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8词典 2佛典 6
《骈字类编》:一异(一异)
后汉书鲁恭传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是岁嘉禾生恭便坐庭中安因上书言状帝异之足又素书信足以一异义 以得众
《分类字锦》:足以一异(足以一异)
淮南子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
分类:
一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彼此皆同曰一,彼此皆异曰异。皆为偏于一方之思想。中论因缘品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嘉祥疏二曰:「不一不异,治外道计执一异障。」智度论二十曰:「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
【佛学常见辞汇】
一与异。一是彼此一样,异是彼此迥异,一与异,都是偏于一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七同十一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参见:二乘)
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二乘有三种。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所明之八迷也。破此八迷而得中道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论宗所说的八迷,如果破除了这八迷,即證得中道。
八不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因果一异四见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
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
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
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计因中无果,以有无双计故,名为亦一亦异。
四、计非一非异 尼犍子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故名非一非异。
观一异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相及与可相  一异不可得  若无有一异  是二云何成
是相可相若一不可得,异亦不可得。若一异不可得,是二则不成,是故相可相皆空。相可相空故,一切法皆空。问曰:「相可相常成,何故不成?汝说相可相一异不可得,今当说,凡物或相即是可相。或相异可相,或少分是相,馀是可相。如识相是识,离所用识更无识。如受相是受,离所用受更无受。如是等相,即是可相。如佛说灭爱名涅槃,爱是有为有漏法,灭是无为无漏法。如信者有三相:乐亲近善人,乐欲听法,乐行布施,是三事身口业故。色阴所摄,信是心数法故。行阴所摄,是名相与可相异,如正见是道相,于道是少分,又生住灭是有为相,于有为法是少分,如是于可相中少分名相。是故或相即可相,或相异可相,或可相少分为相。汝言一异不成,故相可相不成者。是事不然。」答曰:「汝说或相是可相如识等,是事不然。何以故?以相可知名可相,所用者名为相。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触,如眼不能自见,是故汝说识即是相可相,是事不然。复次若相即是可相者,不应分别是相是可相。若分别是相是可相者,不应言相即是可相。复次若相即是可相者,因果则一,何以故?相是因,可相是果,是二则一,而实不一。是故相即是可相,是事不然。汝说相异可相者,是亦不然。汝说灭爱是涅槃相,不说爱是涅槃相。若说爱是涅槃相,应言相可相异。若言灭爱是涅槃相者,则不得言相可相异。又汝说信者有三相,俱不异信。若无信则无此三事,是故不得言相可相异。又相可相异者,相更复应有相,则为无穷,是事不然。是故相可相不得异。」问曰:「如灯能自照,亦能照彼,如是相能自相,亦能相彼。」答曰:「汝说灯喻,三有为相中已破。又自违先说,汝上言相可相异,而今言相自能相亦能相彼,是事又不然。又汝说可相中少分是相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此义或在一中,或在异中,一异义先已破故,当知少分相亦破。如是种种因缘,相可相一不可得。异不可得,更无第三法成相可相,是故相可相俱空。是二空故,一切法皆空。」
四句──一异四句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或执为有,即是常见;或执为无,即是断见。于有见中及计一异,遂有四句。
〔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