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诗文库梅曾亮(共 21 首) 五律 1七律 12古体 8 作品不分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6—1856 【介绍】: 清江苏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师事桐城派姚鼐,专力古文,居京师二十余年,有盛名。诗亦清秀。晚年主讲扬州书院。有《柏枧山房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
梅曾亮,字伯言,上元人。道光壬午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有《柏枧山房集》。
维基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荫,字伯言,又字葛君,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祖籍宁国府宣城县。曾祖时移籍江苏。出身诗书家庭,由母亲候芝启蒙。十八岁时,梅曾亮在钟山书院拜姚鼐为师,与管同、方东树、刘开及姚莹,并称姚门高第弟子。二十九岁时入吴鼒的扬州唐文馆。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县,因考虑到赡养父母不便,没有赴任。先后为邓廷桢、陶澍幕僚。援例为户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归,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咸丰二年冬,回到家乡上元。不久太平军祸起,避难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总督杨以增,被安顿在河督节署之清晏园。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杨以增积劳成疾,卒于南河节署,梅曾亮痛苦万分,“抚尸恸而无泪”。二十四天后,咸丰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北京二十馀年间逐渐成为了桐城派唯一常驻京城的人,许多人都登门向他求教作文之法。曾国藩亦深受其影响了。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共21,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
五言律诗
戏书 清 · 梅曾亮
五言律诗
未可称居士,颓然已放翁。
诗惟标脚气,文不愈头风。
雄任来嘲客,褒无待约僮。
鸡毛三寸笔,何事反匆匆。

七言律诗
赠钮非石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散尽黄金鬓改玄,独余翰墨得留连。
时追苦县光和体,不奏《甘泉》泰时篇。
欲借方言行问字,更从《齐物》证忘筌。
世途何限乌焉马,鸟迹那禁有变迁。

题容静止诗集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先师功业烂卿云,燕许常杨接世芬。
万里天山新乐府,三年人海故将军。
惭余西笑重投迹,喜子南归得论文。
终是丹青图画客,管城休策腐儒勋。

赠潘咨少伯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当年豪士客扶风,曾以乡兵占首功。
谈笑尚惊黄鹞子,行藏欲问白凫翁。
雨中裹饭勤深友,日下翻经折钜公。
莫讶元文难索解,应知并世有扬雄。

读东坡集有感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七载黄州已似家,又从儋耳度年华。
东坡有地聊栽竹,南海无人且看花。
白发瞿塘悲剑器,青衫湓浦泣琵琶。
飘零词客多哀怨,学道如公信有涯。

赠陈颂南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慰客车多似水流,左迁君自百无忧。
同官何意遭阎奉,直疏曾闻继道州。
若访石牛犹早计,且歌金马亦良谋。
书衔从此称光禄,谢鲍诗声让一头。

柏枧村中有故墓,吾宗苦约返茅茨。
黄精药好愁难遇,苍耳林深恐见欺。
北阮家怜门户改,南阳阡冀子孙知。
飞桥一水千峰抱,记取他年谒墓时。

其二
七言律诗
百年寄圃冶城旁,旧德犹存绿野堂。
祖父艰难留树石,弟兄奔走隔壶觞。
极知饱啄宜山泽,又恐鸣号望稻粱。
空忆故园春色返,半千阁下又青杨。

赠邵位西移居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君别临安山水来,精庐应觉厌嚣埃。
偶然移宅当金碗,镇可藏书著玉杯。
深院无风能媚竹,小窗如画忽横梅。
漫言此是倪迂阁,却许诗人踏破苔。

寄姚春木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曾访夷门客大梁,更寻耆旧溯襄阳。
秋风昨已归张翰,前辈今谁过孝章。
家食若为三亩计,国闻曾备五车藏。
陈编亦有平生志,愧子逍遥一草堂。

君竟翩然返故居,题桥应笑拟高车。
宁编《荆楚岁时记》,不读司空城旦书。
词赋飞腾聊自喜,江山辽落兴何如。
怀人若问吴门卒,尚有诗狂未扫除。

怀余小坡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成都有客返江城,谪宦知君别后情。
向阙迟眠金雁驿,留川间赋《石犀行》。
论文每忆今无辈,避地应闻我更生。
回首京华多乐事,酒枪茗枕话深更。

悼姚春木 清 · 梅曾亮
七言律诗
君卒逾年我未知,渡江犹寄赠君诗。
梦乖元伯真惭负,书达刘侯已悔迟。
伊洛渊源周士贵,国朝文献《汉宫仪》。
一编曾为《商遗集》,他日订吾更倚谁。

古风
方君植之能说子,古貌雄情无与比。
偶然折券散千金,三冬无褐心不耻。
蒙眬世事若无意,要最千年看如咫。
五胜新推十六家,一日曾行三百里。
朅来为客至江南,憔悴儒冠尚如此。
马生与君意气亲,得钱沽酒为佳宾。
酒酣叹息新知乐,客子逢人喜任真。
当途之子多羞贫,熟视自循头上巾。
不如南亩还收身,青鞋布袜谁能驯。
方君方君亦偪泰,千言不如十斛麦。
等是东西南北人,送尔江头独归客。

十日不踏兴胜寺,张子讶我何深藏。
谓疑幽忧属末疾,岂知发兴搜诗肠。
我初学此无检束,虞初九百恣荒唐。
稍参涪翁变诗派,意趣结约无飞扬。
十年弃置久不事,解散韬帙从忀徉。
含毫叩景偶一试,忽觉泥井生寒浆。
浓书细字急不择,蝼蚓诘曲肥鸦旁。
到口有物当一吐,安能呐舌如周昌。
古人精严有真放,下手得快天机张。
六朝文士不解此,散叶骏马驱跛羊。
三辰分光精气薄,语言缩畜如羸尪。
虽然此中有泾渭,岂得芜秽夸汪洋。
句律稍悟嗟已晚,嗜好多可无专场。
千金狐裘饰羔袖,汉冠晋制兼唐装。
吾文所病亦在此,自成一家今未尝。
当年猛志压崔蔡,翻恐汪魏相低昂。
先生不嗔后生笑,所虑惟此余寻常。
谁与吾党二三子,妙解知我非猖狂。

东坡昔作骑鲸游,斯文冥冥若长夜。
传流片纸万牛回,想见挥毫一鸟下。
细看浓抹如眉阔,肯使奇才任胸泻。
谪宦虽成蜀党魁,悲歌不作湘累亚。
庙堂无地能尔容,风月在天从我借。
经冬山竹碧初老,驻春海棠红未谢。
典窜岂因模禊帖,敖游自喜依僧舍。
往事真成牛角花,余甘幸比虎头蔗。
眼前清景过始知,身后高名生可怕。
作诗一笑公应闻,当日好官谁复骂。

苏公手迹十四书,张丑藏经几晨夜。
蜡笺久作烟云空,粉泽谁看风雨下。
先生真放本精微,后人伪体徒奔泻。
一宝何期得双绝,四家顿使成三亚。
小乙钩疑汉女藏,大横箸向留侯借。
几行补作肥鸦栖,半角残随隙驹谢。
蝇头细跋得蒙叟,骥尾附名甘避舍。
况余书手同芽姜,使我品题惭杖蔗。
催诗闲受古人忙,得句喜过难韵怕。
汪君汪君慎守宝,富人若求君可骂。

我年未及十,我祖授书时。
襟裾戒牛马,解授城南诗。
覆醢悲子路,读记泪绠縻。
谓我有文性,祖亦为嘘唏。
先子留上都,我母课中闺。
《文选》苦难字,背诵行迟迟。
十九始出游,杂览如乱丝。
揽取得尺寸,首尾终迷离。
吴门遇王渭,交我顾广圻。
语我六书学,训诂宜兼之。
凡校古人书,不以他书资。
古书各义例,熟玩窥其嚱。
惭非性所好,负此良友规。
颇独好文词,俳偶自娱嬉。
异之管君同,谓此不足为。
此犹冠玉耳,不见骨与皮。
皮骨且不见,安能为妍媸。
是时文派多,独契桐城师。
洪钟未殚叩,閟响忽我遗。
言往理稍出,徐徐会其机。
读书如养生,薰莸不同脾。
岂食大官羊,腥膢离蟛蜞。
三史范已孱,陈寿无华词。
五代事简略,词义独恢恢。
《老》《庄》《荀》《管》《韩》,《国策》逮《楚词》。
《淮南》《吕春秋》,谲诡而倡披。
六经为稻粱,此亦膏与脂。
不可一日无,使人发华滋。
适口莫如约,拙养聊自怡。
刘君称汉圣,董生书玉杯。
谢力有未能,吾知固有涯。
吾子天骨高,古风还可追。
鹄卵在啄抱,庚桑惭鲁鸡。
傥欲师古人,为子诵所宜。

佳节欢友生,良夜念孤客。
叩门适不遇,惆怅缓归屐。
天街月舒波,万户闭一白。
谁家酒兵閧,艳艳烛翻隙。
归来儿女哗,对月学扣额。
祭拜未云已,瓜果竞分擘。
此乐谅无与,只可近书策。
夜深奈明何,相对惟脉脉。

春红已退夏绿疏,黄花未来人意孤。
谁欤发艳回春腴,游龙作花红扶苏。
髲𩭝八尺堆珊瑚,荡摇秋空如画图。
世人但夸颜色姝,岂知直干中不枯。
忍使花落随犁锄,我师巡圃为踟蹰。
试以为杖轻若无,刊落枝叶除根须。
以铁为距漆作肤,策之稳步如安车。
子美桃竹能给扶,昌黎赤藤杖自娱。
风流文彩二子都,惜哉迁谪随江湖。
岂若此杖忘崎岖,侍师缓步留天衢。
七十谢政神蘧蘧,春光澹沱梨云铺。
昆明芙蓉能白朱,与尔同佩花间壶。
园官十客相友于,乃知草木遇各殊。
赤藤桃竹愧不如,岂惟赤藤桃竹愧,不如孔光乃使灵寿污。


共21,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