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日。坐芒洞之恩休亭。有衲守眉者杖锡来拜于庭。观其眉目清莹。举止雍容。不类凡髡。召进于前。坐而语之。遂及性命彝伦之说。师乃开心听受。脱然自悟。真可与诱掖提撕。开导而来之者也。有顷。出袖中诗轴以示。请余为序。余惟人之生也。受天地之理以为性。禀天地之气以为形。受其理者。圣愚皆同。禀其气者。不能无清浊高下之异。清而高者。骛于空虚。浊而下者。流于污顽。于是又不能无过不及之弊。此人之所以贸贸然相沦胥于高下清浊之间。而道之所以常不明于世也。千百人之中。才得如师气清质美。可导而上达。而又不免高过之病。欲逃而托于空虚之域。岂不惜哉。师其受余言。铭尔心。放尔锡。发尔顶。诚实尔空虚。六经尔千偈。父子尔家。夫妇尔室。以复乎人伦秉彝之天。则如余者亦受而归之。相与讲磨砌磋。庶几窥圣人大中之道。不其幸耶。余观师之所袖诗若文。皆不出绝弃外物。游心方外之意。余则异于是。爱师之为人。气质出于寻常。恐泯灭无成于人世。书以为赠。师其受之无辞。时嘉靖七年之暮春清明日。恩休老人书。又书一绝以赠 明 · 金正国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思斋集卷之一
无生无死岂云人,受得爷娘有此身。
莫遣长松西向长,古来西教灭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