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句因包含“耻,夷齐”,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夷齐
第 17 句因包含“首阳”,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首阳
第 18 句因包含“饿,采薇”,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采薇
伯夷叔齐 明 · 金时习
 出处:梅月堂文集卷之十九
天命武王,剪彼殷商
纵曰诛罪实是不祥
千载之下,口实可伤
故彼夷齐触犯锋铓
叩马以谏,其言孔臧
业已定矣,不可中止
左右欲兵,吕抉义士
天下宗周夷齐乃耻。
隐于首阳采薇饿死
注:曰。登彼西山兮。采其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按:愚谓夷齐所以如此者。盖周武王伐罪吊民其时父丧在殡。尚不葬其尸。而于衰绖之中。以臣伐君。则武王之暴。尤甚。且之暴。则身衰老死。尚或可悛。有亡为后世之惩恶周武之暴则莫甚于当日。而传臭于万世者甚大。何以言之。盖不葬从戎为后不孝者之源。以臣弑君为后篡位者之本。而其时民心已附。不可遽止。故夷齐之言。至于如此。邹孟子已揣其为误。乃曰。以臣伐君。为汤武则可。非汤武则是篡也。可不警哉。呜呼,魏之季。曹操司马炎蔑视其君。凭陵跋扈。篡成帝业。易曰。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此之谓也。其权舆生乱之首。曷胜道哉。夷齐之言。宁不忸怩。问。太公扶义士。汉祖丁公古人创业图成之始。逆活顺杀。何其事之乖刺耶。曰。其意皆同也。太公扶夷齐。欲以后世篡弑之心。而旌义士之节。汉高之斩丁公欲以后世战阵无勇而为人怀二心者之永鉴。其意趣与时事虽殊。其欲后世为人臣者事君以忠之心。则未尝异也。譬诸行车一推一挽。其使臂虽异。皆意在车行而已想夫是时殷王暴虐亿万离心牧野之战前徒倒戈。攻后以北。不战而已坏。假如接刃相敌离心之士。岂无有丁公者乎。太公必斩之矣。至于秦末。楚,汉争鹿。胜者为帝。睢水之战。主虏将决,于是矣。倘丁公死战。楚之为帝。未可知矣。而丁公慢主救敌。其怀二心。为如何哉。此汉祖所以丁公而警后世也。且如三老董公。劝汉缟素者。则其近似夷齐之心。而未尽者也。既赞夷齐之事。而意犹未尽。又为之诗。(诗载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