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境外遗蝗
 
无蝗虎
 
蝗不入境
 
蝗退飞


《后汉书》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卓茂〉~869~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馀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见乃服焉。
《东观汉记校注》卷十三〈鲁恭传〉~465~
鲁恭为中牟令,时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國語辭典》:飞蝗(飛蝗)  拼音:fēi huá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身体呈草绿色,身长约四至五公分。头部有两个大复眼,鞭状触角。前翅褐色细长,后翅半透明而广阔,后肢发达,胫节有锯齿。常成群食害作物茎叶成灾。
《國語辭典》:蝗虫(蝗蟲)  拼音:huáng chóng
1.动物名。直翅目昆虫。分布于热带与温带,尤以温带草原最多。种类甚繁,约有五千种。大多数为绿色或棕色,躯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只单眼,一对触角及一个咀嚼用的口器,腹部第一节两侧有听觉器官。依生活习性可分为孤独性与群居性两种。成群的飞蝗集体迁移时,常遮天蔽日,且大量啃噬农作物。古称为「阜螽」。也称为「蚱蜢」。
2.比喻食量极大的人。如:「他真像可怕的蝗虫,竟把冰箱里的食物一扫而空!」
《漢語大詞典》:遗蝗(遺蝗)
指蝗虫所产之卵。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二:“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王十朋 注:“蝗遗子於地,若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 明 徐有贞 《试三农望雪赋》:“遗蝗伏藏,年穀其登兮;东作有祥,力我畊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蝗灾告城隍文》:“今兹三农在野,百穀未登,昨岁遗蝗,孳生在地,二麦之受其荼毒者,几半于郊外矣。”
分類:蝗虫
《漢語大詞典》:螟蝗
螟和蝗,都是食稻麦的害虫。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螟蝗水旱,无肆沴於农功,疫癘凶荒,靡非灾於閭里。”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序:“驱除螟蝗,逐捕盗贼。” 宋 陆游 《冬暖》诗:“日忧疾疲被齐民,更畏螟蝗残宿麦。”
分類:稻麦害虫
《漢語大詞典》:蝗旱
谓发生蝗灾及旱灾。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九年﹞六月,蝗旱。”
分類:蝗灾旱灾
《分类字锦》:捕蝗
唐书姚崇传开元四年山东大蝗崇奏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分类:奉使
《漢語大詞典》:蝗螟
蝗与螟。两种庄稼的害虫。吕氏春秋·不屈:“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刺史肃蓍蔡,吏人沸蝗螟。” 宋 苏轼 《芙蓉城》诗:“愿君收视观三庭,勿与嘉穀生蝗螟。”
《國語辭典》:蝗蝻  拼音:huáng nán
蝗虫的幼虫。状似成虫而翅短、体小、头大。经过四、五次蜕皮后变为成虫。
《漢語大詞典》:虫蝗(蟲蝗)
以蝗为主的危害庄稼的虫类。吕氏春秋·孟夏:“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穀。”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大名冠小名例:“礼记·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 王氏 引之 曰:‘蝗虫’皆当为‘虫蝗’,后人不知而改为‘蝗虫’,谬矣。按,上言‘虫’而下言‘蝗’,虫,其大名也;蝗,其小名也。” 朱起凤 曰:“凡言虫蝗者,非独蝗为灾也,他虫亦有焉,此犹言‘草茅’,《传》言‘鸟乌’,荀子言‘禽犊’,后儒不解其义,多改作‘蝗虫’,失其旨矣。”见《辞通》卷九“蝗”。
《骈字类编》:蝗飞(蝗飞)
汉书五行志王莽地节三年夏蝗从东方来飞蔽天至长安入未央宫缘殿
《國語辭典》:蝗灾(蝗災)  拼音:huáng zāi
成群蝗虫过境而对农作物造成的灾害。如:「可怕的蝗灾使农民的心血付诸流水。」
《漢語大詞典》:蝗孽
犹蝗灾。 宋 陆游 《喜晴》诗:“蝗孽幸扫空,努力谋春耕。”
分類:蝗灾
《漢語大詞典》:灾蝗(災蝗)
蝗灾。东观汉记·梁福传:“灾蝗当以德消,不闻驱逐。”法苑珠林卷七五:“﹝穀﹞终不被虫食,无有灾蝗。”
分類:蝗灾
《骈字类编》:大蝗
后汉书赵憙传熹迁平原太守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