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句因包含“七十,人”,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七十人
第 53 句因包含“微之”,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微之
第 68 句因包含“飞刍”,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飞刍
第 77 句因包含“骊山”,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骊山
第 113 句因包含“南渡,马”,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南渡马
第 128 句因包含“负薪,裘”,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负薪裘
食货论上 其三 税赋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三
臣闻理人之道,地著为本;
分民之要,平土为大。
古者井田之制,必先立步亩,以正经界
受私百亩公田十亩,是谓什一之法。
夏氏五十而贡,商人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皆什一也。
故《春秋传》曰:「什一者天下中正者也」。
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准肥硗以为差,随厚薄收入
是以春秋》讥宣公初税亩,谓履亩而税,择其善者取之,故君子恶公以为于民已悉矣。
庐井之坏,而王制大乱民生失平,税赋之法不齐矣。
汉初,接秦之暴,务安残氓,约用省禁,益薄田租,至文、景之际,乃或三十而收一,时更尽除勿收可谓宽约矣。
于时网疏而民富,百姓安乐知重礼义天下刑狱几措焉。
厚敛民困,困则奸盗起而刑辟重;
轻赋则民足,足则礼义兴刑罚简。
刑辟重,则民愁怨而思乱;
义兴,则民安乐而思治
思乱者,视其君如仇雠,虽箕、微之仁,不能使之安而久;
思治者,爱其君如父母,虽蚩尤之孽,不能使之动而危。
厚敛起乎荒汰,薄赋由乎节用
秦自暴政之并天下侈心无极恢大封域北拓胡地南开越境
于是闾左之戍,扫天下之命,飞刍挽粟万里转馈暴骸露骨,积于边荒
内兴功事穷极力役,创阿房之宫,备六国之制,胡亥发徒百万,以营骊山,及山东兵兴,聚师待饷。
所以大半之赋而不足也。
汉初定天下生人困瘁,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孝文躬修俭节仁爱清静宫室苑囿车马服御无所增饰,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身衣弋绨后宫亲幸衣不曳地帷帐文绣
百金之费,罢露台而不为
匈奴背约犯塞,令守边备,不发兵深入,无动劳百姓
治陵因山,不增高器用瓦物,不藏金银
又亲行耕籍之礼,以劝农事,务广储蓄,以备灾沴
所以三十而税一,或尽除勿收,而国用足也。
自汉叔世,吴、魏三分司马氏之南渡中原剖裂外备疆事百役之费,内则间以昏僻骄淫之主急征横敛科调杂出。
是故汉有虐政作田亩之赋,齐有淫政而重床调之租,隋有乱政则有先期逆征之暴,唐有弊政则有青苗地头之税。
旧弊不革,新名日生侵刻疲人自取孤弱
何异肌肤而滋口腹,事枝叶而剔根心
反裘负薪,徒有惜毛之意;
毙人以梃,不知罪岁之非。
剥敛之名,可谓穷矣。
国家接衰唐之颓纲,经五代之乱轨,平四方之僭闰,立一王法式,其横出之算,无名之征,革其弊者多焉。
比在先朝,定民田之租,考地之肥瘠,制赋之重轻裁使平均,本于宽约,利人奉国,诚为中典
夫古之田制,有赋有税,税以待郊社百神宗庙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之给;
赋以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今夫车马甲兵之资,士徒之众,皆县官素具不复籍于民。
大率中田亩收一石输官一斗畿甸之外,岁供两税无他课调
则是今制赋之法,抑已简而有经矣。
至如山原之地,或入稻粳之物;
陂泽之乡,或有缣绨之税。
其所有,责其所无,农人供之,其费自倍。
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倍称而取,使乘利估贩者得操其奇赢,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重困也。
诚依古制,均定壤赋,随地所产,因民所工,省其杂名,专为谷帛除折准之令,去钱刀之目。
如此,则国之经入如故,民之输出有常,利归于诚农,权夺富人,上之德泽加于百姓,民之颂声兴于天下可以制梃鞭挞历世暴君污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