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識泰山)  拼音:yǒu yǎn bù shì tài shān
比喻不知礼敬或认不出权贵者。《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
《漢語大詞典》:吴人不识越境(吴人不識越境)
谓身处异地,环境生疏。《水浒传》第八四回:“目今与 辽 兵相接,只是 吴 人不识 越 境,到他地理生疏,何策可取?”
《漢語大詞典》:无般不识(無般不識)
犹百般,用尽方法。《醒世姻缘传》第九五回:“把个 素姐 打的起初嘴硬,渐次嘴软,及后叫姐姐,叫亲妈,叫奶奶,无般不识的央及。”
分類:百般用尽
《漢語大詞典》:眼不识丁(眼不識丁)
同“ 目不识丁 ”。 宋 文天祥 《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漢語大詞典》: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一日不識羞,三日不忍餓)
见“ 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 ”。
《漢語大詞典》: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一日不識羞,十日不忍餓)
谓只要一时不怕羞耻,就可以多日不忍饥挨饿。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便好道大树底下好乘凉,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把这羞脸揣在怀里,我还过去。”亦作“ 一日不害羞,三日吃饱饭 ”、“ 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 ”。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便好道一日不害羞,三日吃饱饭,我们靠手艺的买卖,怎害得许多羞。”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多谢相公,正是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
《國語辭典》:一丁不识(一丁不識)  拼音:yī dīng bù shì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金瓶梅》第四八回:「菽麦不知,一丁不识。」《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邢生后来做到尚书的人品,你道他眼里那里有你这个一丁不识的佳公子?」
《國語辭典》:一丁  拼音:yī dīng
1.一个成年男子。《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夏五月辛酉,制荆、徐、兖、豫、雍、青、冀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复一丁。」唐。白居易新乐府。新丰折臂翁〉:「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
2.一个的󻾹误。《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国语辞典》:目不识字(目不识字)  拼音:mù bù shì zì
比喻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明。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贳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国语辞典》:纥字不识(纥字不识)  拼音:hé zì bù shì
臧武仲名纥,有唐人误读为核,萧颖士因讥其不识纥字。见《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后用来嘲讽人不识字。如:「他根本是纥字不识,还硬要装懂。」
《国语辞典》:反眼不识(反眼不识)  拼音:fǎn yǎn bù shì
转眼之间就不认识对方。形容翻脸不认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国语辞典》:有眼不识荆山玉(有眼不识荆山玉)  拼音:yǒu yǎn bù shì jīng shān yù
荆山玉,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的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普通的石头。「有眼不识荆山玉」比喻认不出名贵的物品或杰出的人物。如:「这么纯净的水晶,你竟然当成玻璃,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听你之良言,辜负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著顽石一样看;过后知君子,方才识好人。』千万作饶恕我则个!」
《国语辞典》: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拼音:bù pà bù shì huò,jiù pà huò bǐ huò
(谚语)有了比较,即可辨别优劣。如:「行商讲求货真价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国语辞典》: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  拼音:bù pà huò bǐ huò,jiù pà bù shì huò
(谚语)本指所卖物品货真价实不怕比较,就怕买的人没眼光。亦可比喻一个人具有真才实学,不怕考验,就怕没人赏识。如:「俗话说得好:『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终会有出头的日子。」
《国语辞典》:一字不识(一字不识)  拼音:yī zì bù shì
一个字也认不得。《隋唐演义》第八二回:「及取副封一看,咄咄称奇,原来那字迹与他来书无异,一字不识,传与众官看了,无不骇然。」《孽海花》第一四回:「后来看看那书,装潢得极为盛丽,翻出来却一字不识。」
《国语辞典》:不识气(不识气)  拼音:bù shì qì
不懂事、不明形势。《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更有那不识气的小二哥,不曾沾得半点滋味,也被别人弄了一番手脚,折了偌多本钱,还晦气哩!」也作「不识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