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求间(求間)
请求对方避开他人与己私语。多用于下对上。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 奚毅 又见帝,求间,帝即下 明光殿 与语,知其至诚。” 胡三省 注:“求间,即请间也。”
《国语辞典》:接招  拼音:jiē zhāo
1.接下对方使出的招式。如:「老师分配学生两人一组,彼此接招、拆招,练习国术。」
2.比喻接受挑战。如:「本班参加辩论赛的辩士已各就定位,准备接招。」
《漢語大詞典》:晓谏(曉諫)
规劝使明白。多用于下对上。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王初欲羽檄天下兵,以求一旦之幸。 淹 尝从容晓諫,言人事之成败……终不以纳,而更疑焉。”
《国语辞典》:呈准  拼音:chéng zhǔn
1.下对上呈具所拟意见,经其批准,称为「呈准」。
2.呈请上级批准。
《國語辭典》:打千  拼音:dǎ qiān
旧时男子向人请安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身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乎作揖、下跪之间的礼节。《海上花列传》第三八回:「朴斋叫声『三老爷』,侧行而前,叩首打千。三公子颔首而已。」也作「打扦」、「打佥」、「打千儿」。
《漢語大詞典》:传禀(傳禀)
传达禀告。用于下对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待游客》:“凡有往来游客进城拜州县,门军须问明某官衔、某姓名……婉言答覆,请回寓所,即写报单传禀。”
《國語辭典》:直言极谏(直言極諫)  拼音:zhí yán jí jiàn
以正直的言辞极力劝谏。《汉书。卷九。元帝纪》:「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材异等直言极谏之士,朕将亲览焉。」宋。陆九渊 孝文大功数十论:「盖文帝以直言极谏求人。」
《漢語大詞典》:直言极谏科(直言極諫科)
唐 代科举常选之外有制科。制科不定期举行,由天子亲策,专用于网罗选用特殊人才。类似 汉 代的举贤良文学、孝廉方正。其中,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最为常见, 宋 代沿之。 唐 白行简 《李娃传》:“遇大比,詔徵四方之雋,生应直言极諫科,策名第一,授 成都府 参军。” 宋 苏舜钦 《乞纳谏书》:“臣昨覩乙亥詔书,或越职言事……恐非本於宸衷。盖陛下即位以来,屡詔羣下,以求鯁直,故百僚皆得转对,又置诣匭,设直言极諫科,今詔书如此,是与前事相违。”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窃尝观 汉 唐 宋 之世,自贤良方正以逮直言极諫等科,皆大臣有司荐之,天子试之,非常之人,往往而出。”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
《漢語大詞典》:瞻云就日(瞻雲就日)
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对君主的崇仰追随。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是以一时智谋之士,英杰之儔,无不瞻云就日,望风景从。”
《国语辞典》:禀叩(禀叩)  拼音:bǐng kòu
下对上报告。《红楼梦》第一四回:「又有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又有迎春染病,每日请医服药。」
《國語辭典》:俯仰无愧(俯仰無愧)  拼音:fǔ yǎng wú kuì
语本《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无论对人、对天都问心无愧。《镜花缘》第七一回:「对得天地君亲,就可俯仰无愧。」
《國語辭典》:孩儿们(孩兒們)  拼音:hái ér men
旧时小说或戏曲中对手下喽啰的称呼。《水浒传》第五七回:「鲁、杨二头领引了孩儿们先来与呼延灼交战,两个厮并了他一日。」
《漢語大詞典》:辨奏
辨析事理,答对问难。多用于臣下对君上。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既得对,陈六事移晷。上詰难反覆,公辨奏从容。”
《漢語大詞典》:貌喏
古时下对上的一种敬礼方式。犹后世之请安。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元年:“ 庆福 謁 国 ( 许国 )之幕客 章梦先 , 梦先 令隔帘貌喏。”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制府:“貌喏者,大概今之请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