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隋书》卷十五〈音乐志下〉~375~
丝之属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二曰瑟,二十七弦,伏牺所作者也。三曰筑,十二弦。四曰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
《國語辭典》:三弦  拼音:sān xián
乐器名,弹拨乐器。长柄,无品(无按音格),三条弦,琴筒为方形圆角,上蒙蟒皮。有大三弦与小三弦之分。俗称为「弦子」。
《漢語大詞典》:十三弦
唐 宋 时教坊用的筝均为十三根弦,因代指筝。 宋 张先 《菩萨蛮·咏筝》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緑。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赠筝妓》词:“琢成红玉纤纤指,十三弦上调《新水》。”参阅 汉 史游 急就篇卷三“筝” 颜师古 注。
《国语辞典》:大三弦  拼音:dà sān xián
乐器名,弹拨乐器:(1)形体较大的三弦。北方曲艺大鼓书、单弦牌子曲常用的伴奏乐器。(2)彝族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弥勒、宜良、巍山等彝族居住的地区。琴杆、琴筒均为木制,蒙羊皮。
《国语辞典》:三弦书(三弦书)  拼音:sān xián shū
一种说唱艺术。流行于河南,初为一人腿缚节子,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后发展为一至三人演唱,演唱者自击小铜钹或八角鼓,旁有三弦或坠胡伴奏。
《分类字锦》:梦十三弦(梦十三弦)
苏轼破琴诗引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余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余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
分类:
《國語辭典》:文场(文場)  拼音:wén cháng
1.文士会集的处所。《晋书。卷三四。杜预传。赞曰》:「元凯文场,称为武库。」唐。萧颖士 赠韦司业书:「今朝野之际,文场至广,掞藻飞声,森然林植。」
2.科举考试的场所。唐。王起〈和周侍郎见寄〉诗:「贡院离来二十霜,谁知更忝主文场。」
3.总称戏曲乐队所用的管弦乐器。文场除为唱腔伴奏外,并演奏器乐曲牌、过门等过场音乐。一说称旧时演奏弦乐的乐师。
《國語辭典》:弦索(絃索)  拼音:xián suǒ
弦乐器上的丝弦。宋。苏轼〈老人行〉:「美人如花弄弦索,只恨尊前明月落。」
《國語辭典》:山口  拼音:shān kǒu
1.两山间交会的隘口。唐。常建〈张山人弹琴〉诗:「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香。」
2.山洞口。唐。王维〈桃源行〉:「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3.琵琶、三弦琴等弦乐器上端架弦的部位,及箫管的吹窍部位,均称为「山口」。
《國語辭典》:弦子  拼音:xián zǐ
春秋时弦国的国君爵位为子爵,故称其君为「弦子」。
《國語辭典》:弦子  拼音:xián zi
三弦的俗称。参见「三弦」条。
《國語辭典》:子弦  拼音:zǐ xián
最细的丝弦。如三弦、琵琶、南胡的外弦。也作「子弦」。
《漢語大詞典》:弦鼗
见“ 弦鼗 ”。
乐器名。犹今之三弦。
《漢語大詞典》:弦词(弦詞,絃詞)
扬州 弹词的旧称。用 扬州 方言演唱,以三弦伴奏。 清 乾隆 时已经流行。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季麻子:“国朝 李斗 《扬州画舫録》云,评话盛于 江 南。如 柳敬亭 、 孔云霄 、 韩圭湖 诸人,屡为 陈其年 、 余澹心 、 杜茶村 、 朱竹垞 所赏鉴,次之 季麻子 平词,为 李宫保 卫 所赏。又云, 紫瘌痢 弦词, 蒋心餘 为之作古乐府。”
絃詞:扬州弹词的旧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评话盛于 江 南,如 柳敬亭 …… 紫瘌痢 絃词, 蒋心畬 为之作古乐府,皆其选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人参客 王建明 瞽后,工絃词,成名师。”参见“ 弦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