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经藏碑铭 五代 · 李肇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释迦者流十二部经。由儒之诗书礼乐春秋。皆立言垂教之本。儒无文字。则天久已大坏三藏之说不行西方圣人之教几乎息矣。若声闻乘四谛门。缘觉乘十二因缘门。菩萨乘之六波罗蜜门。以至佛乘一切种智生而知之则已。学而之者。向微斯文是必懵然不自知其术也。人主万乘之权。富有四海至于生死报应之际。常必瞿然有生之徒奔走不暇。实由斯言之烜赫致化。夫塔庙庄严之为像教。其用大矣。佛有天龙大会未尝不以契经为事。佛灭后。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传焉。西土以胡文纪之。谓之梵书科斗文字之类也。著以贝叶。谓之梵夹杀青简之类也。后汉天竺人摩腾。始至中国。出其文二十四章。翻为隶书其后稍稍不绝。至沙门法护遍游西国达言语之不通者。究三十六书之体而还梵书诂训音义然后大备。虽为道滋广。而难能亦甚。盖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时人无能知者。小则误于文句。大则失其宗旨道安尝叹释经有五失本三不易。故信奉之代。亦以名臣佐而成之。自汉永平唐开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门之重译。有居士覃思。有长老辨论有才人之撰集。校其经律论传记文集删改之。惣五千四十八卷号为实录其中观法师元奘居多五分其数有其一。其为该博首出前辈。而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兰台秘阁。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惟王公达众庶。靡不求之。以至徼福祐。防患难。严之堂室。载之舟车。此其所浩瀚于九流也。庐山山岳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惠远道安遗风。四百馀年。钟磬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补元和四年云门灵澈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廉问武阳韦公。公应之如响。往年公夫兰陵萧氏终。有钗梳佩服之资。而于荆州良田数顷。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经营焉。爰即洪州诸寺。杂理其事。雕函饰轴。渍檗磨墨。僧谋而吏职。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以图建置。默设规制。悬成剞劂。乃结搆而浮于江。以至于东林施为殿堂。用尊秘。得浮槎大德义彤为之主。受持洒扫七人。以备名山之阙。而资学者之求。公之素志尔。初彤公受具庐山浮槎寺。尝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不可。遂发私誓。四十馀果得志焉。于是远近之逸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馀卷。立为别。著杂录七卷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惣一万卷。举志函随函以命轴。微尘句偈如在常中。然后金口之说流于娑婆者。尽在于兹山也。五年。韦公薨。七年博陵崔公以仁和政成。悯默旧绩由是东林遗功得请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家府从事李肇为之文曰。
多罗之教,神道不测
迦叶承之,布西域兮。
毗尼之用,其法翼翼
优波受之,垂作则兮。
昙之文,演畅宗极
苾刍龙象,甚奇特兮。
三者之藏,倾如轥墨。
王公大人,为之饰兮。
韦公之绩,崔公之德。
及兹宝藏,何崱屴兮。
崇崇彤公,合发愿力
传之历劫,千百亿兮。
炉峰之北,灵坛之侧。
系之迦陁,金石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