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蹙颔
谓下巴短削。汉书·王莽传中:“ 莽 为人侈口蹙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 颜师古 注:“蹙,短也;顄,颐也。”
分類:下巴
《漢語大詞典》:曲颐(曲頤)
下巴骨微向前伸。
分類:下巴向前
《漢語大詞典》:钦颐(欽頤)
下巴弯曲。后汉书·周燮传:“ 燮 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 李贤 注:“颐,頷也。钦颐,曲頷也。”
分類:下巴弯曲
《漢語大詞典》:锁颐(鎖頤)
谓下巴突出、上翘。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取其间锁颐蹙頞大丑者,割去面而易之。”
分類:下巴突出
《國語辭典》:颐指气使(頤指氣使)  拼音:yí zhǐ qì shǐ
形容以高傲的态度指使属下。唐。元稹 追封李逊等母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二八出:「公卿颐指气使,果然鼠凭社贵,真个狐藉虎威,好气势也呵!」
《国语辞典》:贯颐奋戟(贯颐奋戟)  拼音:guàn yí fèn jǐ
颐,下巴。形容将士奋勇杀敌。《史记。卷七○。张仪传》:「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䞤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国语辞典》:涕泗交颐(涕泗交颐)  拼音:tì sì jiāo yí
颐,下巴。涕泗交颐指鼻涕眼泪流满脸颊。形容哭得很伤心。宋。陈亮〈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男抛未下,女失所依,矧姑钟爱,涕泗交颐。」
《国语辞典》:颐带(颐带)  拼音:yí dài
钢盔、安全帽等系住下巴的带子。如:「戴安全帽,颐带要系妥。」
《国语辞典》:颏下瘿(颏下瘿)  拼音:hái xià yǐng
长在下巴的瘤。比喻憎恨的事物。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你道穷民是眼内疔,佳人是颏下瘿。」
《国语辞典》:大胡子(大胡子)  拼音:dà hú zi
1.男子下巴、两颊密布的胡子。如:「那个男演员蓄了大胡子,看起来真性格。」《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上头看他一脸的连鬓大胡子,龙心大为不悦,说他样子很像个汉奸似的。」
2.指留著大胡子的男子。如:「只见门口站著一位大胡子,吓了大家一跳。」
《漢語大詞典》:嘴巴骨子
颔骨;下巴骨。借指嘴脸;长相。《西游记》第九三回:“ 沙僧 上前,把他脸上一抹道:‘不羞!不羞!好个嘴巴骨子!’”
《国语辞典》:躐胡  拼音:liè hú
胡是老狼下巴的垂肉。「躐胡」指老狼向前走会踩到自己的下巴肉,后退则会踏到自己的尾巴。语本《诗经。豳风。狼跋》唐。孔颖达。正义:「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然而不失其猛。」比喻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国语辞典》:大快朵颐(大快朵颐)  拼音:dà kuài duǒ yí
朵,动。颐,下巴。朵颐,指动著腮颊欲食的样子。大快朵颐指饱食愉快的样子。如:「妈妈煮了满桌的好菜,我又可以大快朵颐一番了。」
《漢語大詞典》:钩饰(鉤飾)
控马用具。钩,络在马下巴的皮制的钩;饰,指饰于马头的马勒等物。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延陵 卓子 乘苍龙挑文之乘,鉤饰在前,错錣在后。马欲进则鉤饰禁之,欲退则错錣贯之。” 陈奇猷 集释:“ 太田方 曰:钩,娄頷之钩也。 高亨 曰:饰,当借为勒。説文:‘勒,马头络衔也。’庄子·马蹄篇:‘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释文引 司马 注:‘饰,排衔也。’ 司马 注正读饰为勒,是其证也。”
《国语辞典》:方颐大口(方颐大口)  拼音:fāng yí dà kǒu
方颐,下巴方正。方颐大口形容人相貌堂堂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二九回:「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