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句因包含“禹,迹”,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禹迹
第 9 句因包含“过隙”,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过隙
第 18 句因包含“麟经”,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麟经
第 21、23 句因包含“西山,采薇,耻,周粟”,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采薇
第 24 句因包含“汉节”,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汉节
第 41 句因包含“鸿濛”,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鸿濛
第 9 句因包含“过隙”,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过隙
第 18 句因包含“麟经”,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麟经
第 21、23 句因包含“西山,采薇,耻,周粟”,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采薇
第 24 句因包含“汉节”,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汉节
第 41 句因包含“鸿濛”,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鸿濛
底柱 明 · 李荇
出处:容斋先生外集
余尝慕司马之远游。探禹迹之茫茫。遵大河而穷览。势滔天而怀襄。望底柱之偃蹇。截屹立乎中央。非碣石之所拟。岂龙门之可凿。阅光阴之过隙。亘万古而如昨。余于是有所感矣。奔流不移者。坚贞之质也。乱世不变者。圣贤之得也。孔所立之卓尔。孟岩岩之气象。麟经乃万世之防。泰山为天下之望。此以道德为尚者也。登西山以采薇。幽北海而餐雪。耻不义之周粟。杖尽落之汉节。此以忠义为悦者也。韩起八代之衰微。欧变一时之浮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此以文章为到者也。呜呼古往今来。天地无穷。底柱之功。随遇不同。若余者何为者乎。邈然块处。反顾厥躬。利名铄外。私欲攻中。存者几何。混沦鸿濛。庶将养吾之正。守吾之公。远利名窒私欲。以为庸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