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拼音:cháng jiāng sān jiǎo zhōu
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东北部,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雨量充沛,湖泊和人工渠道密布。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蚕丝和鱼虾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亦是中国大陆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国语辞典》:粤江三角洲(粤江三角洲)  拼音:yuè jiāng sān jiǎo zhōu
珠江三角洲的别名。参见「珠江三角洲」条。
《国语辞典》:珠江三角洲  拼音:zhū jiāng sān jiǎo zhōu
由西江、北江、东江三水注入珠江时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道纵横交错,人口稠密,为大陆南部地区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也称为「粤江三角洲」。
《国语辞典》:湄公河三角洲  拼音:méi gōng hé sān jiǎo zhōu
地名。在越南南部,由湄公河冲积而成的三角地带,盛产稻米。
《漢語大詞典》:多瑙河三角洲
多瑙河河口的三角洲。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米以下。湿地、河汊、湖泊纵横交错,水陆面积各占一半。芦苇密布,是世界最大芦苇产地。
《國語辭典》:三角洲  拼音:sān jiǎo zhōu
在河口附近,因河川携带泥砂沉积所形成的三角形或扇状的低平陆地。如长江、粤江口皆有三角洲。
《漢語大詞典》:厓门(厓門)
也写作“崖门”。在 广东省 新会县 南, 珠江三角洲 西南侧。为 潭江 和 西江 分支的出海口。 南宋 末年 宋 枢密副使 张世杰 以舟师碇海中,为 元 兵所败。 陆秀夫 负帝 昺 于 厓山 沉海。 清 顾炎武 《瞿公子玄錥将往桂林不得达而归赠之以诗》:“ 厓门 浪泊行人舸, 桂岭 云遮驛使关。”参见“ 厓山 ”。
《國語辭典》:厓山  拼音:yá shān
地名。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南宋迫于元军,陆秀夫负帝炳投海于此。也作「崖门山」、「崖山」。
《国语辞典》:仰光  拼音:yǎng guāng
Rangoon
城市名。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东侧,距海约四十公里。以纺织品、肥皂、橡胶、铝、食品、药品和钢铁等工业著称。米的输出也很多。水运、公路和铁路线连接国内各地。为缅甸最大和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国语辞典》:常熟县(常熟县)  拼音:cháng shú xiàn
县名。位于江苏省南部。全境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北部是主要植棉区,南部则盛产稻米、麦类和油菜籽。有纺织、电子、手表、皮革、服装、化工、机械等工业,手工艺品常熟花边和红木家具素享盛誉。
《漢語大詞典》:江门市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下游。1949年设市(1930年曾设市,旋废)。人口40.1万(1995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港之一,工商业发达。有陈白沙祠、陈白沙钓鱼台故址。
《国语辞典》:箕纹(箕纹)  拼音:jī wén
一种指纹类型。外形包括一个马蹄形纹线及一个类似三角洲的纹线。
《国语辞典》:三水县(三水县)  拼音:sān shuǐ xiàn
县名。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顶点、三水铁路的终点。因西、北、绥三江在此会流,故称为「三水县」。为广东省的水运中心之一,农产以稻、甘薯、甘蔗及水果为主。
《漢語大詞典》: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第三大平原。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下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中国淡水湖最集中地区,河网稠密,有“水乡泽国”之称。中国重要农业基地,著名的“鱼米之乡”。沿江为中国重要工业带。
《国语辞典》:花剌子模  拼音:huā là zǐ mó
国名。在中亚西部伊朗阿姆河三角洲地区,宋代突厥族建国于此,初为塞尔柱朝的外藩,后灭塞尔柱,并有波斯之地,势甚强,旋为元太祖所灭。也称为「回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