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世不相待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三世之法,新新生灭,更不相待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如来于十方三世,积集无量福德,一切事业不可破坏之无比力所生之真言句也。大日经二曰:「如巧色摩尼,能满一切愿,积聚无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无比力真言句。」同疏九曰:「常编十方三世,以无量门植种种德本,无穷已时,住不可害行,即是于一切事业中皆悉不可留难不可破坏之义,故名三世无比力真言句。」
三世无障碍智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戒能成就三世无障碍之智,故名为三世无障碍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入坛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无障碍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经一曰:「应授彼三世无障碍智戒。」同疏五曰:「菩萨所以发心摄受方便学处,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大疏演奥钞十一曰:「方便学处者,下方便学处品所说十善戒也。依摄受此戒成就三世无障智,故云皆为成就如来清净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无障碍戒者戒体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体通二机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无为戒、真法戒等,名目虽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无障碍智的戒律,故名三世无障碍智戒。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为体上之作用,于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为恒有。(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世最胜心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之略名。
三世心不可得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经曰:「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同略疏曰:「过现未三俱不可得,盖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不住。」密教于此立遮情表德之二义。其遮情之义,如以上显教所说。其表德之义,诸法以迷悟不二万德轮圆之故,一无别相,故云不可得。所谓台家之妙空圆空也。故是中道实相之异名。大日经疏七曰:「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实相义故。」
文殊三世果位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文殊虽为助释迦之化,一时现菩萨之因位,然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称为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下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号平等。(中略)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自说,七十二亿反作一缘觉,而般涅槃,又现作佛,号龙种尊。」心地观经三曰:「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梨,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菩萨璎珞经四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来。(中略)佛世尊,刹号空寂,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中略)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曰:「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现受教。(中略)佛刹名无碍,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过去之佛名)。央崛摩罗经四曰:「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世教化。(中略)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宝积经六十曰:「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
三世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寻因果也。因果经曰:「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古以此文为因果经之语而处处引之,但现在流通之经无此文)。涅槃经憍陈品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融三世间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说二种之十身,一谓融三世间之十身,二谓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间之十身者:一众生身,六道之众生也。二国土身,六道众生之依处也。三业报身,生上二身之业因也。(已上三身属于染分)。四声闻身,观四谛而求涅槃者。五独觉身,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六菩萨身,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来身,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八智身,佛身所具能證之实智也。九法身,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已上六身属于净分)。十虚空身,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界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此十身中第二之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之众生身及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者,为众生世间;后四身者,智正觉世间也。即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谓之融三世间之十身。又谓之解境之十身,以此十身为解知毗卢舍那佛觉体之所知之境也。见旧华严经二十七,探玄记十四,华严玄谈三十,大疏钞三十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二种十身之一。(参见:十身)
【佛学次第统编】
融三世间之十身:
一、众生身 六道之众生也。
二、国土身 六道众生之依处也。
三、业报身 生上二身之业因也。
四、声闻身 观四谛而求涅槃者。
五、独觉身 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
六、菩萨身 修六度而求菩提者。
七、如来身 因圆果满之妙体,即佛当分之身也。
八、智身 佛身所具能證之十智也。
九、法身 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
十、虚空身 离染净二分之相,而为染净二分所依,周遍法身,无形灵之实体也。表离染净有无诸相,而谓之虚空。
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1。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的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一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国土身,即国土世间,第一的众生身与第三业报身乃至第六菩萨身,即众生世间,后四身即智正觉世间,因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而为毗卢正觉之体,故名融三世间之十身。2。华严经所说佛具之十身,乃从前面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立此十身,不过经中三处所说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说是: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说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说是:无著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东方降三世
【佛学大辞典】
(明王)以五大明王配于五方,则降三世明王为东方之位。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法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摧三世害毒之降三世明王深法。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荼罗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由梵本之金刚顶经抄译第二大品降三世观音之曼荼罗者。
刹那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刹那相对望而立三世,现在之一刹那曰现在,前刹那曰过去,后刹那曰未来。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刹那之间就已含有三世,即现在的一刹那叫做现在,前刹那叫做过去,后刹那叫做未来。
降三世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Trailokya-vijaya-ra%ja,又名月黡尊胜三世王。五大明王之一,四面八臂之忿怒身,践大自在天之夫妻,在五方中为东方。贪瞋痴谓之三世,降伏之,故云降三世。又降伏过现未三世之贪瞋痴,故云降三世。又降伏三界之主,故云降三世。大日经疏十曰:「所谓三世,世名贪瞋痴,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如过去贪故,今受此贪报之身,复生贪业受未来报,三毒皆尔,名为降三世也。复次,三世者,为三界。(中略)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此明王以金刚萨埵为自性,萨埵之忿怒身也。理趣释降三世品曰:「时金刚手大菩萨,欲重显明此义故,持降三世印,以莲华面微笑而怒,颦眉猛视,利牙出现,住降伏立相,说此金刚吽迦罗心。」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曰:「归命圣主宰,普贤金刚手,为降伏一切,现吽迦啰身,摧三世有毒。」仁王经仪轨上曰:「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中略)依教令轮现成威怒降三世金刚。」
降三世与大日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语)降三世为金刚萨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来时,以大日为自性轮身,以萨埵为正法轮身,以降三世为教令轮身。故以萨埵之正法轮身,归于大日之自性轮身,则降三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参见:教令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