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空一切空
【佛学大辞典】
(杂语)空假中三观中,空不唯为空之一,假中皆为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假一切假
【佛学大辞典】
(术语)空假中三观中,假不唯言假观之一。空观中观皆谓为假。止观五上曰:「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一断一切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断一烦恼,即有断一切烦恼之道理也。华严宗依无尽缘起之理而盛谈此旨。五教章三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十一切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曰十遍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之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净解脱,观色之清净,其所依之禅定亦如前,依第四禅定缘欲界之色也。后二者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他受想行识之四蕴也。修观行者由解脱入于胜处,由胜处入于一切处,起于后后者胜于前前也。盖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之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之行相,又前之四一切处,青黄赤白一一观为无边,而思此青等以何者为其所依?知依于大种,故地水火风一一观为无边。复思此所觉之色,何所依而广大?知由于虚空,故次观虚空无边。又思此能觉之识,以何者为所依?知依于识,故次观识无边。此所依之识别无所依,故更无第九之遍处。见智度论二十一,俱舍论二十九,同颂疏二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总合一切万有为一对象而观之,其方法有十种: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是也。若住于水想,则万有自身皆成流动之观。又曰十禅支,十遍处定。见法界次第十。详出八背舍项中。巴Kasin!a%yatana。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
【佛学次第统编】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
二、黄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
三、赤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也。
四、白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也。
五、地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地色,使遍一切处皆地色也。
六、水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水色,使遍一切处皆水色也。
七、火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火色,使遍一切处皆火色也。
八、风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风色,使遍一切处皆风色也。
九、空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所见空色,使遍一切处皆空也。
十、识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所见识色,使遍一切处皆有识也。
入一切平等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参见:回向)
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回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證契大乘经之异名。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代失译。消灾经二译之一。说金轮佛顶尊之消灾陀罗尼。
不受一切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心意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嘉祥法华义疏曰:「心无爱著,故名不受。」
火一切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一切处之一。观火周遍一切处之禅定也。
一切男女我父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心地观经二曰:「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四种一切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就心所之分类,通善恶无记之三性,谓之一切性,通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谓之一切地,无始以来之相续,谓之一切时,一切之心所生于俱时,谓之一切俱。是四种之一切义也。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护译。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罗尼之德名也。经中说陀罗尼及坛法。
生一切支分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自教迹不空悉地乐欲一切菩萨母明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教迹者,即是法佛自證之教,即秘密平等教也。为于此中诸为修行者皆悉不空。不空是不唐捐义,随彼力能皆向法身之理,即同彼佛,故云不空也。如上诸菩萨说真言,各欲引摄同类行者,若有修行,即同于我。今法佛自说明妃真言,若有修行者,即从虚空眼(佛名之异名),而生法身,如我无异也。见大日经疏十。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壮严经同本而支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