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句因包含“铁笛”,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铁笛
第 70 句因包含“鸿濛”,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鸿濛
第 85 句因包含“膏肓”,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膏肓
第 140 句因包含“帝所”,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帝所
第 141 句因包含“五龙”,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五龙
第 150 句因包含“横流”,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横流
西峰和尚 北宋 · 沈辽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七、《云巢编》卷六
五台之山,圣凡混同
乃惟大士,肇化西峰
唐室下衰,群生困穷
师始振锡,于江之东。
始次秋浦,宴休禅丛。
指彼窣堵,当兴胜功。
一弄铁笛龙吟夕空。
至人难知,是为凡庸
时有郑传,祁门之雄。
假窃位号,擅其疆封
师观昔缘,往造军中
一军尽惊,标戈挟弓。
郑亦惶骇,遣谢弗通。
师顾使者,往谕汝翁:惟昔有缘,乃来相从
郑亦感寤欣然向风
瞻望毫相光明粹融。
垂发被额,犹如儿童
面布七星,其言雍雍
郑虽暴戾,为之致恭。
献上差,以为祠宫
休止门观幽深峻崇。
申警戒严,实备弗空。
师为郑言:彼山穹窿吾当往视
乃营厥工。
遗我芒屩,置于西墉
中夜寂然,郑窥其栊,已不复见,香花重重
郑大悔恨内怀怔忪
甫旦师在,曾无动容
视厥芒屩,实敝且塳。
其所历,山川奔冲
坤山卓然水流石硔。
三十六溪,溪光溶溶
吾得其地,苍烟鸿濛
既留我锡,于彼岩松
郑惊其神,使按厥踪。
往反越月,其言信充。
郑始震惊内讼顽懵。
土方灾,疾气相蒙
师取盂水,佛慈感通。
以施下民,救其鞠凶
始彻膏肓,遂起疲癃
小大踊跃幸甚会逢。
师忽谓传:「吾当暂去,西北有灾,即当往度」。
郑恳留止曾不复顾。
乃升灵山极其峻处。
诛茆结庵,圣功潜布。
土人或知,乃来饮哺。
瞻仰高德,众所依怙
时郑中衰群凶不附
数困侵轶,实怀危惧
遣信介,乞其来助。
师亦恻然,乃旋归驭。
敌人在竟,师命彻戍。
一指其兵,兵皆亡怖。
散走折趾,郑营安固
遂入西峰安稳善住。
无有远迩,或老或孺。
凡所度人,至于千数
天方骄旱,踰时不雨。
人或恳请,必蒙甘澍
惟时吴王,治扬为府。
赤地三年群祀咸举。
歙有汪王,实食其土。
吏奉王命归于神主
夜梦吏:「吾岂弗预?
岂如西峰威德弘普。
乃大圣人,实通帝所
其驭五龙谁敢龃龉」?
吏梦既觉,乃大惊悟。
来恳于师,师曾弗拒:「归语而王,雨今可伫」。
大雨三日横流圳亩。
王心欣悦有怀钦慕
无信钟,师潜有募。
得其信人,乃下秋浦
三日而还洪钟在虡。
上有款识五台之铸。
吴王营斋求福其嗣。
无遮会,以祈善护。
师心默知,飞钵来赴
越数百里有如跬步
未及半,王启其故:「乞名大众大众未谕」。
师起下座,顾谓王语:「名曰淩,以承汝祚」。
吴王惘然不知其趣。
其所来,祁门之下。
以为诞,延之别庑。
访诸祁门,无一言误。
王大崇信,请延巾屦,请建道场了不可驻。
锡之紫袍,亦不一御
愿得美锦以为信具」。
遂献美锦,易其绨纻
装之金钱,蠲彼租赋
当是之时,人识佛祖
及师之还,郑疾以固。
已而郑死,临其冢墓
天祐三年六月大暑
召集大众:「吾将西溯。
慎无治事,厝之故宇
后有人来,当知所措」。
其后三年,有僧甚倨。
直造堂上,发其蒙覆
颜貌容色不愆于素。
出而焚之,祥光载路
奉彼遗骨,手自涂塑。
像成僧失,若无所遇。
相好巍巍,慰我黎庶
载祀三百,道化弥著。
世所形容乃其粗粗
缪述为偈,顾奚云补?
惟是棕拂,庶永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