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上路  拼音:bù shàng lù
1.不出发。如:「时间这么晚了,还不上路,什么时候才能到学校?」
2.不通情理、不给面子。如:「这个人这么不上路,很难沟通!」
3.不懂、不明白。如:「老师讲解很多遍,我就是不上路。」
《国语辞典》:不了解  拼音:bù liǎo jiě
不懂、不明白。如:「父母常为子女不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而感到难过。」
《国语辞典》:打佯儿(打佯儿)  拼音:dǎ yáng ér
不懂、不知道的样子。如:「故作打佯儿。」
《漢語大詞典》:嘴勤
积极与人交谈、接触;遇不懂之事勤于动嘴询问。例如:做到手勤、腿勤、嘴勤。
《国语辞典》:矇事  拼音:mēng shì
北平方言。指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用欺骗的手法蒙蔽人。
《国语辞典》:不知世事  拼音:bù zhī shì shì
不懂世俗礼义等事。《红楼梦》第四八回:「天天又说我不知世事,这个也不知,那个也不学;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要紧的都断了,如今要成人立事,学习著买卖,又不准我了。」
《国语辞典》:看不来(看不来)  拼音:kàn bù lái
1.不想看。如:「我就是看不来她这种骄纵的脾气。」
2.看不懂。如:「这本书太艰深了,我看不来。」
分类:不想不懂
《国语辞典》:家秧子  拼音:jiā yāng zi
北平方言。指不懂人情世故的富家子弟。
《国语辞典》:外行话(外行话)  拼音:wài háng huà
对某事没经验或不懂所说的话。《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藩台知他又说了外行话,不便再驳他,只得替他接下去。」
分类:经验不懂
《國語辭典》:公子哥儿(公子哥兒)  拼音:gōng zǐ gē ér
不知人情世故的富贵人家子弟。《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及至来到那悦来老店访著了见安公子那一番举动,早知他是不通世路艰难,人情利害的一个公子哥儿。」《文明小史》第五三回:「一个是江宁候补知县,名字叫做沙得龙,是位公子哥儿,大家替他起了个号,叫做傻瓜。」
《國語辭典》:多闻阙疑(多聞闕疑)  拼音:duō wén quē yí
虽然博学多闻,遇到不懂的地方,仍须存疑。语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后泛指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新唐书。卷一六二。独孤及传》:「然则多闻阙疑,不耻下问,圣人之心也。」
《漢語大詞典》:浑虫(渾蟲)
糊涂虫。比喻不懂情理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 李四 本是个浑虫。” 茅盾 《子夜》六:“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 双桥镇 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國語辭典》:不识大体(不識大體)  拼音:bù shì dà tǐ
大体,指重要的道理。不识大体指缺少远见,只计较细节,而无法掌握最重要的道理。《宋书。卷六八。武二王传。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旧唐书。卷五○。刑法志》:「臣以至愚,不识大体。」也作「不知大体」。
《國語辭典》:强不知以为知(強不知以為知)  拼音:qiǎ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
本不瞭解某事而硬要装成知道。《镜花缘》第十八回:「并且强不知以为知,一味大言欺人,未免把人看的过于不知文了。」
分類:自己不懂
《漢語大詞典》:识二五而不知十(識二五而不知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鬭 晋 楚 也; 晋 楚 不鬭, 越 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夫 回瑗 可弃,而 杨 董 获升,可谓识二五而不知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