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一箭  拼音:yī jiàn
1.一支箭。唐。杜甫哀江头〉诗:「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那裴约一直赶来,被郭威勒回马射了一箭,裴约中箭坠马而死。」
2.一箭的射程。比喻不远的路程、距离。《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两处阵圆,一箭炮石打不到处,一员将军出阵,却是张元徽。」《文明小史》第七回:「原来这孔君明住的地方,只离黄家一箭之远,出得巷口,只有一个转弯便到。」也作「一射」、「一射地」。
《漢語大詞典》:连箭(連箭)
一箭接一箭。稗海本搜神记卷七:“某取弓箭射之,连箭飞去,堂中声便止。”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玄宗 时,羽林将 刘洪 善骑射。尝对御,使人于风中掷鹅毛, 洪 连箭射之,无有不中。”
分類:一箭稗海
《漢語大詞典》:连矢(連矢)
(1).一箭接一箭。新五代史·杂传八·王晏球:“ 晏球 先至水次,方坐胡牀指麾,而 都 众掩至, 晏球 与左右十餘人连矢射之, 都 众稍却。”
(2).犹连珠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老饕:“ 邢德 , 泽州 人,緑林之杰也,能挽强弩,发连矢,称一时絶技。”参见“ 连珠箭 ”。
分類:一箭
《國語辭典》:连珠箭(連珠箭)  拼音:lián zhū jiàn
连续发射的箭。亦用以形容连续不绝的样子。《水浒传》第一七回:「那十四个人直到二更方才得醒,一个个爬将起来,口里叫得连珠箭的苦。」
《漢語大詞典》:释获(釋獲)
古代行乡射礼时,射者每中一箭,记分者放一根筹子以计算成绩。犹今之竞赛记分。仪礼·乡射礼:“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命曰:不贯不释……乃射,若中,则释获者坐而释获,每一个,释一筭,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若有餘筭,则反委之。”
《漢語大詞典》: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 璉 爷倒退了一射之地。”
《漢語大詞典》:一箭道
一箭射程所及之地。《法华经·药王品》:“其树去臺,尽一箭道。”翻译名义集·数量:“一箭道, 嘉祥 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
《國語辭典》:一箭上垛  拼音:yī jiàn shàng duǒ
一箭就射中箭靶。比喻办事一举即成。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这个不打紧,我如今就去,一箭上垛,你则管放心。」《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这婆子听了,连声喝采道:『如此妙计,管情一箭上垛。』」
《國語辭典》:一箭双雕(一箭雙鵰)  拼音:yī jiàn shuāng diāo
北周长孙晟善射,尝见二雕飞而争肉,长孙晟乃射一箭而同时贯穿两只雕。典出《北史。卷二二。列传。长孙道生》。后用以比喻一次举动便可达到双倍效果,兼得两种好处。《野叟曝言》第四八回:「前日花笺,忽被小姐看见,不特不加谴责,反有敬慕先生之意,吟成此诗,先生当力图之,一箭双雕认嫦娥,便不辜负秋风也。」《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胡统领早存了个得陇望蜀的意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双雕的手段,所以姊妹两个,都是他心坎上的人。」也作「一箭贯双雕」、「一箭双雕」。
《国语辞典》:弦不虚发(弦不虚发)  拼音:xián bù xū fā
形容擅长射箭,每一箭均能射中目的。《三国志。卷四九。吴书。太史慈传》:「慈长七尺七寸,洛廔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国语辞典》:一矢之地  拼音:yī shǐ zhī dì
一箭可达到的范围。比喻很近的地方。
分类:一箭范围
《国语辞典》:一箭之仇  拼音:yī jiàn zhī chóu
被射中一箭的仇恨。今泛指因某事所结下的怨仇。「仇」文献异文作「雠」。《三国演义》第七四回:「却说关公回营,拔了箭头。……谓众将曰:『我誓报此一箭之雠!』」
《漢語大詞典》:作骁(作驍)
西京杂记卷五:“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恶其矢跃而出也。 郭舍人 则激矢令还。一矢百餘反,谓之为驍。言如博之竪棊,於辈中为驍杰也。”后以投壶时,一箭跃还,接住复投中为一骁,此过程为“作驍”。参阅颜氏家训·杂艺
分類:投壶一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