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共188,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辞赋(续上)
吾皇帝厚德比于坤元,至仁侔于穹昊。
伊岱宗之父老,望翠华以升告。
倾心精意,向天阙以虔恭;
顿首歛容,冀纶言之布诰。
岂不以恩深覆育,惠感生成,桑榆之景方暮,葵藿之心迭倾。
检玉高峰,思睹登封之礼;
鸣鸾近甸,伫谐延望之诚。
咸曰:帝嗣洪图,寰区晏如;
纳生灵于寿域,侔至化于华胥。
北天山而南越裳,争输职贡;
右流沙而左沧海,正混车书。
莫不天意与人心交泰,戎情与物性相于。
斯乃运方契于千年,得冥符于昊天,《雅》《颂》溢大文之采,祥经盈太史之编。
泳鲸翔鹣,已效灵于郊薮;
灵茅秬黍,宜荐羞于上玄。
臣等幸以期耄之身,为太平之民,生籍寄龟蒙之下,先畴迩洙泗之滨。
七十二君,古常称于茂典;
三千年后,今正逢于圣人。
愿陛下采古义于前书,命择仪于良相,敕宗伯修壝宫之礼,诏太常建黄麾之仗。
卤簿钟鼓,圭瓒秬鬯,展仪于梁甫之下,禋祭于灵峰之上。
虞君颁瑞,愿谐方伯之心;
汉帝射牛,宜慰老臣之望。
鹤发齯齿,精诚不已。
俯躬如就燥之焰,注意比朝宗之水。
朝隮云彩,谅龙德以堪从;
口比山呼,冀鸾车之戾止。
《易》曰先天弗违,《书》云肆觐群后。
思古礼以犹缺,郁众心而是伫。
泥金报天德之高,封土增坤灵之厚。
协探策之冥数,荐如山之万寿。
小臣亦能著《封禅》之书,向皇风而拜手。

昔穆王以阆苑希风,宸游纵欲,适玄圃之仙界,悦灵峰于群玉。
乃顾谓祭公谋父曰:「斯山也,拔厚地,摩穹天,含珍蓄宝,藏神宅仙。
轶银台之比峻,踰太白之相鲜。
历落排空,有处类巫山十二;
嵯峨倚汉,有处如莲峰五千。
朕知卿之才者,卿为朕而赋焉」。
祭公乃拜手对扬,挥毫应诏,心骛崷崒,情忘耸峭。
或劳想于璘玢,或驰神于䆗窱。
以为一气初判,三才既生,融而流者有四渎之灵,结而粹者有五岳之名。
虽罗封而列爵,谓生贤而诞英,未若我杰出紫府,高踰赤城。
虎踞龙盘,耸圭璋而疏朗;
霜华雪彩,皆琬琰之融明。
或孤而高,或峭而绝。
或掩映以相翼,或谽呀而半缺。
远而望也,则仙家青琐,含秀气以玲珑;
类而言之,则春宴金盘,点苏山而皎洁。
宜乎培塿玉垒,奴隶圭峰。
蓝关之英,安足比于形胜;
荆溪之秀,固亦陋其声容。
若总而状之,则高者如飞,欹者如恐,背者如遁,向者如耸。
瑰姿琦态兮信匪寻常,戛翠摩青兮可以瞻奉。
祭公既笔不停缀,辞妍若春,赋咏既就,箴规载伸。
以为士林之群,蓺圃之人,有道有德,有贤有仁。
磨琢材能而益峻,切磋名节而尤新。
傥一人之延纳,则多士之来亲。
穆王乃曰:「吾愿益求贤哲,比群玉之嶙峋」。

绝塞霜早,阴山叶飞,有翔禽兮北起,常遵渚以南归。
一一汇征,若阵行之甚整;
嗷嗷类聚,比部曲以相依。
当乎朔野九秋,湘天万里,风萧萧兮吹白草,雁嗈嗈兮向寒水。
单于台下,繁笳之哀韵催来;
句践城边,两槊之幽音惊起。
颉颃交相,翩翻迭翔,似鱼丽之布列,若鹅鹳之舒张。
疏密有绪,高低载飏;
天空而残月铺影,水阔而微云间行。
应遵丹凤诏书,咸增跃跃;
虽是苍鹰鸷勇,敢击堂堂。
观其唳青霄,横碧落,历江渚,达沙漠。
来若羽林骑士,闻一鼓以争前;
去如翼卫材官,听摐金而稍却。
岂天阵地阵之能询,何圆阵方阵之足云。
但见乘夕霭,拂朝云,羽翼自高,不让于汉家飞将;
烟霞远没,疑沈于朔土孤军。
宜乎后伍先偏,声交影接。
当塞上之飘雪,值江皋之坠叶。
纵横势定,阵图按牧野之师;
绰约体轻,兵法试吴宫之妾。
唯有淮之北,汉之南,山如画,水如蓝。
离离而霞彩旁衬,一一而波光远涵。
旋成偃月之形,悠飏可爱;
忽变常山之势,首尾相参。
乃知接武烟鸿,追踪霜鹄,既横空而似阵,自违寒而顺燠。
北方远兮南图,遥云飞兮水宿。

大哉至明之君,膺景运,集洪勋。
跻域中于皇极,化天下以人文。
时属升平,焕声明于礼乐;
道尊儒雅,发谟猷于典坟。
岂不以丕光大之远图,阐雍熙之至化?
金革斯偃,朝堂多暇。
遒人述职,方下采于诗声;
真宰经邦,亦耻言于强霸。
美哉!
文之为用也,至化攸先,明乎焕然。
比万汇流形于厚地,三辰垂象于穹天。
藻火衮裳,礼之文也,始饰容而有烂;
羽旄缀兆,乐之文也,将达节以相宣。
故尧舜化民以仁,禹汤跻俗以义。
致玄德以招著,见皇风之光被。
是以鲁史述汤之德也,则曰「齐圣广渊」;
《虞书》美尧之仁也,则曰「聪明文思」。
宜乎笾豆品数,车服采章;
成均掌庠序之齿列,瞽宗司金石之铿锵;
绘宗庙之彝器,炳日月于太常:皆文之于外者也。
黎民阅之以恭肃,靡不昭彰。
迨乎《易》之教也,厥旨精微;
《书》之训也,俾人贞干;
《诗》之教也,致流俗之惇厚;
《春秋》之教也,惩贼臣之叛乱:斯乃文之于内者也。
万国化之中正,炳然明焕。
是知抚育中区,恭临宝图,纳生灵于富寿,致品汇于昭苏。
亦犹挹水于器,而方圆自适;
以木从绳,而规模罔踰。
是以洋洋邹鲁之风,宜乎盛矣;
穆穆唐虞之化,猗欤焕乎。
今我后功格昊穹,泽流区夏;
复风俗于淳古,播咏歌于大雅;
悦灵台之偃伯,庆华阳之归马。
小臣幸与试于王庭,抃蹈于双阙之下。

吾皇帝膺运承乾,唯师古以为先。
化邦家而辑睦,因礼乐以昭宣。
虽三代令王,稽沿革而殊矣;
而千龄圣运,能损益而焕然。
岂不以乐也者本乎天,礼也者本乎地,将化民以成俗,信有教而无类。
礼能加肃,先俎豆之有仪;
乐以导和,宜笙镛之大备。
昔夏后之御历也,宪章于舜,祖述于尧,推历稽人统之正,用寅为岁首之朝。
牲用乎骊,能降神于肸蚃;
声均《大夏》,又何取于《箫韶》。
所以致皇猷穆穆,而王道昭昭。
又若有商之统天也,以应天顺人,惟干戈兮是举;
以逆取顺守,致彝伦兮攸叙。
恭为礼本,嘉尚白于衣冠;
《濩》为乐称,表均和于律吕。
其以宗周之致理也,以道合乎地者称帝,仁合乎天者为皇。
能兼帝皇之盛德,是为圣哲之令王。
骍犊贵诚,加以用宗彝之郁鬯;
黄钟本律,其始导天统于阴阳。
是知三王之救衰弊而拯黎元也,不相袭乎至音,靡相沿乎大礼。
亦犹五材迭用,运元化以成功;
四序交新,致岁功而有体。
今皇上嗣位而致升平也,前古之遗文必复,百王之阙政皆修,是以文章明备,声教同流。
明堂辟雍,表尊崇于儒术;
宫悬乐府,方远播于鸿猷。
矧今卜代继于周姬,登歌美乎象箾,方期驾玉辂于鲁道,封金泥于泰岳。
遐方咸走于梯航,太史远颁于正朔。
小臣稽首而称之曰:穆穆皇皇,有以见我宋之礼乐也。

圣人以德御天下,威加域中,谅至仁以无敌,故不阵以成功。
徵《道德》之格言,谓乎善战;
取《春秋》之经武,自服皇风。
是知恩始孚于万灵,武实加乎七德。
安民和众以为本,禁暴戢兵而是式。
所以堂堂之阵弗施,而唯取柔怀;
整整之旗何用,而陋乎刚克。
昔者成汤革夏,泽及万邦,勍敌靡由乎力制,匪人自悦而心降。
岂比夫祖龙霸秦,恃山河之百二;
淮阴事汉,称智勇以无双。
又若武王克商,灵旗前指,岂鹅鹳之是列,匪鱼丽之称美。
自然威宣,有亳民率服以来归;
师济盟津,众悦随而戾止。
是知王者之取天下也,泽普群动,恩流九围,道德为城池之固,忠信为甲胄之威。
所以箪食壶浆,迓王师而自速;
靡旗乱辙,望圣德以如归。
宜乎师克在和,动先观衅。
仁义之施也,若风雨之速;
威武之加也,若雷霆之震。
《传》称因垒,美崇伯之归周;
《书》曰舞干,纪有苗之服舜。
今圣朝以民济寿域,道洽人寰,将铸剑于农器,方虚候于玉关。
弭祸乱于未形,恩能服众;
布英威于有截,礼以防闲。
下臣赓歌之曰:化洽无私兮,功符不宰。
取仁义为胜兮,岂干戈砺乃。
德上冠于唐虞,政下任乎元凯。
孙、吴之阵法奚取,韩、白之兵机弗采。
宜乎车同轨而书同文,至化方流于寰海。

芳景晴空,春曦暖融。
霁花天之一雨,泠蕙径之来风。
宫阙参差,晻霭朝烟之上:山川明润,森罗迟日之中。
总而赋之,春之色也。
化工运丹青之笔,真宰以天地为冶。
仙家乍至,桃花映武陵之溪;
南国未归,杨柳绕潇湘之野。
始乎言太簇之辰,书曰王春。
北阙引青旗之仗,东郊驰苍辂之轮。
和气倏来,袭冕旒而尽悦;
朝阳既出,丽藻火以交新。
迩后革阴迁阳,更寒易暖。
暖袭物兮舒释,阳为光兮布满。
明霞淡霭,初发色于楼台;
清奏雅歌,始均和于律管。
言其状也,则明婉而融怡;
状其体也,则暄妍而赩曦。
宫漏昼永,天光日迟。
散梨花兮似雪,垂柳线兮如丝。
古渡轻波,望孤舟之去矣;
平芜落日,惜晴山之远而。
大都芳景之妍,物华非一。
美梁王之苑囿,阅汉家之宫室。
殊阁摩云,金茎烁日;
奇树绮错,幽禽锦质。
盈空兮嘉气晓浮,映水兮晴云晚密。
丹帷翠幄,因藉草以骈罗;
宝马钿车,遇看花以阗溢。
景丽何多,情怡若何?
藻饰兮神化之巧,融明兮时气之和。
美其近焉,谓汇花而淡柳;
赋其远者,怜被山而带河。
称含笔以闲吟,生于艳意
宜倚楼之远望,流入横波。
唯有多士逢时,观光上国,金榜中太常之第,玉阶谢帝皇之德。
柳陌杏园,花骢宝勒,雪袍缀行,桂枝新折。
观者如堵,有以见满身春色。

烟树苍苍,春深景芳。
听黄鹂之巧语,带残月之馀光。
金袂菊衣,新整乎迁乔羽翼;
歌喉辩舌,斗成乎一片宫商。
尝以清汉云斜,东方欲晓,华堂静兮寂寂,珠箔深兮悄悄。
新声可爱,初历落于花间;
馀啭弥清,旋间关于树杪。
宛转堪听,缠绵有情。
伊宝柱之清瑟,与银簧之暖笙,虽用交奏,而咸艳声。
未若我胧月淡烟之际,莺舌轻清。
听者踌躇,闻之怡悦。
若清露之玉佩,触仙衣之宝玦,随步谐音,成文中节。
未若我晓花曙柳之间,莺声清切。
美夫藻井霞鲜,金盘露圆,语因繁兮乍默,韵将绝兮重连。
窗背红烛,星稀碧天。
楚襄王春梦觉来,还应默尔;
陈皇后香魂断处,宁不依然。
有时杨柳回塘,梧桐深井,声烟袅兮忽断,春意牵兮自永。
新篁宿寒,芳杏朝景。
关关枝上,带花露之清香;
喋喋风传,入月帘之静影。
楼阁轻阴,房廊悄深。
引万重之芳意,成百态之馀吟。
绿窗梦断玉炉残,堪怜俊品;
宝帐酒醒宫漏浅,弥称清音。
余以为春帝之命,敷宣词令,鄙桃李之无言,嫌百舌之多佞。
知仙翰兮善歌,可司花于香径。
巧绪非一,词端靡定。
其声也累累然端若贯珠,悦春朝之采听。


共188,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