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维基
吴善言(1537年—?),字子远,号近冈,直隶广平府成安县人,民籍。顺天府乡试第五十七名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式壬戌科会试第一百三名,三甲第二百一十名进士。初授工部主事,补户部,监储上谷,积羡余数万金,不取,注册存库。官转郎中,出守苏州府,考绩为治行第一,赐宴及金币。调凤阳知府,万历五年升陕西右参政,六年三月调山西右参政兼佥事,十二月升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巡抚浙江。时议汰兵饷,众怒噪入幕府,见其孑然一身,供帐无异寒士,乃各悔恨散,因罢归。
十一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一种善之心所也。(参见:百法)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信〕,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二、惭〕,惭即惭天,谓心常知惭,崇重贤善,耻昔过恶,则能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也。
〔三、愧〕,愧即愧人,谓心常知愧,不为暴恶,悔昔过非,则能对治无愧,息诸恶业也。
〔四、无贪〕,谓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厌离,无所染著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无瞋〕,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也。
〔六、无痴〕,谓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决了,无所迷惑也。
〔七、勤〕,谓于一切善法,精进修习,不生懈怠,圆满善业也。
〔八、安〕,安即轻安,谓远离粗重恼乱,及除障定之法,调畅身心,转安适也。(粗重恼乱,即贪瞋痴等是也。障定法,即散乱是也。)
〔九、不放逸〕,谓精进三业,于所断之惑,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满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而无放逸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世间、出世间善法者,大人所修五戒十善,名为世间;声闻等所修戒定慧之法,名出世间也。)
〔十、行舍〕,谓精进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一切掉举昏沉等障,悉皆舍离也(掉者动也。)
〔十一、不害〕,谓于一切有情众生,无所损恼,不加瞋恚,常运慈悲之心,拔其危苦,与其安乐也。
(名数)十一种善之心所也。(参见:百法)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信〕,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二、惭〕,惭即惭天,谓心常知惭,崇重贤善,耻昔过恶,则能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也。
〔三、愧〕,愧即愧人,谓心常知愧,不为暴恶,悔昔过非,则能对治无愧,息诸恶业也。
〔四、无贪〕,谓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厌离,无所染著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无瞋〕,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也。
〔六、无痴〕,谓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决了,无所迷惑也。
〔七、勤〕,谓于一切善法,精进修习,不生懈怠,圆满善业也。
〔八、安〕,安即轻安,谓远离粗重恼乱,及除障定之法,调畅身心,转安适也。(粗重恼乱,即贪瞋痴等是也。障定法,即散乱是也。)
〔九、不放逸〕,谓精进三业,于所断之惑,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满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而无放逸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世间、出世间善法者,大人所修五戒十善,名为世间;声闻等所修戒定慧之法,名出世间也。)
〔十、行舍〕,谓精进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一切掉举昏沉等障,悉皆舍离也(掉者动也。)
〔十一、不害〕,谓于一切有情众生,无所损恼,不加瞋恚,常运慈悲之心,拔其危苦,与其安乐也。
百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于说明世间出世间之万象用之。如俱舍之七十五法。一心法八,即八识也(俱舍为一(参见:各))。二心所有法,其中遍行与别境,俱舍之大地法也。次下两者稍有广略。(参见:七十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名数)唯识宗于说明世间出世间之万象用之。如俱舍之七十五法。一心法八,即八识也(俱舍为一(参见:各))。二心所有法,其中遍行与别境,俱舍之大地法也。次下两者稍有广略。(参见:七十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独一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善)
【三藏法数】
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纯一无杂,独为菩萨,不共二乘,即圆顿一乘妙教,是名独一善。(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术语)(参见:七善)
【三藏法数】
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纯一无杂,独为菩萨,不共二乘,即圆顿一乘妙教,是名独一善。(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馀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馀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馀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馀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馀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馀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一善心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心即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心也。若起一念恶,即消灭众善;若起一念善,即破除众恶。故经云:修一善心,破百种恶。是也。
(出涅槃经)
心即以根对尘所起一念之心也。若起一念恶,即消灭众善;若起一念善,即破除众恶。故经云:修一善心,破百种恶。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