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如痴如梦(如痴如梦)  拼音:rú chī rú mèng
形容模糊不清、似真似幻的情态。明。李贽〈答周二鲁书〉:「遇真正儒者,如痴如梦,翻令见疑。」也作「如梦如醉」、「如醉如梦」。
《国语辞典》:过失致死(过失致死)  拼音:guò shī zhì sǐ
在非出于故意的情况下,因疏失或意识不清,使人因而致死。根据刑法,因过失致人于死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二千元以下罚金。
《国语辞典》:黑白不分  拼音:hēi bái bù fēn
是非、善恶分不清楚。如:「他好心帮你,你别黑白不分,见了人就没有好脸色。」
《国语辞典》:精神恍惚  拼音:jīng shén huǎng hū
神志模糊不清。如:「一整天他都精神恍惚,心不在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国语辞典》:精神错乱(精神错乱)  拼音:jīng shén cuò luàn
精神极度混乱的状态,如注意力无法保持、意识不清和认知状态的异常混乱。常合并出现错觉、妄想与幻觉。
《国语辞典》:哩哩啰啰(哩哩啰啰)  拼音:lī li luō luō
说话冗杂不清。如:「他哩哩啰啰的,不知说些什么?」
分类:冗杂不清
《国语辞典》:祸来神昧(祸来神昧)  拼音:huò lái shén mèi
祸患临头,神志就杂乱不清。《资治通鉴。卷二八六。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元。胡三省。注:「鄙语有之:『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国语辞典》:混沌世界  拼音:hùn dùn shì jiè
1.传说天地未形成时,万物融合而模糊不清的世界。
2.形容人天真浪漫、未明世事。《红楼梦》第二三回:「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熳之时。」
《国语辞典》:摸不著头路(摸不著头路)  拼音:mō bù zháo tóu lù
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找不到头绪。《文明小史》第五○回:「来到这里,偏偏又是什么德国人、法国人,把我闹得摸不著头路。」《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此时戴世昌正躲在房中,听了摸不著头路,宝小姐也觉茫然。」
《国语辞典》:萧兰不辨真(萧兰不辨真)  拼音:xiāo lán bù biàn zhēn
香草、恶草混杂不清。比喻混假为真。宋。吕本中〈兵乱后杂〉诗:「万事多翻覆,萧兰不辨真。」
《国语辞典》:醉中逐月  拼音:zuì zhōng zhú yuè
醉酒后追逐月亮。比喻所见朦胧模糊、不清晰。
《国语辞典》:醉咧咧儿(醉咧咧儿)  拼音:zuì liē liē ér
醉后言语不清的样子。亦用以形容醉汉的举止。如:「两杯黄汤下肚,他又闹醉咧咧儿了。」
《国语辞典》:角膜移植术(角膜移植术)  拼音:jiǎo mò yí zhí shù
一种改善视力的手术。当散光严重,或角膜上有瘢痕、混浊不清,引起视力不良时,可将混浊、不透明的部分切除,换上大小相同、透明健康的角膜,以改善视力。
《国语辞典》:当局称迷,傍观必审(当局称迷,傍观必审)  拼音:dāng jú chēng mí,páng guān bì shěn
身为当事人往往分辨不清事实的真相,而旁观者却可看得很清楚。《新唐书。卷二○○。儒学传下。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为疑而不申列?」也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国语辞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拼音: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四肢不劳动,分不清五谷。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用以形容读书人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能。《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你只看『道千乘之国,使民以时』的那个『时』字,可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说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