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共534,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续上)
菩萨蛮 其二 公园即景(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沙坪久道山茶好,我来花事阑珊了。
惆怅与人同,碧枝摇晓风。

蓦然惊似火,初绽殷红朵。
一树小园西,清馨迎旭晖。

其三 公园即景(1986—1994年 重庆)
从来蜀地多柔柳,一如张绪当年秀。
来傍此亭台,何时离玉阶?

临风波弄影,影戏鸳鸯艇。
艇上少年游,少年歌莫愁。

虞美人 游南温泉(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丙寅夏,游南温泉,不意正值大水之后,桥断堤塌,竹木憔悴,亭台萧然……。
香樟修竹环溪绿,寒影透清玉。
霏霏春雨独来时,华艇如云催我几多诗。

菰蒲荇藻横窗牖,昨夜山洪骤。
凭栏莫悔此番来,待得雪时还访腊梅开。

菩萨蛮 綦江行 其一 登古剑山(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看山岂必峨眉好,今来古剑叹幽窈。
援石上天桥,人骄山益娇。

仰看山满目,俯瞰美桑竹。
冉冉淡云轻,偶闻鸡犬声。
注:綦江古剑山,非名胜也,然径幽石险,已属可观。于山下仰望,唯见山峦树木;于山顶俯视,则梯田整齐,农舍俨然,当地人谓之“仰看山,俯看田”。天桥,是山一悬空石桥之名,非泛指也。余登古剑,遂生“怜取眼前山”之意。

浣溪沙(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校园内有木芙蓉幼树一株,丙寅始花,嫣然可爱。
一树清新小院东,细枝凝碧举嫣红,携将秋色上帘栊。

欲唤行人风细细,半开粉面雨濛濛。
春花未比此花秾。

綦江版画名天下,金杯载誉真风雅。
尺幅绘桑麻,满墙流彩霞。

少年轻搦管,凝睇神思远。
笔落满庭中,清新田野风。
注:綦江农民版画素享盛名,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余往参观时,一青年农民正在作画。

菩萨蛮 綦江行 其三 綦江夜色(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亭亭嫩柳疏枝袅,澄澄碧水涟漪小。
灯影漾波心,波心点点金。

儿童争拍手,“月亮跟侬走”。
三五小渔舟,辛勤下钓钩。

江城子 故乡行 其一 除夕(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梅花满树染胭脂。
惠风吹,暖阳迟。
山乡院落,欢宴又年时。
阿母倚门凝望久,人不见,泪沾衣。

东邻传语忽相催,打工儿,电话回。
乡音初改,慰母展双眉。
学得脱贫真本领,归故里,报春晖。
后记:时农家有电话者少,在外的人往往将电话打至较近的乡、村办公室或有电话的人家,故有“东邻传语”之说。然当时吾乡农民外出打工尚不普遍,且多从事极艰辛繁重的体力劳动。旧邻罗家一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在外地煤矿务工,时回家过年,曾让我细看已钻入其手背皮肤内的煤屑。我甚惊忧,问他知不知道“矽肺”,他一脸天真的笑,说,不知道。对当时农民能从被绝对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中挣脱出来,我总体持欢迎态度,因此只写了“光明”的一面,后一直甚感惭愧和内疚。

江城子 故乡行 其二 除夜(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霓裳欲下壁生云,眼波横,佩环鸣。
农家除夜,红烛映华灯。
爆竹声惊梅蕊绽,药香杳,暗香轻。

垂髫黄发合家亲。
足鸡豚,酒盈樽。
兴来对客,犹叹昔年贫。
娇女嗔爷唯话旧,争屈指,说来春。
后记:山乡人家,喜贴古装戏曲人物画像于壁,首句所述即此。华灯,指电灯,除夕夜,电灯以照明,红烛以志喜,终生节俭度日的乡亲们,年节也要奢华一下。忆及1968年余离乡之时,连煤油灯都点不起,深为感慨。

江城子 故乡行 其三 春日即事(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溪桥那畔有人家。
径横斜,菜花遮。
新竹柔桑,绰约绕篱笆。
三点两株桃李树,红与白,满枝桠。

少妇园中正种瓜。
小娇娃,坐爬沙。
篱外人声,笑问:“崽他爹”?
“上月买来新‘解放’,‘疯’不够,肯还家”?

江城子 故乡行 其四 之子于归(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夕阳轻笼小山村,挂鞭鸣,报佳音。
东邻嫁女,贵客早扎亲。
坐罢歌堂看电影,新风蔚,古风存。

红日鸡声催出亲。
父叮咛,母叮咛。
含羞带笑,却又泪光莹。
路转山回人不见,听宛转,唢呐声。
后记:山乡习俗,新郎(美称“新贵客”)可于迎娶前一天到新娘家住下,称“扎亲”;第二天新娘辞别母家出阁之仪式,称“出亲”;新娘出嫁前夜,附近年轻姑娘媳妇,齐聚新娘家唱歌以示祝福,称“坐歌堂”。此首用四川方音押韵。又,此词发表后,有诗友认为题目太“雅”,与组词语言氛围不统一,而此标题,恰是东邻大门楹联之横批,亦可见出当时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水准。

生查子 故乡人物三咏 其一 先富者(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绕宅绿篁幽,半在斜阳里。
“手扶”早归耕,今晚《西游记》。

夫自扫庭除,妻快烧茶水。
稚子满村飞,请得芳邻至。
注:手扶,手扶拖拉机之简称。时乡人家有电视机者少,每至黄昏,有电视机的人家便将其搬至庭院,并安排茶、凳,请乡亲们都来观赏, 如看露天电影然。

生查子 故乡人物三咏 其二 采石工(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巍巍如石雕,臂举万钧积。
空谷响千回,号子悠扬起。

清风静不流,绿水为之止。
锤落石山开,霞涌穹苍紫。
后记:吾乡有一小河,名仙女石河,以河中有大石,传为仙女遗下之鞋所化而得名。一日,余沿河行,忽听号子高亢嘹亮,宛转百折 ,群峰响应,甚有气势。驻足循声仰视,见对面山头,一石工背衬蓝天,高擎开山大锤,若雕塑然,号子即他所唱。唱一次号子,时间颇长,应为其力量之凝聚,然后“哇呀”一声大喝,铁锤倏然落下,当是其力量之爆发也。余深为震撼,惜无相机在手。如今采石场只闻炮声隆隆,效率虽高,这样极具阳刚、力度之美的画面,恐难再见了!

生查子 故乡人物三咏 其三 小学生(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侄儿年十馀,美目清如水。
道我远归来,遗我双红鲤。

鱼鲜新出池,问告阿爷未?
含笑只摇头,“此我课馀饲”。
后记:吾乡历来贫困,不少农家,小孩上学之几块钱学费亦难筹措,家长便在稍宽裕时,买一小猪、小羊甚而几只小鸡几尾小鱼之类交由小孩饲养管理(也有其实仍由家中统一饲养,只是算在小孩名下,当然小孩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割草之类),待大些时变卖,即算作小孩“私房钱”,专款专用交学费。此举一则表明贫困中的家乡父老重视教育,亦有培养小孩“早当家”之意。

水调歌头 登圣灯山(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欲登此山久矣,一朝如愿,其快何如。山美甚,有乔木,亦美甚,护林工人语余曰,此红豆杉也。岂“红豆生南国”之红豆乎?
梦里几回到,今上圣灯山。
深幽险峻何似?
璞玉出尘寰。
云护崚嶒山石,松露孤居一点,径小鸟声喧。
地僻觉心远,羽化返天然。

攀石罅,倚古木,赏风烟。
谁呼“红豆,红豆”?
回看翠参天。
遥想右丞诗句,不记徘徊几度,远黛暮云环。
枝动似相嘱,好去向人间。

木兰花 感事 其一 拟游圣灯山阻雨(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传诗早报圣灯语,今日携朋朝圣去。
天公欲我食言肥,雾罩烟笼终日雨。

遥知云树凝眸处,望断轻车芳草路。
今宵有梦向青山,两意情牵安可负。
注:圣灯山,巴县第一峰,尚未开发之风景区。

蓬莱难觅峨眉远,咫尺圣灯称偃蹇。
登临道可采云霞,纵目两江潮正卷。

迎人松柏风霜染,红紫山花藏半面。
前盟已负后难凭,翘首云天犹叹惋。
注:两江,长江、嘉陵江。

南乡子 游江津四面山 其一 登象鼻岭(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鬓染晓岚香,援木披荆兴味长。
象鼻峰巅欣放眼,苍茫,如浪千峰沐旭阳。

闹市久蜗藏,恨不此身生此乡。
似水情怀听百鸟,徜徉,收拾林涛付锦囊。

金缕曲 鹅岭公园观菊展(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满院幽香袭。
影婆娑、欢黄快紫,雪魂霜魄。
沉醉不知人何处,堪笑多情词客。
却道是、春光如织。
若与春光相比较,料春光应亦输高格。
叹宋玉,错萧瑟。

征鸿舒翼遥天碧。
引诗心、河山万里,觅秋踪迹。
圃外篱边姿态好,更有芳原阡陌。
装点遍、千崖秀色。
未得东风勤吹拂,绽西风不叫秋沉寂。
微此菊,与谁一?

霞蔚复云蒸,映带朝晖七彩生。
袅袅如烟悬白练,倾听,满谷飞珠溅玉声。

好水在山清,赤足临流怀似冰。
忘却平生多少事,呼朋,笑掬清泉濯我缨。


共534,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