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戴校长运轨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盛业续南雍,筚路更开无尽境;
新知衍西学,蓬山今有再传人。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戴运轨(1897.11.27——1982.04.04),字伸甫,物理学家、教育家。出生于浙江奉化。1917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毕业。1918年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科,1922年又入京都帝国大学物理系,1927年毕业后旋即回国,1927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1928年,任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改名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32年,任金陵大学物理系教授,1937年随金大自南京西迁成都,直至抗战胜利;期间自1940起兼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在1941年、1942年兼任华西坝成都空军参谋学校物理学教授。后曾参加接收日本在台湾设立的帝国大学,并将它改建为台湾大学,创建该校物理系,在该系进行了原子核击破实验。参与筹建新竹清华大学,并创建了该校原子科学研究所。参与筹建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创建了该校地球物理研究所。1973年,戴运轨自中大荣休后,受聘于私立中国文化学院,任教授兼理学部主任、物理系名誉主任;中国文化学院改名中国文化大学后,任研究教授。1982年4月4日在台北逝世。
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为“北雍”。雍,辟雍,古之大学。
蓬山:此处应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