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堕容(墮容)
谓精神不振,有怠惰之色。《淮南子·兵略训》:“动无堕容,口无虚言。”后汉书·黄琬传:“常以法度自整,家人莫见墯容焉。”新唐书·李大亮传:“至妻子未始见墯容,事兄嫂以礼闻。”
《国语辞典》:脾寒  拼音:pí hán
中医上指脾阳不振而引起脾胃虚寒的病症。主要症状有腹痛、呕吐、泄泻、四肢冷等。
《漢語大詞典》:徉徉
(1).装模作样貌。徉,通“ 佯 ”。《西游记》第六三回:“那呆子意懒情疏,徉徉推托。”《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众人中﹞又有身边没钱的,假意説几句冷话,徉徉的走开去了。”一本作“佯徉”。
(2).犹恹恹。精神不振貌。 明 崔时佩 李日华《南西厢记·烧香月夜》:“移莲步出兰房,情默默,意徉徉。”
《國語辭典》:萎靡  拼音:wēi mǐ
颓丧消沉,没精打采。如:「他今天中午午睡没睡饱,精神显得非常萎靡。 」也作「委靡」。
《漢語大詞典》:疲懒(疲懶)
懒散,不振作。 宋 王安石 《送明州王大卿》诗:“属城旧吏虽疲懒,尚可挥毫敌 李舟 。” 李国文 《月食》:“但是老道奇像一头疲懒的牲口,哼了两声,又没有动静了,急得那年轻姑娘恨不能进车头里去。”
《國語辭典》:懒怠(懶怠)  拼音:lǎn dài
1.懒怠。如:「他本性懒怠,怎么说都没用。」也作「懒惰」。
2.不想动,对事物没兴趣。如:「他这些日子心情不好,话也懒怠说,死气沉沉的。」
《国语辞典》:闷厌厌(闷厌厌)  拼音:mèn yān yān
心情郁闷,精神不振的样子。元。白朴《东墙记》第二折:「我这里闷厌厌锁不住疏狂性,怎禁的独自伤情。」也作「闷淹淹」、「闷恹恹」。
《漢語大詞典》:隤堕(隤墮)
精神不振貌。朱子语类卷一○三:“ 李先生 终日危坐,而神彩精明,略无隤堕之气。”
分類:精神不振
《漢語大詞典》:踏趿
(1).形容不振作,不顺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艺绝:“其人曰:‘卜事甚切,先生岂误乎?’ 钱 (术士 钱知微 )云:‘请为韵语曰:两头点土,中心虚悬。人足踏趿,不肯下钱。’其人本意卖 天津桥 紿之,其精如此。”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俗语以事之不振者为踏趿, 唐 人已有此语。”
(2).迟缓貌。 清 胡文英 吴下方言考卷十一:“踏趿。延缓貌。 吴中 谓人作事迟缓曰踏趿。” 石灵 《捕蝗者》:“那水牛被拉着,仰起了嘴,浑身是稀薄的泥泞,甩着尾巴,踏趿着走过来。”
《漢語大詞典》:醉恹恹(醉懨懨)
醉后精神不振的样子。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客舍正甘愁寂寂,郡楼遥想醉懨懨。”亦作“ 醉厌厌 ”。 宋 苏轼 《江神子·寄朱康叔》词:“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 宋 陈亮 《浣溪沙》词:“缓步金莲移小小,持盃玉笋露纤纤,此时谁不醉厌厌!”
分類:精神不振
《國語辭典》:黏糊  拼音:nián hu
1.形容物质浓稠黏腻。如:「下过雨后,泥地一片黏糊,不良于行。」
2.形容动作迟缓,精神萎靡不振。如:「他一向很黏糊,今天怎么突然特别机灵?」
《國語辭典》:懒洋洋(懶洋洋)  拼音:lǎn yáng yáng
倦怠、无精打采的样子。如:「他最近总是懒洋洋的,做什么都不起劲。」也作「懒丝丝」。
《漢語大詞典》:粘糊
亦作“ 粘糊糊 ”。亦作“ 粘乎乎 ”。
(1).形容东西具有粘性。 老舍 《四世同堂》七五:“太阳更热了,晒得每个人的头上都出粘糊糊的、带着点油的汗。” 齐振夏 《脚步》:“偷偷朝腿上一摸,裤子粘乎乎湿漉漉的,他立刻匍匐在地上。”如:甜羹里着点菱粉又粘糊又好吃。
(2).形容行动迟缓,不爽利,或精神不振作。
《漢語大詞典》:粘粘糊糊
形容人行动缓慢,精神不振作。
《漢語大詞典》:痿疲
谓疲弱不振。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 孟子 之‘睟面’‘盎背’‘四体不言而喻’,方是‘践身’,他人都是疲癃残疾痿疲不仁之人。” 张锺瑞 《土耳基立宪说》:“然人民之精神,苟不以全力注之,徒弄口头语言以为争辨,而行为进行或乃以逊懦痿疲出之,则其权利亦终无取得之一日,且反因此而获最大之痛苦。”
分類:疲弱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