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从品(從品)
副品,与“正品”对称。如正品为一品至九品,副品则为从一品至从九品。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从品, 魏氏 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
《漢語大詞典》:一品白衫
唐 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著白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进士:“进士科始於 隋 大业 中,盛於 贞观 , 永徽 之际。縉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国语辞典》:罗袍象简(罗袍象简)  拼音:luó páo xiàng jiǎn
罗袍,紫罗袍。象简,象牙朝笏。罗袍象简指一品官服。明。无名氏《贫富兴衰记》第四折:「罗袍象简谢天恩。」
《国语辞典》:红顶商人(红顶商人)  拼音:hóng dǐng shāng rén
红顶,指清朝一品官员所戴红宝石顶子朝冠。「红顶商人」指能活跃在高官左右的商人。
《国语辞典》:连锁店(连锁店)  拼音:lián suǒ diàn
共享同一品牌及经营方式的零售店。各分店大都依总公司指示之标准方法与实务营运。如统一超商、麦当劳都有连锁店。
《漢語大詞典》:斗牛服
明 代赐予一品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 明 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讲官破格有赐斗牛服者。”参见明史·舆服志三
《漢語大詞典》:金丝熏(金絲薰)
(1).烟草之别名。 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 吕宋国 所产烟草,本名淡巴菰,又名金丝薰。”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吸烟》:“烟草,初来自 吕宋国 ,名淡巴菰, 明 季始入内地,又名金丝薰,或曰相思草。”
(2).为旱烟之一品。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陈文江吸旱烟》:“ 仁和 陈澜 ,字 文江 ,好吸旱烟之曰金丝薰者。”
一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中之篇章曰品。梵曰跋渠Varga,巴Vaggo,译作品。别之义也。
一品经
【佛学大辞典】
(杂名)经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书写之,名曰一品经。各经均可书写其一品。而其例则由书写供养法华经为始。
八十一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为钝根故,分十惑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为一,于此加色界之四禅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为八十一品。既断见惑之圣者为预流果,更进而断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为一来向,断六品已,为一来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来于人天故也。次后方断下三品之惑为不还向,既断已,谓之不还果,以不再还生于欲界故也。次后渐断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为阿罗汉向,正断终,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者译曰不生,以既断尽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于三界故也。见俱舍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瞋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瞋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亦各有九品,贪痴慢三惑,但除瞋恚,以上二界,不行瞋故。是则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三界思惑分九品者,以此惑难断,故细分之,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也。)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