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百鍊之钢(百鍊之钢)  拼音:bǎi liàn zhī gāng
经多次锻鍊而成的精钢,比喻意志坚强、不屈挠的人。五代十国。王定保《唐摭言。卷七。知己》:「萧若百鍊之钢,不可屈抑。」
《国语辞典》:不为人下(不为人下)  拼音:bù wéi rén xià
不屈居人下,不输给别人。宋。岳珂《桯史。卷八。逆亮辞怪》:「颇知书,好为诗词,语出辄崛疆整整,有不为人下之意。境内多传之。」
《国语辞典》:傲骨嶙峋  拼音:ào gǔ lín xún
形容人高傲不屈,刚毅正直。如:「他一生傲骨嶙峋,绝不与世同流合污。」
《国语辞典》:持正不挠(持正不挠)  拼音:chí zhèng bù náo
坚守正道,而不屈服。《明史。卷一九○。蒋冕传》:「冕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
《漢語大詞典》:麾之即去
语本史记·汲郑列传:“使 黯 ( 汲黯 )任职居官,无以踰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 賁 育 亦不能夺之矣。”原形容性情刚直不屈,能坚持原则。后反用其语,意谓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卷二十:“恐此时招之使来,他日不能麾之即去。”
《漢語大詞典》:不挠不折(不撓不折)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宋 刘炎 迩言:“夫观 钱塘江 潮,犹猛士之肝胆决裂,义士之怒髮衝冠。观 仙都 天柱 ,犹直臣之气,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明 方孝孺 《王温子栗字说》:“慎哉栗乎!尔毋厉外而懦中也,必也挺拔特立如雪霜之松栢,不挠不折以固其节乎!”
《國語辭典》:不屈不挠(不屈不撓)  拼音:bù qū bù náo
不因为受阻碍而屈服。如:「他凭著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在艺坛求得一席之地。」
《國語辭典》:百折不挠(百折不撓)  拼音:bǎi zhé bù náo
意志刚强,虽受尽挫折,仍能坚持不变,奋斗到底。汉。蔡邕 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可不夺之风。」也作「百折不回」、「百折不挫」。
《國語辭典》:誓死不屈  拼音:shì sǐ bù qū
宁死也不屈服。用以形容很有气节。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國語辭典》:守正不挠(守正不撓)  拼音:shǒu zhèng bù náo
做人处事坚守正道,公正无私。《周书。卷三七。寇俊传》:「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也作「守正不阿」。
《國語辭典》:守正不回  拼音:shǒu zhèng bù huí
坚守正道,不屈服改变。《周书。卷一八。王罴传》:「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类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宋景文》:「公乃为诗以见意,其间一联云:『直干终为栋,真钢不作钩。』其守正不回如此。」也作「守正不移」。
《國語辭典》:坚贞不屈(堅貞不屈)  拼音:jiān zhēn bù qū
节操坚定,不肯屈服。如:「革命烈士们坚贞不屈的精神,永志人心。」「即使面对权贵的压迫,他依然坚贞不屈、尽忠职守。」
《漢語大詞典》:坚强不屈(堅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洪深 《最近的个人的见解》:“甚至最难表现人生实态的建筑,也渐渐有这种坚强不屈的表现端绪呢。” 艾青 《他死在第二次》诗:“我们的生命,必须在坚强不屈的斗争中,才能冲击奋发。”
《國語辭典》:临危不挠(臨危不撓)  拼音:lín wéi bù náo
遇到危难时能坚定意志,不屈不挠。《周书。卷四六。孝义传。李棠等传。史臣曰》:「李堂、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