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三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摩醯首罗天与那罗延天梵天为一体,而亦三分也。外道小乘涅槃论,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为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也。」吉藏中论疏第一末,谓「外道明有三天,即是彼家三身,自在天为本,如内法身佛,应为韦纽,如内应身佛,韦纽脐中化为梵王,如内化身佛。」此中韦纽,与那罗延同视。
(术语)摩醯首罗天与那罗延天梵天为一体,而亦三分也。外道小乘涅槃论,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为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也。」吉藏中论疏第一末,谓「外道明有三天,即是彼家三身,自在天为本,如内法身佛,应为韦纽,如内应身佛,韦纽脐中化为梵王,如内化身佛。」此中韦纽,与那罗延同视。
三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分别,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二计度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随念分别,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分别,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二计度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随念分别,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三分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立心识三分说(即立见分,相分,自性分)之流。陈那所立。与四分家皆为唯识之正流。
(流派)立心识三分说(即立见分,相分,自性分)之流。陈那所立。与四分家皆为唯识之正流。
三分科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晋道安,初科节诸经而立三分。及后亲光之佛地论来,果有三分之说。由是诸经皆科三分:一、序分,起本经之由序因缘也。中有通序别序之二。通于诸经曰通序,局于本经曰别序。二、正宗分,正为本经之所说也。三、流通分,举本经之利益劝正说之流通也。见法华文句一。佛地论之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三分者,分即分限。谓诸经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三分。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三分之说。是故诸经皆以三分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经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别序者,盖佛说经,必有由致。如楞严经由阿难遭摩登伽幻术之缘,佛因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故说是经,是名别序。而言别者,以诸经所说,各有缘起不同,故名别也。虽分通别,总名序分。
〔二、正宗分〕,宗即主也,亦要也。盖佛说经,必以正说为主;又正明一经要义故也。如楞严经第一卷,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下徵心辨见,分别真妄,会万法归如来藏,乃至说咒立坛,远离魔事,令阿难大众除惑證道,至第十卷,重研五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等。此是一经正说,故名正宗分。(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流通分〕,流则不滞,通则不壅。谓正说既陈,务传后世,利益众生,用使正法之源流通而不壅也。如楞严经,自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至作礼而去。此乃较量持经福胜,劝赞读诵,流传无尽,故名流通分。(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名数)晋道安,初科节诸经而立三分。及后亲光之佛地论来,果有三分之说。由是诸经皆科三分:一、序分,起本经之由序因缘也。中有通序别序之二。通于诸经曰通序,局于本经曰别序。二、正宗分,正为本经之所说也。三、流通分,举本经之利益劝正说之流通也。见法华文句一。佛地论之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三分者,分即分限。谓诸经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三分。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三分之说。是故诸经皆以三分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经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别序者,盖佛说经,必有由致。如楞严经由阿难遭摩登伽幻术之缘,佛因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故说是经,是名别序。而言别者,以诸经所说,各有缘起不同,故名别也。虽分通别,总名序分。
〔二、正宗分〕,宗即主也,亦要也。盖佛说经,必以正说为主;又正明一经要义故也。如楞严经第一卷,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下徵心辨见,分别真妄,会万法归如来藏,乃至说咒立坛,远离魔事,令阿难大众除惑證道,至第十卷,重研五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等。此是一经正说,故名正宗分。(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流通分〕,流则不滞,通则不壅。谓正说既陈,务传后世,利益众生,用使正法之源流通而不壅也。如楞严经,自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至作礼而去。此乃较量持经福胜,劝赞读诵,流传无尽,故名流通分。(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序正流通三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释经论,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为法:一序分,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于遐代之部分也。是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名数)凡释经论,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为法:一序分,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于遐代之部分也。是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第三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心心所四分中自證分为第三分。【又】就于佛寿而言。佛出于人寿百岁时,以佛之果报,胜于世人,寿命可至百二十岁,为灭后之弟子分其福分舍第三分即后之四十岁,故八十岁而入灭也。大集月藏经第十法灭尽品曰:「我今为众生,弃舍身寿命。为增三精气,悲悯众生故,舍寿第三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
(术语)诸心心所四分中自證分为第三分。【又】就于佛寿而言。佛出于人寿百岁时,以佛之果报,胜于世人,寿命可至百二十岁,为灭后之弟子分其福分舍第三分即后之四十岁,故八十岁而入灭也。大集月藏经第十法灭尽品曰:「我今为众生,弃舍身寿命。为增三精气,悲悯众生故,舍寿第三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
初中后三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字轮大别为三,初以阿字(四十二字门),五阿字(五十字门)为第一分,次以迦乃至婆之二十字为第二分,次有也乃至诃之八字,是为涅槃声,同于字傍之二点,是为第三分。已上皆为男声,智慧字也。次有伊等八字(四十二字门),伊等十二字(五十字门加噜留卢吕之四字)即成就三昧,是为女声,三昧之声也,即同于字上之点画「·」次有仰等之五字,是为大空声,同于上头之点。此五字者,遍于定慧也。即见也等字则是涅槃,除之义也,见伊等字即显三昧,若见仰等字即大空之点,大空者,离一切诸相即是成佛之义也。见大日经疏十四。
(术语)凡字轮大别为三,初以阿字(四十二字门),五阿字(五十字门)为第一分,次以迦乃至婆之二十字为第二分,次有也乃至诃之八字,是为涅槃声,同于字傍之二点,是为第三分。已上皆为男声,智慧字也。次有伊等八字(四十二字门),伊等十二字(五十字门加噜留卢吕之四字)即成就三昧,是为女声,三昧之声也,即同于字上之点画「·」次有仰等之五字,是为大空声,同于上头之点。此五字者,遍于定慧也。即见也等字则是涅槃,除之义也,见伊等字即显三昧,若见仰等字即大空之点,大空者,离一切诸相即是成佛之义也。见大日经疏十四。
三分
【佛学常见辞汇】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2。相分、见分、自证分。又名三量。(参见:三量)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2。相分、见分、自证分。又名三量。(参见:三量)
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三分科经──亲光三分科经
【三藏法数】
(出佛地论)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分三分也。
〔一、教起因缘分〕,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分〕,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三、依教奉行分〕,谓闻圣教所说,时众信受奉行。此佛地经,从薄伽梵说是经已,至经尽,文即依教奉行分。
(出佛地论)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分三分也。
〔一、教起因缘分〕,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分〕,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三、依教奉行分〕,谓闻圣教所说,时众信受奉行。此佛地经,从薄伽梵说是经已,至经尽,文即依教奉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