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赶到(趕到)  拼音:gǎn dào
赶忙到达。如:「等他赶到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國語辭典》:赶到(趕到)  拼音:gǎn dao
等到。如:「赶到有困难,再用这笔钱。」
《漢語大詞典》:婴婴(嬰嬰)
象声词。鸟鸣声。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第二场:“陈设颇整齐雅致,脉脉的瓶花,婴婴的鸟语,令人觉得出幽丽而静适。”
《國語辭典》:哏哏  拼音:hēn hēn
狠狠。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则见他恶哏哏摸按著无情棍,便有火性的不似你郎君。」
《漢語大詞典》:贵友(貴友)
(1).地位显贵的朋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刘寄奴 是余贱朋, 徐长卿 为之贵友。” 宋 强至 《结交行》:“贵友高车照簪组,富友黄金轻粪土。”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我这个孤老头子,没有亲朋贵友,叫我到那儿想法子去呀!”
(2).敬称对方的朋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况且贤亲贵友,谁不迎合尊大人之意者?兄枉去求他,必然相拒。”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董知县 只説得一句:贵友 牛布衣 在 芜湖 甘露庵 里。” 清 秋瑾 《致〈女子世界〉记者书》之九:“虽学问可分高下,而同志不能歧视,请告贵友他就为要。”
《漢語大詞典》:劲势(勁勢)
谓强而有力的态势。 唐 段成式 《剑侠传·李胜》:“道士起见所卧枕前插一匕首,劲势犹动。” 元 范梈 《小孤行》诗:“洪涛万古就绳墨,虽有劲势不敢奔。”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骋应敌之虚情,压先攻之劲势。”
犹势头,情势。 魏风 等《刘胡兰》第一幕第五场:“我看这劲势不对,怕是要出岔,咱和 老赵同志 商量商量,想个对付的办法。”
《國語辭典》:得劲(得勁)  拼音:dé jìn
顺利、舒坦。《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花铃儿是今日初次服侍大爷,未免有些羞羞惭惭,不甚得劲儿。」
《國語辭典》:护符(護符)  拼音:hù fú
1.术士所画的似字非字的符,或念过咒的物品。据说佩带在身上可以驱离鬼怪,召来神祇保护生命。也称为「护身符」。
2.比喻具有使自己免除灾难、困苦之能力的人或事物。如:「每当我做错事时,奶奶就是我的护符。」也称为「护身符」。
《國語辭典》:护身符(護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1.道士或巫师所画的似字非字的图形,或念过咒的物品,据说佩带在身上,可以避邪消灾、保护生命。也称为「护符」。
2.比喻保护自己,使自己避免困难或被惩罚的人或物。《红楼梦》第七九回:「日日忙乱著,薛蟠娶过亲,自为得了护身符,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宁些。」《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我同了玉格带上戴勤随缘儿,再带上十三妹那张弹弓,岂不是绝好的一道护身符么?」也称为「护符」。
《国语辞典》:结幕(结幕)  拼音:jié mù
多幕剧中的最后一幕。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结局或高潮。如:「结幕是他们两家终于澄清误会,握手言和了。」
《國語辭典》:序幕  拼音:xù mù
1.指某些多幕剧在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远因,或预示全剧的主题。后泛指某些叙事性文学作品,在矛盾冲突尚未充分展开前,对人物的背景、时代、环境,及主要人物间的关系所作的交代或提示。
2.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如:「卢沟桥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序幕。」
《國語辭典》:瓦匠  拼音:wǎ jiang
盖房子时担任铺设砖瓦和修缮工作的人。也称为「瓦作」。
《國語辭典》:闭幕(閉幕)  拼音:bì mù
戏剧表演结束时,放下遮蔽舞台的布幕。后比喻活动或事情结束。如:「闭幕仪式」、「闭幕酒会」。
《國語辭典》:疹子  拼音:zhěn zi
1.一种症状。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白色的斑点。通常因猩红热、麻疹、食物中毒、过敏等因素而引起。
2.俗称麻疹。如:「小孩子出了疹子后,就可以终生免疫。」
《漢語大詞典》:无亲无故(無親無故)
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 曹禺 《雷雨》第二幕:“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粤剧《搜书院》第一幕第二场:“‘你何不拜求亲友,赎身自立,免受熬煎?’‘无亲无故,要赎无钱。’”
《漢語大詞典》:坐失机宜(坐失機宜)
白白地失掉机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木果木之败:“兵家之事,宜於乘鋭直进。若不审敌势,坐失机宜,使兵心至於溃败,虽欲振起,不易得也。” 清 骆秉章 《奏粤东剿办逆夷奏报不实保举过滥折》:“如该将军于义民奋击之时,能督率将弁协擒 义律 ,何至移营避敌,坐失机宜?”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第一场:“我看你们实在是坐失机宜,让敌人多准备了一天一夜。”
《漢語大詞典》:嘎咕
亦作“嘠咕”。
(1).布谷鸟。《中国民间故事选·巧嘴的小燕》:“有只嘎咕,落在河那边的柳枝上,伸着脖子也叫得正欢。”原注:“嘎咕,即布谷鸟。”
(2).象声词。形容枪射击时发出的响声。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突然间, 沙家店 方向机枪开始直吼,步枪嘠咕嘠咕乱响。” 梁斌 《播火记》三九:“灰色兵不理她,举起枪,照空中嘎咕一声。”
亦作“嘠咕”。
(1).坏;不好。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三场:“我这没儿没女的孤老头子,一辈子就死在那几亩嘠咕地里啦!” 张志民 《死不着》诗第一部:“年头儿嘠咕闹蝗虫,二亩地的庄稼没回种。” 邵子南 《地雷阵》:“ 李勇 是 阜平 五丈湾 人氏,从小就跟着父亲养种着不大点子不打粮食的嘎咕地。”
(2).形容吝啬或性情怪僻,不容易商量和通融。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 老孙头 站在旁边寻思着:要是 赵 家分马,他插车插犋,不用找别家,别家嘎咕, 赵大嫂子 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