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多相容不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门之一。(参见:玄门)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玄门之一。(参见:十玄门)
【三藏法数】
谓一佛土与十方一切佛土,互相容纳而不坏一多之相,名为不同。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馀。是也。
门门不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应众生之机,而佛之教法有不同也。般舟赞曰:「一切如来设方便,亦同今日释迦尊。随机说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门。门门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三种證相不同
【三藏法数】
(出法华忏仪)
谓修习法华三昧,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有三种證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證相〕,谓行人于三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三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净之相。若于三七日内,行道坐禅之中,忽见光华净色,闻妙香气及微妙音声称赞,身心庆悦,得法喜乐,即是中品戒根净相。若于三七日中,身心寂净,或自见其身著净法服,威仪齐整,身相端严,信心开发,得法喜乐,无所怖畏,即是上品戒根净相。如是三品,总为下根行者所證之相。
〔二、中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定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坐禅之时,忽觉身心澄静,发诸禅定,觉观分明,喜乐一心,即是下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定,觉出入息长短细微,遍身毛孔出入无阂;或见自身诸不净相,因发禅定,身心快乐,寂然正受,即是中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静,缘自五阴之身,即觉无常苦空梦幻不实,乃至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寂静无为;厌离世间,悯念一切,即是上品定根净相。此之三品,总为中根行者所證之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上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慧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行坐念诵之中,忽觉身心如云如影,梦幻不实,因此觉心,则发智慧,了达诸法无有障碍,于诸经论,随义解释,难问无滞,即是下品慧根法相。若于行坐诵念之中,身心寂然,犹如虚空,于正慧中,面见普贤菩萨,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悉现其前,于是得大智慧,于诸佛所说之法,通达妙义,说无穷尽,即是中品慧根證相。若于行坐念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得无碍总持,获六根清净,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即是上品慧根證相。此之三品,总为上根行者所證之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四义──灭尽定与无想定四义不同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出入息尽,身證此定,能断见、思烦恼,而證圣果。无想定者,谓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鱼蛰虫,不能断惑,證入圣果。故此二定,有四种胜劣之义也。(见、思即见、思二惑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一、约得人异〕,谓罗汉圣人,由受想心灭而證灭尽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计无想以为至道,而證无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间、出世间之不同,故云约得人异也。(受想者,受谓领受;想谓想像,即五阴中之二也。)
〔二、祈愿异〕,谓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者,则妄计心无想虑,以为解脱,唯求世间乐果,故云祈愿异也。
〔三、感果不感果异〕,谓无想定,是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故云感果不感果异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灭识多少〕,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随一一文,众解不同
【三藏法数】
谓如佛说无常法,或以生灭为无常,或以不生不灭为无常,法本是一,机解不同,故不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