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不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觉悟,名曰不觉。一切之凡夫地是也。为不觉故造业,受生死之果也。起信论曰:「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佛学次第统编】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不觉现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中之前二地也。此位虽为圣者之位,然仍自然任运而起烦恼,故有此名。
觉不觉
【佛学次第统编】
阿黎耶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不觉三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一者、无明业相 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 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不觉六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不觉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六者、业系苦相 以依业报,不自在故。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觉不觉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二、异相者 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不知不觉
【俗语佛源】
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说:「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山名)之高广,内(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已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法门。」后因以用「不知不觉」形容不经意,没有觉察到。如《野叟曝言》第三回:「两人不及细说,将身上衣裳略搅掉些水气,不知不觉,天已昏黑。」又如茅盾《色盲》二:「林白霜手里的笔,不知不觉就停下来了。」(李明权)
不觉言不觉
【三藏法数】
谓鼻觉香、舌觉味、身觉触也。若鼻识、舌识、身识所受所了,则可言觉;若实三识未受未了,则不可言觉。是名不觉言不觉。
不觉悟随眠
【三藏法数】
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