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六不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十八不共法也。璎珞本业经上曰:「三六不共,一切功德。」(参见:不共法)
(名数)佛之十八不共法也。璎珞本业经上曰:「三六不共,一切功德。」(参见:不共法)
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功德与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论之则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论中说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门说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异。梵Aven!ika-buddh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参见:十八不共法)
(术语)如来之功德与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论之则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论中说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门说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异。梵Aven!ika-buddh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参见:十八不共法)
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功德与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论之则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论中说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门说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异。梵Aven!ika-buddh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参见:十八不共法)
(术语)如来之功德与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论之则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论中说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门说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异。梵Aven!ika-buddh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参见: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馀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證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身无失〕,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證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无馀,是名解脱无减。(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无为者,谓称性而修,无所作为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小乘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馀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名数)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合而为十八。俱舍论廿七曰:「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中略)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馀圣所无,故名不共。」无量寿经下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
大乘十八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著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胜相随智慧而行,利益一切众生也;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也。」次下之结文云:「问曰:若尔者,迦旃延尼子(小乘师)何以言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为十八不共法?若前说十八不共法是真义者,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说?答曰: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释子则不作是说,释尊说者是真不共法。」又出大乘义章二十末,法界次第下之下,止观七。
(名数)智度论二十六曰:「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而无异想也;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不离禅定也;六无不知已舍,佛照了一切法舍离之,而不执著也;七欲无减,欲度诸众生而心无厌足也;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胜相随智慧而行,利益一切众生也;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也。」次下之结文云:「问曰:若尔者,迦旃延尼子(小乘师)何以言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为十八不共法?若前说十八不共法是真义者,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说?答曰: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释子则不作是说,释尊说者是真不共法。」又出大乘义章二十末,法界次第下之下,止观七。
不共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与他共通,但属自己之相状,所谓特性也。
(术语)不与他共通,但属自己之相状,所谓特性也。
不共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业之一。人人各别之业因,而感各自之果者,如各自之五根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二业之一。(参见:二业)
(术语)二业之一。人人各别之业因,而感各自之果者,如各自之五根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二业之一。(参见:二业)
不共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各人不共之业而变现各人不共之境者,如五根是也。(参见:四变)
(术语)以各人不共之业而变现各人不共之境者,如五根是也。(参见:四变)
不共不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六不定因之一。立因而其因通同喻,亦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共不定,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不共不定。如声为常(宗),以所闻性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异喻),是所闻性之因,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宗如何可决。
(术语)因明六不定因之一。立因而其因通同喻,亦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共不定,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因而使宗不定,谓之不共不定。如声为常(宗),以所闻性故(因),如虚空(同喻),如瓶(异喻),是所闻性之因,不通同喻,亦不通异喻,宗如何可决。
不共中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共法中之共法。如人间之身体,人人各有一体,是不共也。然尚与众人共通而受用,是共也。
(术语)不共法中之共法。如人间之身体,人人各有一体,是不共也。然尚与众人共通而受用,是共也。
不共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说般若经有共与不共之二者,说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人之法,谓之共般若。唯谈菩萨所行之法,不共通于声闻缘觉,谓之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以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智度论百曰:「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中略)般若波罗蜜总相是一,而深浅有异。」
【佛学常见辞汇】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两种,能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于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三藏法数】
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缘觉之所共也。
(术语)佛说般若经有共与不共之二者,说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人之法,谓之共般若。唯谈菩萨所行之法,不共通于声闻缘觉,谓之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以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智度论百曰:「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中略)般若波罗蜜总相是一,而深浅有异。」
【佛学常见辞汇】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两种,能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于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三藏法数】
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缘觉之所共也。
不共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谓之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参见: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
【三藏法数】
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第七识,即意识也。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
(术语)又谓之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参见:无明)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
【三藏法数】
谓第七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第七识,即意识也。无漏者,谓不漏落生死也。)
共中不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共法)
(术语)(参见:共法)
共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共功德。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馀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馀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馀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共功德,即佛与其他圣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术语)又曰共功德。对于不共法而言。谓佛所具之功德中,与其馀圣者及异生共之者。俱舍论二十七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馀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馀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共功德,即佛与其他圣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共不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共法与不共法,共通与特别之二门也。如共般若,不共般若。共业,不共业等。
【佛学常见辞汇】
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萨法,独一微妙,不与人天声闻缘觉四乘相共。
(术语)共法与不共法,共通与特别之二门也。如共般若,不共般若。共业,不共业等。
【佛学常见辞汇】
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萨法,独一微妙,不与人天声闻缘觉四乘相共。
百四十不共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为缘净。三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为心净。四智净,知一切法。无有挂碍,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名为智净。三念处者,一众生于如来之说法,至心听受,心得欢喜,受诸安乐,如法住而不违佛教,佛不以为喜,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二众生不信受如来之说法,虽有违反所说,佛不以为瞋,无有愁恼,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三众生中有听如来之说法者,有不听者。不喜听者,亦不愁不听者,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见菩萨戒经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不护以下(参见:各))。
(名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为缘净。三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为心净。四智净,知一切法。无有挂碍,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名为智净。三念处者,一众生于如来之说法,至心听受,心得欢喜,受诸安乐,如法住而不违佛教,佛不以为喜,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二众生不信受如来之说法,虽有违反所说,佛不以为瞋,无有愁恼,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三众生中有听如来之说法者,有不听者。不喜听者,亦不愁不听者,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见菩萨戒经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不护以下(参见: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