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识(不識)  拼音:bù shì
1.不懂得、不明晓。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游子久不归,不识阡与陌。」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
2.不认识。《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孔融不识其人,不敢开门。」《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却叫许明不须同往,都到村相遇,作为不识的样子。」
《漢語大詞典》:不识面(不識面)
没有见过面。《世无匹》第三回:“ 金守溪 听 干白虹 三字,虽不识面,那义勇之风,藉藉在耳。”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三:“吃过饭,他仍和 小喜 躺在床上,一边吸料子,一边准备应酬这位不识面的绿林豪侠。”
分類:有见见过
《漢語大詞典》:不识丁(不識丁)
不识一个字。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彼所重 王剧 、 王勔 、 苏味道 者,一以鉤党取族,一以摸稜贬窜,区区相位,何益人毛髮事,千古肉食不识丁人,举为谈柄,良可笑也。” 清 道霈 《重刊〈坛经〉缘起》:“ 六祖 以不识丁传衣,其道遂大震於中国。”详“ 不识一丁 ”。
分類:不识
《國語辭典》:不识一丁(不識一丁)  拼音:bù shì yī dīng
丁,比喻极易认识的字。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也作「目不识丁」、「目不识字」、「一丁不识」、「未识一丁」。
《漢語大詞典》:不识时(不識時)
犹不识时务。《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 花子虚 不识时,还使小厮再三邀请。 西门庆 一径躲的往院里去了,只回不在家, 花子虚 气的发昏,只是跌脚。”
分類:不识时务
《国语辞典》:不识事(不识事)  拼音:bù shì shì
年幼无知而不懂事。《红楼梦》第七一回:「这两个小丫头子才七八岁,原不识事,只管哭啼求告。」
《国语辞典》:不识閒(不识閒)  拼音:bù shì xián
閒不住。如:「他是个不识閒的人,整天从早忙到晚。」
分类:不住
《国语辞典》:不识数(不识数)  拼音:bù shì shù
数不清楚。如:「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钱,我都快不识数了。」
分类:数不清
《國語辭典》:不识相(不識相)  拼音:bù shì xiàng
不知轻重、不知好歹。如:「居然有这么不识相的人,真讨厌。」
《國語辭典》: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識泰山)  拼音:yǒu yǎn bù shì tài shān
比喻不知礼敬或认不出权贵者。《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
《漢語大詞典》:吴人不识越境(吴人不識越境)
谓身处异地,环境生疏。《水浒传》第八四回:“目今与 辽 兵相接,只是 吴 人不识 越 境,到他地理生疏,何策可取?”
《漢語大詞典》:无般不识(無般不識)
犹百般,用尽方法。《醒世姻缘传》第九五回:“把个 素姐 打的起初嘴硬,渐次嘴软,及后叫姐姐,叫亲妈,叫奶奶,无般不识的央及。”
分類:百般用尽
《漢語大詞典》:眼不识丁(眼不識丁)
同“ 目不识丁 ”。 宋 文天祥 《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漢語大詞典》: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一日不識羞,三日不忍餓)
见“ 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 ”。
《漢語大詞典》: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一日不識羞,十日不忍餓)
谓只要一时不怕羞耻,就可以多日不忍饥挨饿。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便好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把这羞脸揣在怀里,我还过去。”亦作“ 一日不害羞,三日吃饱饭 ”、“ 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 ”。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便好道一日不害羞,三日吃饱饭,我们靠手艺的买卖,怎害得许多羞。”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多谢相公,正是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
《國語辭典》:一丁不识(一丁不識)  拼音:yī dīng bù shì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金瓶梅》第四八回:「菽麦不知,一丁不识。」《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邢生后来做到尚书的人品,你道他眼里那里有你这个一丁不识的佳公子?」
《國語辭典》:一丁  拼音:yī dīng
1.一个成年男子。《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夏五月辛酉,制荆、徐、兖、豫、雍、青、冀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复一丁。」唐。白居易〈新乐府。新丰折臂翁〉:「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
2.一个的󻾹误。《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