀惑,方般涅槃也。四、无行般,生已,而于其天处无加行,懈怠而经长时,馀恶自解脱,而般涅槃也(此由生般中别开者)。五、上流般,流者进行之义,于色界必从下天进行于上天,其间断馀惑而般涅槃也。此中有乐慧,乐定之二种。乐慧者为生于色究竟断馀惑而般涅槃,乐定者为生于无色界之有顶天断馀恶而般涅槃,是虽生于无色,而以经色界之生,所以摄于色界之生也。
不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不还向。又云不还果。
不还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向之一。修向不还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断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还者,不还来欲界之义,断第九品已,则不再生于欲界,必生于色界无色界之上界,故谓之不还果。今七八品断而向其不还果之行位,故谓之不还向。俱舍论二十四曰:「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向之一。(参见: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
【佛学常见辞汇】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證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不还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a%ga%min,断尽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还生于欲界之圣者之位也。此不还果之圣者,有五种七种九种之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四果之一。(参见:四果)
四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罗汉果Arahat-,新译家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馀,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不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报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又】一黄蓝花沙门,须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门,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软沙门,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软中柔软沙门,阿罗汉果也。见增一阿含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六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五种加现般则为六种不还。现般者,不还之圣者不生于上界而于欲界之现身断馀惑,即般涅槃也。
八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七种加不定般为八种不还。不定般者,虽于三界中任何一界,断馀恶而般涅槃,然无决定之种性也。但此为台宗一家所立,性相家不释之。
十一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成实论之所明。一、现般,是俱舍七种不还中之现般也。二、转世,谓既得预流果,经多生欲界之生,得那含,即得罗汉者。俱舍无之。三、中般,五种不还中之中般也。四、生般,五种不还中之生般也。五、有行般,五种不还中之有行般也。六、无行般,五种不还中之无行般也。七、乐定,八、乐慧,此二者为五种不还中上流般之乐定,乐慧二者。九、信解,十、见到,新云见至,是修道中钝利之二根,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十一、身證,为于前人中得灭尽定者。俱舍不摄之于有学。见大乘义章十一本。
遍没般不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种不还之一。(参见: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