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目录 上篇 下篇
《长阿含经》漫笔·清净经 钟锦

其一

诤讼全由吊诡来,正邪颠倒莫相开。为防厌患戕真法,须把痴疑仔细推。

《长阿含经·清净经》:“波波城内有尼乾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著后,以后著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咨问我。’大德阿难!时,彼国人民事尼乾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康德之言曰:“吾人之思,亦何尝不循理耶?惟其理非在耳目之间,无得而徵,故每成吊诡。此吊诡终古尽然,是之谓玄学。”乾子讼诤,固因之而成颠倒;世尊推衍,乃由是以致正真。玄悟一开,痴疑尽释。

其二

彼此当须判是非,如来正法本精微。酪酥一见俱相似,尝到醍醐味最希。

《长阿含经·清净经》:“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流布。……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又:“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法躬自作證,谓四念处、四神足、四意断、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是非,非吊诡也,误会者谓彼此俱同;梵行,妙诸法也,正见者知醍醐独异。大是大非,须识微之只眼;曰真曰伪,待折狱之片言。而世尊既已告知,又为躬證。

其三

 既同师受法俱平,句义云何诤讼生?所说莫须言不正,尽从和合见相成。

《长阿含经·清净经》:“若有比丘说法中有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理不正。’……‘彼所说句不正,义正。’……‘彼所说句正,义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报言:‘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亦胜。’彼比丘说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又:“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證,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法本圆通,义常蔽在一隅;智非实證,句每贵乎三反。所以得意虽同,执言或异。妄为吊诡之谈,误作盾矛之论。故须尽共和合,勿生诤讼。

其四

 有乐何庸假诡辞?如来呵誉但须知。自离五欲贪痴后,直入四禅清净时。

《长阿含经·清净经》:“‘有乐自娱,如来呵责;有乐自娱,如来称誉。’若外道梵志问言:‘何乐自娱,瞿昙呵责?’设有此语,汝等当报:‘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娱,沙门瞿昙之所称誉?’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證;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诸贤!是为此乐有七功德。’”

有乐须娱,应见如来呵誉;彼果当證,终竟涅槃功德。五欲贪著,人生爱乐;四禅清净,我灭喜忧。其中诡意自存,此外诡辞何用?

其五

 不住法中常住存,静如枢转动如门。从教阅尽芸芸物,复命知常但守根。

《长阿含经·清净经》:“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释子有不住法。’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阃常住不动,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

不住常住之法,总成吊诡;释家道家之理,本来平等。彼此相参,是非俱泯。故知住而非住,尽得环中;动而不动,独超象外。

其六

 问甚如来终不终?常边身命有无中。世间吊诡俱邪见,虚实相持只是空。

《长阿含经·清净经》:“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馀者为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馀者虚妄。’或复有言:‘是命是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馀虚。’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有终,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馀虚。’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馀虚。’诸有此见,……是为邪见。”

穷终极远,仍坠世间之法;此实馀虚,终是邪中之见。所以如来不答,众生无记。證成正反,二律何为?遣尽是非,道枢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