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万灵牌
三界二十五有
有漏三界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三界二十八天
三界(二)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三苦对三界
九地──三界九地
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
佛类词典(续上)
三界万灵三界唯一心
三界万灵牌
三界二十五有
有漏三界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三界二十八天
三界(二)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三苦对三界
九地──三界九地
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
三界万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回向所修功德时之语。
(术语)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回向所修功德时之语。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万灵牌
【佛学大辞典】
(物名)牌上书云:「三界万灵十方至圣六亲眷属七世父母。」盂兰盆会等立之。先万灵而后至灵有深义而然,非倒语。见象器笺十六。
(物名)牌上书云:「三界万灵十方至圣六亲眷属七世父母。」盂兰盆会等立之。先万灵而后至灵有深义而然,非倒语。见象器笺十六。
三界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术语)区别三界为二十五处。(参见: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名数)(参见:有字)。涅槃经二十五曰:「被无明枷,系生死桎。达二十五有,不能得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佛学常见辞汇】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自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还天,虽亦在四禅中,自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为四有,钝根乐定那含,寄四空处,无别处所,即属四空处摄,故此色无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四洲为四有〕,谓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北郁单越也。(梵语弗于逮,华言胜。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四恶趣为四有〕,谓六道中,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四者,皆由愚痴贪欲造诸恶业,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为六有〕,谓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夜摩,亦云须燄摩,华言善时分。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四、梵天为一有〕,谓初禅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无想天为一有〕,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为一有〕,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七、四禅天为四有〕,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八、四空处天为四有〕,谓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有漏三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者烦恼之结果,故尽为有漏。
(术语)三界者烦恼之结果,故尽为有漏。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字文殊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字文殊之法。
三界二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二十八天)
(参见:二十八天)
二十八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三界(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界者分义,语曰界分是也。由善恶禅定,现此报之差别。
一、欲界 为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之众生,耽于食色眠等之诸欲,故名欲界。
二、色界 谓身体宫殿国土物质,总皆殊妙精好,称为色界,有四禅十八天。
三、无色界 此界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以为名。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界者分义,语曰界分是也。由善恶禅定,现此报之差别。
一、欲界 为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之众生,耽于食色眠等之诸欲,故名欲界。
二、色界 谓身体宫殿国土物质,总皆殊妙精好,称为色界,有四禅十八天。
三、无色界 此界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以为名。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俗语佛源】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
三苦对三界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苦苦对欲界〕,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二、坏苦对色界〕,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行苦对无色界〕,谓虽无苦乐之境,任运心有生灭,名为行苦。如无色界中,虽无质碍之色,而有漏心识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对无色界。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苦苦对欲界〕,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二、坏苦对色界〕,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行苦对无色界〕,谓虽无苦乐之境,任运心有生灭,名为行苦。如无色界中,虽无质碍之色,而有漏心识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对无色界。
九地──三界九地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二、离生喜乐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定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无所有处地〕,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出释氏要览)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二、离生喜乐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定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无所有处地〕,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
【三藏法数】
谓菩萨具清净增上深心,得如来菩提光明,普能照耀过现未来三世诸障碍山,即得生如来家,是名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障碍山者,喻众生惑业高厚如山,不易动拔也。)
谓菩萨具清净增上深心,得如来菩提光明,普能照耀过现未来三世诸障碍山,即得生如来家,是名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障碍山者,喻众生惑业高厚如山,不易动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