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漢語大詞典》:雨天三昧
世尊将说《法华经》入三昧之时,天雨四种之花。见《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佛说阿弥陀经。后用以称自然现象的变幻。 宋 陶穀 清异录·雨天三昧:“ 闽 昶 ( 孟昶 )春餘宴后苑,飞红满空, 昶 曰:‘《弥陀经》云:“雨天曼陀罗华”,此景近似。今日观化工之雨天三昧,宜召六宫设三昧燕。’”
分類:世尊三昧
《國語辭典》:游戏三昧(遊戲三昧)  拼音:yóu xì sān mèi
1.佛教称修行者达到自在无挂碍,且心念纯净无染的境界。《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
2.形容一个人,放浪形骸,游戏人间的生活态度。《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只因他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酿成了这等一个遁迹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國語辭典》: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国语辞典》:念佛三昧  拼音:niàn fó sān mèi
佛教徒经由专心念佛所产生的一种定境。在此定境中,可见到佛现在其前。
《国语辞典》:个中三昧(个中三昧)  拼音:gè zhōng sān mèi
事、物的精义与要诀。如:「他的书法颇得褚体的个中三昧。」
分类:精义要诀
《国语辞典》:一行三昧  拼音:yī háng sān mèi
佛教修行者的一种修行境界。修行者先是专心念一佛名,然后是生起诸佛的心境,进而知道离心无佛,将心系缘法界,安住在一切平等,没有障碍,没有形相的襌定境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国语辞典》:般舟三昧  拼音:pán zhōu sān mèi
佛学上指一种定的境界。修行者以七日或九十日为期,不间断地唱阿弥陀佛的修行,藉以达到定的境界。臻此境界时,能见十方诸佛站立在前面。
《国语辞典》:得其三昧  拼音:dé qí sān mèi
三昧,妙处、诀窍。得其三昧形容对某事或某物不仅洞察其精义,而且造诣深湛。《镜花缘》第一七回:「大贤天资颖悟,自能得其三昧。」
《国语辞典》:法华三昧(法华三昧)  拼音:fǎ huā sān mèi
一种使修行者證悟真理的定境。
《漢語大詞典》:火轮三昧(火輪三昧)
即灸。中医烧艾灼肤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 陶谷 清异录·火轮三昧:“凡病膏肓之际,药效难,此鍼灸之所以用也。鍼长於宣壅滞,灸长於导气血,古人谓之延年火,又曰火轮三昧。”
《分类字锦》:得茶三昧
苏轼 赠老谦诗 泻汤旧得茶三昧。
分类:
《漢語大詞典》:诗家三昧(詩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 贾 在眼元歷歷。” 钱仲联 校注:“三昧,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此用以指诗家悟入之境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尝观 荆 浩 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
分類:作诗诀窍
《國語辭典》:三昧真火  拼音:sān mèi zhēn huǒ
道教指人的元神、元气、元精所发出的真火,称为「三昧真火」。《西游记》第四○回:「他曾在火燄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四游记。南游记。第一回》:「你这妖怪,今若由你整日闹我灵山,不得自在,我不免放出三昧真火,烧死你这妖怪。」也作「三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