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十卷,隋达磨笈多译。与菩萨念佛三昧经同本。说念佛三昧之法。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不空译。说本经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义门。常略称曰理趣释。
口称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不乱,唱佛名也。又,依称名之功而发得三昧,故谓之口称三昧。三昧者,谓心性清澄如明镜,以至能照万像之位,且为得此位,心修行,亦曰三昧。盖三昧之名,通于因果也。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王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三昧王三昧。又曰三昧王。三昧中之最胜者。首楞严定之异名也。放光般若经一曰:「其三昧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智度论七释之曰:「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此三昧于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如诸人中王为第一。(中略)一切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阎浮提众川万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民人皆属国王。」又选择集下,以念佛为王三昧。坐禅用心记,以坐禅为王三昧。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唐菩提流志译,说五佛顶尊之陀罗尼。
五位三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三昧:一、世间三昧,有漏之四禅八定也。二、声闻三昧,四谛之法也。三、缘觉三昧,十二因缘之法也。四、菩萨三味,六度万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种三昧即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罗之总体,如来秘密加持之法门也。故各修其法而与理相应,则皆得到于佛地。大日经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
五种三昧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门之五种三昧也。详教时问答二。
五种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昧耶)
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aya,三昧耶之义甚多,时(一时佛在),会(大曾经),宗(显宗论),平等,誓愿,惊觉,除垢障也。秘藏记曰:「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于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垂我拔济众生如我之誓愿。若有众生归依,则住于法界定自受法乐之如来惊觉,而不敢违越本愿。影向行者之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使他行之。众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尘之游泥,出现自心之觉理,如赖春雷之响而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者,是平等之义也。使如我而无异者。是誓愿之义也,如来惊觉者,是惊觉之义也,众生蒙佛之加持力而得益者,是除垢障之义也。如佛部,馀部亦同。如一佛,诸佛亦同。」
【佛学常见辞汇】
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不空王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乐金刚不空三昧也。大日如来所入之三昧也。金刚顶经出生义曰:「住自受用身,据色究竟天,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诸贤圣,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之顿旨。」
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之略名。
不受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普门品,无尽意菩萨奉佛敕以珍宝之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天台解之云若约事而解,则无尽意奉佛命为供养,我未奉命,何可辄受,若就理而解,则是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也。观音义疏下曰:「不肯受者,事解者,无尽意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须逊让。观解者,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秘略要钞九曰:「不受三昧者,毕竟空也,以一心三观而空无不遍,即空之故不受有,即假之故不受空,即中之故不受二边,双照空假之故,亦不受中道。此非但空(藏通二教),非次第空(别教),正是圆空(圆教)也。此谓之不受三昧。
不染著诸法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文殊院之文殊,其左手持青莲华,是不染著诸法三昧之标帜也。文殊无相之妙慧,不著诸法。故云不著讲法。大疏五曰:「青莲是不染著诸法三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
方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之一种三昧行,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专行其法。而调直其心谓之三昧。止观二及方等三昧行法详记其仪轨作法。
方等三昧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随智者说,门人灌顶记。说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者。
六时三昧
【佛学大辞典】
(仪式)六时勤行之三昧修法也。念佛忏法等,一心勤佛事,谓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