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说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为说一切智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一切智)附录。
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一切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忍之一。(参见:忍)
【佛学常见辞汇】
六忍之一。菩萨于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后,便證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三藏法数】
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證,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一切智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畏之一。(参见:四无畏)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三藏法数】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一卷。
一切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为波斯匿王,分别一切智之事,四姓之胜劣等者。摄于中阿含经五十九。
一切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教圣典之总名。或曰大藏经。省曰藏经。隋书开皇元年,京师及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一切经之名,本乎此。此名原称佛所说之经律等,而今则并吾国印度日本等高僧之著作而称之。佛教传播于世界各国之间,其圣典为各种之国语所翻译举其主要者,则原本为散斯克利图Sam%skr!t语及巴利Pa|li语。翻译而传者,有汉译藏,西藏藏,蒙古藏,满洲藏((参见:清字经馆)),及欧译之诸典。散斯克利图语之原本,自北方尼波罗地方,渐次为学者所发见,然其数未甚多。巴利语之原本,为巴利三藏,即锡兰暹罗缅甸等南方诸国所现传者。其中暹罗之官版藏经,以西纪一八八八年出版,世界各国之大学或学会,均得寄赠。巴利三藏中。律藏Viuaya-Pit!akam%,为波罗提木叉Pratimokkha注释之悉答韦蒲般伽Sutta-vibhanga、蹇陀Khandh-aka、波利婆罗Pariva%ra三部,经藏Sutta-Pit!akam%,为长阿含Digha-nika%ya中阿含Majjhima-nika%ya、杂阿含Sam%yutta-nika%ya、增一阿含An%guttara-nika%ya、小阿含khuddak-anika%ya之五部,谕藏Abhidhamma-Pit!akam%,为法僧伽Dhamma-San%gan!i以下总有七论。西藏藏为喇嘛教徒之所护持,属于经部者,总计八类,百五十一部,三百五十册,更有续藏二百二十三册,其经部为清康熙二十三年所刊行,其续藏则为雍正六年所镂刻者。蒙古藏及满洲藏为奉天所保存,其中满洲藏经,世界唯有一部,日俄之战,为日本所得。此外各国语之藏经,虽尚有数种,而其中卷帙最浩繁,部义皆完备者,实维汉译藏。案汉译藏经印行之最古者。则以宋太祖开宝五年,平定列国,造金银字佛经,前后凡数藏。同年敕印雕佛经一藏,凡一十三万版,为其嚆矢。寻而至道元年,高丽王治遣使至宋求官本,与其国从来所藏之前后二藏及契丹藏,参订校旧,经十四年,全行刻成。世所谓高丽藏者是也,凡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六千五百八十九卷。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复开版藏经,有一千四百二十一部,五千九百十六卷,所谓宋藏者是也((参见:宋藏))。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亦翻刻藏经,至二十七年告竣,有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称为元藏者是也((参见:元藏))。此藏罹元末之兵燹,与宋藏共归灰烬,惟流传于日本者尚存。有尼法珍者((参见:法珍)),慨然起兴藏之志,经三十年。渐奏其功,是为方册藏经之滥觞明成祖永乐十八年,敕印刻大藏经版,至正统五年,始告竣,是为北藏。藏于北京。其南藏者,为太祖洪武时所刻。成祖又敕安置石刻一藏于大石洞。然流通未遍,学者多感不便。后神宗时,密藏禅师亦发愿刻方册藏本,万历十七年,于五台山创刻,业未竣而入寂,后人迭继其业,遂完成之,是谓明藏。有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藏则于雍正十三年开工。乾隆三年告竣。又有京西石经山之石刻藏经。则晋琬公法师刻石贮封石洞者也。日本现存古写本不少。而最著者,为堀川天皇敕僧侣一万人,于一日写一切经,顺德天皇敕一万五千僧,于一日写一切经等。德川氏使天海僧正,刻活字排印大藏,其活字及藏经今尚在,有六千三百廿三卷。寻而黄檗之铁眼和尚,又将明藏上梓。明治十三年,弘教书院以丽藏为本,与宋元明三本对校,印行活字板大藏经,计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缩成四十帙,四百十八册。明治三十三年,藏经书院又以活字印行日本大藏经。藏教书院复纂辑藏经所漏者,题为日本续藏经,共七千八百七十三卷。清季上海频伽精舍,根据弘教本,略加增减,以活字印行大藏经四十帙,四百十四册,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挽近英法德俄诸国语之译本,渐见于世,将来更有西文一切经,未可知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教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元藏
【佛学大辞典】
(杂名)元代所刻之大藏经也。又曰元本。刻于杭州路馀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以思溪福州二本校勘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至元二十七年而雕造竣功。总计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五百五十八函。其中有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小乘经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大乘律二十五部,五十二卷。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三十九卷。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二十三卷。小乘论三十六部,七百二十卷。贤圣传记录一百八部,五百四十四卷。续入藏三百三十二部,九百四十四卷。其函号部数等,大与宋藏同。
法珍
【佛学大辞典】
(人名)元崔氏女子名法珍。后出家为尼。法名弘道。明刻方册大藏缘起,陆光祖序云:「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圣朝道化宏广,越前朝远甚,岂无胜心豪杰乎!不能倡而成之,而诿以为难。是丈夫之志,不如一女子也。」又冯梦祯序云:「宋元间,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碛砂,吴兴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国朝,仅有两京之板,(中略)因记碛砂藏板缘起,弘道尼断臂募化,弘道化后,其徒复断臂继之。更三世,其愿始满。吾侪丈夫,不能深心荷担大法,镂板流通,反一女子之不若。即生清世,遇佛乘,空手入宝山,岂不愧死。」
一切经供养
【佛学大辞典】
(行事)书写一切经而供养之之法事。一切经为法宝故,以为三宝之一而供养之。
一切经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玄应撰,二十五卷。(参见:玄应音义)。又,唐慧琳撰,百卷。此书采集玄应音义慧苑音义等而成。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参见:慧琳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希麟撰,十卷。此书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单行本。又收入续藏中。近收入频伽精舍大藏经中。(参见:希麟音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唐希麟集。又名希麟音义。
一切经中弥陀偈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即后出阿弥陀佛偈也。(参见:后出阿弥陀佛偈)
一切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遍处。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见法界次第下,三藏法数三十八。
一切如来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种种之如来也。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一切如来宝
【佛学大辞典】
(佛名)胎藏界曼陀罗第六释迦院中之一尊也。左手持莲花,上有如意宝珠。详日本秘藏记,曼陀罗大钞。
一切如来智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罗,第二遍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莲华上作三角形者。
一切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称秽土之语。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