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发下城
 
一矢聊城飞去
 
一矢解世纷
 
一笴
 
一箭书
 
下燕城
 
下聊城
 
射聊城
  
田单惭取聊
 
破聊城
 
箭镞无书
  
聊城功
 
聊城矢
 
聊城笴
 
飞一箭
  
鲁连乘舟
 
鲁连射书
   
鲁连箭书

相关人物
田单
 
鲁仲连


《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
其后二十馀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僇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能见于天下。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毙也。愿公择一而行之。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战国策》卷十三〈齐六·逍遥论〉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一]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简释

鲁连箭:喻指不战而屈人之兵。唐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例句

秋深为尔持圆扇,莫忘鲁连飞一箭。 刘商 赋得赋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

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刘长卿 送卢侍御赴河北

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张继 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李白 奔亡道中五首之三

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李白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暂屈汾阳驾,聊飞燕将书。 杜甫 收京三首之一

系书请问燕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杜甫 渔阳

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白居易 答箭镞

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 钱起 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

典故
一箭双雕
 
连箭射双雕


《北史》卷二十二〈长孙道生列传·长孙观·长孙晟〉~87~
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年十八,仕周为司卫上士。初未知名,唯隋文帝一见深异焉,谓曰:「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及突厥摄图请婚,周以赵王招女妻之。周与摄图各相誇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之;独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还,拜奉车都尉。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下〈叛臣列传下·高骈〉~639~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也。家世禁卫,幼颇脩饬,折节为文学,与诸儒交,硁硁谭治道,两军中人更称誉之。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众大惊,号「落雕侍御」。后历右神策军都虞候。党项叛,率禁兵万人戍长武。是时诸将无功,唯骈数用奇,杀获甚多。懿宗嘉之,徙屯秦州,即拜刺史兼防禦使。取河、渭二州,略定凤林关,降虏万馀人。
典故
一箭取辽城

相关人物
杨巨源


《唐诗记事》卷三十五〈杨巨源〉
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折军官职是声名。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八〈赠杨秘书巨源〉【案:杨尝有赠卢洺州诗云。三刀孟益州。一箭取辽城。由是知名。】
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贫家薙草时时入,瘦马寻花处处行。不用更教诗过好,折君官职是声名。
《國語辭典》:一箭  拼音:yī jiàn
1.一支箭。唐。杜甫〈哀江头〉诗:「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那裴约一直赶来,被郭威勒回马射了一箭,裴约中箭坠马而死。」
2.一箭的射程。比喻不远的路程、距离。《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两处阵圆,一箭炮石打不到处,一员将军出阵,却是张元徽。」《文明小史》第七回:「原来这孔君明住的地方,只离黄家一箭之远,出得巷口,只有一个转弯便到。」也作「一射」、「一射地」。
《漢語大詞典》:一箭道
一箭射程所及之地。《法华经·药王品》:“其树去臺,尽一箭道。”翻译名义集·数量:“一箭道, 嘉祥 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
《國語辭典》:一箭上垛  拼音:yī jiàn shàng duǒ
一箭就射中箭靶。比喻办事一举即成。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这个不打紧,我如今就去,一箭上垛,你则管放心。」《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这婆子听了,连声喝采道:『如此妙计,管情一箭上垛。』」
《國語辭典》:一箭双雕(一箭雙鵰)  拼音:yī jiàn shuāng diāo
北周长孙晟善射,尝见二雕飞而争肉,长孙晟乃射一箭而同时贯穿两只雕。典出《北史。卷二二。列传。长孙道生》。后用以比喻一次举动便可达到双倍效果,兼得两种好处。《野叟曝言》第四八回:「前日花笺,忽被小姐看见,不特不加谴责,反有敬慕先生之意,吟成此诗,先生当力图之,一箭双雕认嫦娥,便不辜负秋风也。」《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胡统领早存了个得陇望蜀的意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双雕的手段,所以姊妹两个,都是他心坎上的人。」也作「一箭贯双雕」、「一箭双雕」。
《國語辭典》:一箭之地  拼音:yī jiàn zhī dì
一箭所射及的地方。比喻不远的路程、距离。《隋唐演义》第四九回:「大家兜转马头,未远一箭之地,线娘又撤转头来一望,只见罗成又纵马前来。」《精忠岳传》第三回:「到了龙王庙前一箭之地,立定一望,但见江光浩渺,山势巃嵷。」
分類:距离不远
《漢語大詞典》:一箭道
一箭射程所及之地。《法华经·药王品》:“其树去臺,尽一箭道。”翻译名义集·数量:“一箭道, 嘉祥 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
《国语辞典》:一箭之仇  拼音:yī jiàn zhī chóu
被射中一箭的仇恨。今泛指因某事所结下的怨仇。「仇」文献异文作「雠」。《三国演义》第七四回:「却说关公回营,拔了箭头。……谓众将曰:『我誓报此一箭之雠!』」
《漢語大詞典》:连箭(連箭)
一箭接一箭。稗海本搜神记卷七:“某取弓箭射之,连箭飞去,堂中声便止。”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玄宗 时,羽林将 刘洪 善骑射。尝对御,使人于风中掷鹅毛, 洪 连箭射之,无有不中。”
分類:一箭稗海
《漢語大詞典》:连矢(連矢)
(1).一箭接一箭。新五代史·杂传八·王晏球:“ 晏球 先至水次,方坐胡牀指麾,而 都 众掩至, 晏球 与左右十餘人连矢射之, 都 众稍却。”
(2).犹连珠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老饕:“ 邢德 , 泽州 人,緑林之杰也,能挽强弩,发连矢,称一时絶技。”参见“ 连珠箭 ”。
分類:一箭
《國語辭典》:连珠箭(連珠箭)  拼音:lián zhū jiàn
连续发射的箭。亦用以形容连续不绝的样子。《水浒传》第一七回:「那十四个人直到二更方才得醒,一个个爬将起来,口里叫得连珠箭的苦。」
《漢語大詞典》:释获(釋獲)
古代行乡射礼时,射者每中一箭,记分者放一根筹子以计算成绩。犹今之竞赛记分。仪礼·乡射礼:“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命曰:不贯不释……乃射,若中,则释获者坐而释获,每一个,释一筭,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若有餘筭,则反委之。”
《漢語大詞典》: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 璉 爷倒退了一射之地。”
《漢語大詞典》:燕将书(燕將書)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燕 将攻下 聊城 , 聊城 人或谗之 燕 , 燕 将惧诛,因保守 聊城 ,不敢归。 齐 田单 攻 聊城 岁餘,士卒多死而 聊城 不下。 鲁连 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 燕 将…… 燕 将见 鲁连 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 燕 ,已有隙,恐诛;欲降 齐 ,所杀虏於 齐 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杀。”后以“燕将书”指劝归或劝降的书信。 北周 庾信 《燕歌行》:“属国征戍久离居, 阳关 音信絶能疏。愿得 鲁连 飞一箭,持寄思归 燕 将书。”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一:“暂屈 汾阳 驾,聊飞 燕 将书。”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自 香积寺 北之捷,王师振威,贼徒胆落, 严庄 来降, 思明 纳款, 河 北事势,折简可定,故用 仲连 射书事。”
分類:书信
《漢語大詞典》:系书(繫書)
见“ 繫帛书 ”。
《漢語大詞典》:系帛书(繫帛書)
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汉书·苏武传:“﹝ 常惠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繫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繫,一本作“ 係 ”。 唐 杨炯 《送东海孙尉诗序》:“但当晨看旅鴈,君逢繫帛之书;夕望牵牛,余候乘槎之客。”亦省作“ 繫书 ”。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裂帛繫书,誓还 汉 恩。”
《國語辭典》:飞书(飛書)  拼音:fēi shū
1.匿名的书信。《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纪》:「八年,乃作飞书以陷竦,竦坐诛,贵人姊妹以忧卒。」也作「蜚条」。
2.急速递送书函。《晋书。卷二三。乐志下》:「飞书告喻,响应来同。」
《漢語大詞典》:鲁连书(魯連書)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齐 田单 攻 聊城 岁餘,士卒多死而 聊城 不下。 鲁连 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 燕 将…… 燕 将见 鲁连 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 燕 ,已有隙,恐诛;欲降 齐 ,所杀虏於 齐 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杀。 聊城 乱, 田单 遂屠 聊城 。”后以“鲁连书”谓以文克敌,不战而胜。 唐 李白 《奔亡道中》诗之三:“仍留一隻箭,未射 鲁连 书。” 宋 苏轼 《送蒋颖叔帅熙河》诗:“愿为 鲁连 书,一射 聊城 笴。”
分類:克敌
《漢語大詞典》:鲁连箭(魯連箭)
同“ 鲁连书 ”。 唐 李白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诗:“君草 陈琳 檄,我书 鲁连 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