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苏绰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 【介绍】: 西魏武功人,字景顺。
与从弟苏绰俱以文才知名,时称二苏。
举秀才,曾为萧宝夤、尔朱天光属官,专典文翰。
贺拔岳为关西行台,亮为左丞,掌机密。
西魏文帝大统中,累官中书监,领著作,修国史。
为宇文泰所重。
官至侍中,卒于位。
苏椿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 【介绍】: 北周武功人,字令钦。
苏绰弟。
北魏孝明帝正光中,义兵四起,椿应募镇压义军,为荡寇将军,迁中散大夫。
为宇文泰所知,破槃头氐,除武功郡守,以清俭自居,小大之政,必尽忠恕。
官终大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56 【介绍】: 西魏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黑獭。
初随父肱从鲜于修礼起事,后降尔朱荣。
转以别将,从贺拔岳讨北海王元颢。
随岳入关,镇万俟丑奴起事。
岳死,继统岳军,据有关中。
高欢入洛,逼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
泰拥帝拒高欢,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进位丞相。
旋废杀孝武帝,立南阳王元宝炬,建立西魏。
泰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专西魏朝政二十余年。
苏绰、卢辩等,颁布六条诏书,整顿吏治,改革官制,行均田制,创府兵制,定计帐与户籍制。
死后,子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
追尊为文帝。
全后周文·卷一
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
初从葛荣,荣败,从荣朱荣为统军。
孝庄反正,封宁都子,迁镇远将军、步兵校尉。
从贺拔岳入关,迁征西将军,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太昌中为大行台左丞,领司马,加散骑常侍,进武卫将军、夏州刺史;永熙中,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封略阳县公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
孝武西迁,加授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进封略阳郡公,拜驸马都尉。
文帝即位,进督中外诸军事,改封安定郡公,录尚书事,进柱国大将军,授太师。
废帝即位,以冢宰总百揆。
恭帝三年为太师大冢宰,薨,谥曰文公。
孝闵受禅,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
(案:《申徽传》云:文帝临夏州,以徽为记室参军兼主簿,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
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然则《上魏孝武四表》《责侯莫陈悦书》《传檄方镇》皆宜编入申徽文。
其大统初书翰乃苏绰、卢柔、李昶、唐瑾作,未可分别,今编为文帝文。
案:《北史·李彪传》云:诏册文笔,皆昶所作。)
卢辩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范阳涿人,字景宣。
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注《大戴礼》。
单骑从魏孝武帝入关,累除少师,魏太子及诸王皆从受业。
进爵范阳郡公。
宇文泰为相,命辩继苏绰依《周礼》,撰次朝章礼度,改订官制。
周明帝时迁小宗伯,进位大将军卒。
全后周文·卷六
辩字景宣,范阳涿人,魏骠骑将军同兄子,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从孝武西迁,授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大统中除太常卿、太子少傅,封范阳公,转少师。孝闵受禅,迁尚书右仆射明帝即位,进大将军,出为宜州刺史。有《大戴礼记解诂》若干卷,《坟典》三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范阳涿人,字子刚。
聪明好学,未弱冠能属文,以口吃不能持论。
从贺拔胜之荆州,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旅机务多预之。
魏孝武帝西迁,东魏侯景袭胜,柔从胜南奔梁,后与胜俱北还。
宇文泰引为行台郎中,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
累迁中书监。
入周,孝闵帝时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宗室。
字仁通。
武成帝长子。
封南阳王。
历任司徒,冀州、定州刺史。
性残暴。
宠波斯狗。
见妇人抱儿,夺儿喂狗。
妇人号哭,纵犬噬而食之。
得后主宠,拜大将军,与后主朝夕同戏。
后韩长鸾令绰亲信诬告其反。
后主使宠胡何猥萨与相扑,扼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621 【介绍】: 隋京兆武功人,字无畏。
苏绰子。
北周时拜开府。
入隋,历官纳言、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与高颎同参掌朝政。
从征吐谷浑、辽东。
炀帝时,因谏阻修长城,除名为民。
隋亡后,先归宇文化及,为光禄大夫;化及败,归李密;密败,归东都,越王侗以为上柱国;后又归王世充。
及唐太宗平王世充,威一再求见,不许,归卒于家。
全隋文·卷二十五
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西魏度支尚书兼司农卿绰子。仕周,开府。入隋,历纳言,封房公,开府仪同三司。
僧智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俗姓朱。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入隋,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族朱姓。神气清远。彰于襁褓。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寺有胤法师。道艺之元匠也。聚依以学。无怠分阴。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故能于弱冠之年。即事讲说。尤慕庄严皭师成实。而服膺焉。咨质既久。疑滞咸析。汝南周弘正。博通内外。监赏人伦。见而叹曰。诚释门之瑚琏也。陈鄱阳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齐。并加钦属。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开金光明经。天子躬御法筵。臣僚咸在。于时云兴瓶写。莫不歆艳。三年丁外忧。归隐旧里。弘导不废。开皇十一年。降玺书劳问。尚书令楚公素。左仆射邳公威。躬造道场。接足作礼。进施予以效诚敬。十二年。诏置僧官。以居平等之任。郡将宗成刘公。从受菩萨戒。齐王暕作牧淮海。贻书迎之。不起。大业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终。寿七十二。即以其年之十二月。窆于山之南岭。弟子道恭等。树碑旌行。秘书虞世南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智聚。
姓朱氏。
住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聚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时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聚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惟聚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
德惟上首。
业盛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0—1817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又名良士,字仲瞿,号蠡舟,昭明阁外史。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工画,好游侠,兼通兵家言,善骑射。少以任侠破家。其座主吴省钦荐其知兵,谓能作掌中雷。吴被斥,昙亦因此为士大夫所不齿。诗文奇肆,纵横万里。有《烟霞万古楼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
王昙,一名良士,字仲瞿,号蠡舟,秀水人。乾隆甲寅举人。有《烟霞万古楼集》。
烟霞万古楼诗集·自序
《太玄》之草成,而刘歆欲覆酱瓿;《三都》之赋出,而士衡欲盖酒瓮。
同是时也,桓谭以为绝伦,张华为之纸贵。
岂文无定体,嗜痂者有异癖,嬖眇者多一目欤?
李百药曰:『文章者,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张融自序曰:『吾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
』又曰:『文岂有常体,丈夫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裴子野论文曰:『人皆成于手,吾独成于心。
』北齐祖莹亦语人曰:『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生活哉?
』读刘协之《雕龙》,不如通挚虞之《流别》;读钟嵘之《诗品》,不如追韩婴之传说。
见其委海若天吴,见其原岷觞积石。
统四千年之文为一文观,合四千年之诗为一诗释,而古今诗与文之正变,洞然胸中矣。
法律一新,如曹参守萧何之文;旌旗一变,如光弼将子仪之军。
非谓师涓奏乐,必造新声;徐摛作文,不拘旧体也。
或曰延年隘薄,灵运空疏,为之奈何?
曰:『此不尽读天下之书与诗文,而漫然操觚之谓也。
』汉郭宪、王嘉全搆虚辞,孟坚所以致讥,张华为之绝倒,《抱朴子》所谓『怀空抱虚,有似蜀人葫芦』之喻乎?
南史氏曰:『文章容易逋峭难。
』又曰:『文章不妩媚,正如疥骆驼。
』今世之勉力宏词者,班马奇字,白孔陈羹;华林类苑,叠韵双声。
骤焉而苏绰《大诰》,忽然而王莽金縢。
著《渊通》以拟《道德》,仿《太玄》而作《测灵》。
以艰深文其浅陋,以奇险幸其功名。
扬雄以为哓哓之学,绣其鞶帨而目之为翰林主人者,非也。
亦有好事焉者,铸贾岛而拜,像东坡而祀。
蜜膏饮杜少陵之灰,遍体刺白香山之字。
老兵之貌中郎,优孟之学期思。
高冠大屐而自居某一家之诗与文者,悖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袁先生曰:『重而能行,乘万斛舟;重而不行,猴骑土牛。
』水浮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不然,而任昉、沈约结其集,魏收、邢邵为之偷,斯文之末流也。
鼻马颊牛之论,中军听之而生争;捣齑啖杵之谈,洗马思之而成病。
则又斯文之魔业、翰墨之魇境。
至若宏通硕彦、经师大儒,郑玄之文,通人不取,温公之笔,四六不能。
此不可以辞章律之者,其经济大也。
乐旨潘词,广谈虞笔,三千年以下兼而有之者,繄何难哉?
予髫幼成文,中年万里,经史烂于胸中,云山乱于脚底,自以为才学识皆当有也。
乃志功名,急经济。
遭台官之祸,纂述之成书者,经史之论辨者,乐府之未谐宫商,金石之未付雕镌者,吴中郡县官持抱以去,而挚仲治半生之文书荡然矣。
并非关通丁谓之书,而概与一烧;亦不借重洪乔之寄,而投之江底。
此砥柱之沉灾,荣宫之火洗。
当时也,郭子横之救火,任文公之逃水,何暇计及著与撰之存焉否耶?
幸而王阳僰道,险路求生;韩愈华山,危途获济。
或藏之殷浩手巾,或寄之王恭如意。
主人《庄子》,仅留《渔父》残篇;中书《孝经》,惟剩王混摘句。
抑不啻嵩山蝌斗之文,显节陵中之蠹也已。
窃惟彦章死豹,名以皮留;楚国神龟,生以骨贵。
而乃陆澄著述,力已倦于经年;任昉属辞,才将尽于晚岁。
五行志少,尚可暗抄;三箧书亡,多难默背。
忆当日十吏环书,五题岔集。
门庭藩溷,尽是赋才;户牖门墙,无非刀笔。
沉虑而王充为之气衰,苦思而桓谭为之感疾。
见杨汝士『兰亭』『金谷』,元白无诗;闻孟浩然『疏雨』『微云』,中书罢唱。
议《礼经》则白虎堂中,讲《论语》则金华殿上,何其壮也!
无谷子云之笔,而空有乐令之口;无扬子云之才,而徒有光庭之手。
开顷刻之花,造逡巡之酒。
斯文之道,有《急就章》乎?
苏明允之诗,祇有廿篇;杜子美之赋,不过十首。
片羽苟重其吉光,千金可享其敝帚。
仆今年四十五岁矣,前不遇古,后不遇今。
死不见岘首沈碑,英雄堕泪;生不见阿难结集,活佛伤心。
李旭曰:『文章之事,不足传于后世。
』萧恭亦曰:『千秋而后,亦复谁能传此?
』呜乎!
未为伧父,已笑衙官;才读《离骚》,便称名士。
刘季绪才非一世,偏能诽毁文章;徐孝穆一代传人,未尝讥诃作者。
留达生廿四首丈人之集,娱我馀年;传枚皋数十篇必不可读之文,自伤娸诋。
哀我文者,亦庶几韪我言而恕我狂也。
烟霞万古楼诗集·孙原湘序
天之生才不数,生奇才尤不数。积日星河岳之气,百年而一生。生矣,或遇或不遇,天似不能无厚薄于其间。要其得于天者既厚,必使之有以尽其才;而其所以尽其才者,不系乎遇不遇也。以贾生之通达国体,亲承宣室之问,而不能不困于长沙;以杜季雅之淹博壮烈,封奏论都之书,而一为郡文学掾,廿年不窥京师。又况于偃蹇扼塞,十试不成进士之仲瞿乎? 嗟乎!仲瞿其才辩,其学博,其文章可以凌驾百代,牢笼万物。以文武胆志为略,以措置一世为务。方其羸然弱冠之年,于兵、农、礼、乐、天官、河渠,旁及百家艺术之书,靡不讲明切究。广庭杂坐,抵掌而起,听者侧耳屏息,莫敢发难。虽未见于设施,而其囊括古今,为有体有用之学,固已粲然矣。既连不得志于有司,挟其策奔走公卿间,未尝不倒屣改席,延致上座。君画灰借箸,指陈事宜,当事抠衣奉手,奉教惟谨。然卒未有能用其言者,而君已垂垂老矣。嘉庆辛酉、壬戌之际,名流宿学云集京师,法梧门祭酒主盟坛坫,论定君之诗,与大兴舒铁云位及余为三家,作《三君咏》,传播其事。君夷然不以为意也。余乙丑假旋后,息影江干,不复踏长安尘土。君与铁云连辔入都,再试再黜。铁云侘傺以死,君流荡江淮之间,益不自得。然气益敛,文益奇,裒集所为诗文如干卷,自以铁云而外知君者莫余若,属为之序。噫!仲瞿乃今为辞人矣。以仲瞿之才之学,俾得倾筐倒庋,尽出生平蕴蓄,润泽海内,必有奇迹卓荦异于俗吏之所为者。屑屑于饰竿牍、絺鞶帨,争工拙刀锥之末,岂其志哉?岂其志哉! 君自言今夏游云台山,山中多古木,皆数千年物。其材伟然巨丽,而自晦于穷厓绝壑、人迹罕到之境,殆天之有意位置之者,不如是不能轮囷离奇至此。仲瞿此言,其殆自谓耶?观于贾生虽放废,而《治安》一疏彪炳千古;杜季雅既得从事击羌,旋战殁于射姑。信乎天之待其人,不系乎遇不遇也。读仲瞿之文者,亦可无论其遇已。若其文之瑰伟瑰丽,忽庄忽骚,若正论,若游戏,由其才大气盛,喷薄而出。仲瞿之学,固不尽于此,而人亦不当以此尽仲瞿也。
烟霞万古楼诗集·陈文述序
秀水王君仲瞿,奇才也。奇于文,亦奇于诗。言论风采,出以游戏,雄辨博奥,所至倾其座人,类谈天、雕龙所为,非狂傲也,而世人咸以狂傲目之。夫狂傲,文人之大病也。君未尝狂傲,人目以狂傲,一倡百和,而狂傲之名遂不能自解于世。则露才扬己之所致也。又为座主吴公假其名,形诸奏牍,得以微罪罢官归里,而君之名遂为世人所口实。屡试南宫,摈于有司,卒潦倒不得志以死。则露才扬己、人因目为狂傲之所致也,则有才而不自晦其才之所致也。 君生平著录甚富,大半零落。骈体文数十篇,钱君梅溪蒐葺付梓,寄余吴门书局;诗稿十馀卷,君病中付余子裴之,为敬礼定文之托。裴之没于汉上,稿存余子妇汪端所。端诗学甚深,尝选定明三十家诗,远出牧斋、竹垞、归愚诸选本上。又重刊裴之《澄怀堂遗诗》,于余诗亦多所删订规正。其所为《自然好学斋诗》十卷,老辈皆推重之。又尝为余戚邵梦馀大令刻《镜西阁遗诗》。仲瞿与井叔两集,恒置案头,呼之曰『老王先生』、『小王先生』。以两人诗集皆裴之生平未竟之志,各为选定。病中请于余,期他日必付梓以完裴之人世文字之债,余诺之。逾数日卒,余为作传,所谓孝慧宜人也。端中年以后,奉道诚笃。知前生与裴之同自玉清来,今仍归玉清也。井叔名嘉禄,长洲人。诗人铁夫先生子也,为吴门七子翘楚,年未三十而卒。诗极明秀,端为选存四卷。今年余至繁昌,乃先为刻仲瞿诗而志其颠末如此。 道光庚子中秋钱塘陈文述书于春谷官舍。
烟霞万古楼诗集·张鸣珂序
咸丰纪元之秋,予卧疴三月,病榻无俚,向婿严少春茂才处借《烟霞万古楼未刻诗》十馀卷读之,药炉茗碗之旁,随手钞成一册,时时讽咏。后家春水徵君贻予云伯刻本,仅二卷,与手钞者互有同异。乃复从严氏借钞,略次先后,分为六卷,名曰诗录,不敢居选例也。始于丙辰冬日,断手于戊午夏仲。时以养疴,乃得蒇事。昔卢德水著《杜诗胥钞》,役竣祭告,诗曰:『十年曾有约,三岁始能成。』予于此编亦云。《文集》六卷已刻,板藏金鐀钱氏,二梅褚君曾以印本见惠。至先生生平行事,具详于自制《虎丘山窀室志》中,兹不复赘。 嘉兴后学张鸣珂
烟霞万古楼诗集·张鸣珂题识
余既录刊《烟霞万古楼时文》,风行远近,索者纷然。秀水范君雯茁见之,乃出旧藏诗稿一册寄余,楮墨霉烂,首尾断缺。审其字迹,碻系仲瞿先生手笔。其纪年为乾隆戊申、己酉、庚戌之作。时先生尚未举孝廉,而近游江左于越间也。内有《石帆楼》一诗,似乎碧城仙馆刻本亦有之,馀皆不甚经见。细斠一过,时序稍有紊乱,不敢更正,仍依原书录出,亟付手民,以广其传。题曰『残稿』,纪实也。 光绪二十有六年庚子春二月十日嘉兴张鸣珂识于鄱阳湖上
烟霞万古楼诗集·徐渭仁跋
往岁梅叟刻《烟霞万古楼骈体文》于杭州,颐道居士选刻其诗于繁昌,闻诗版已散佚,因重写刻之。又从《瓶水斋集》及居士集中所附刻者,铁云《鸦藤山馆诗话》中采入者,都为一卷。仲瞿出处详于自制《虎丘山穸室志》,亦录出附之。 咸丰元年二月上海徐渭仁记
烟霞万古楼诗集·徐銮跋
此仲瞿先生未刻藁。余得之张君蓣衫,蓣衫得之北门严氏。严故仲瞿戚也。诗才气浩瀚,洵足压倒一世豪杰。余尝论仲瞿诗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然泥沙俱下。读集中《定光佛歌》等作,当不诬也。 同治三年甲子春正王月嘉兴徐銮读毕识
烟霞万古楼诗集·陆祖谷跋
烟霞万古楼诗,旧有碧城仙馆刻本。其佚者,张公束先生又尝蒐刻一卷,题曰《烟霞万古楼诗残藁》。今碧城本已不多见,张刻之板片亦不知流转何所。今年夏,吾友余楫江孝廉贻书来,言烟霞万古楼未刻诗尚有一卷在东栅徐氏,亟以一金购来。藁才十纸,而楷字精好。卷末有徐金坡先生手识语,知为北门严氏原钞本。严本故家,瞿老之戚,其子弟犹能道瞿老轶事甚详。吾友孟君紫昉藏有瞿老《黼黻图回文诗》一巨册,云亦出自严氏。图字精密,未能校录,以来心常忆之。今得是本,先命工裱装,题曰《烟霞万古楼诗佚稿》,庋诸馆中。予更录副本私藏之。瞿老佚著未出世者甚多,汇集刻之,姑俟他日。 己未夏五月嘉兴陆祖谷识于图书馆斋(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634 【介绍】: 隋至唐初僧。吴郡吴县人,字明璨。俗姓朱。八岁出家。十二岁,通诵《法华经》。十九岁,开宏经法,时嗟少秀。南朝陈后主至德三年,于金陵仁王寺斋集时,与诸名僧辩难,时称敏捷。陈亡,退居苏州虎丘。隋名臣杨素、苏威,颇钦敬之。炀帝时,化行常州。唐高祖武德七年,仍归虎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明璨。
生吴之朱氏。
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母夫人张氏。
梦升通玄寺塔。
坐相轮上远视虚空。
了无惧意。
遂妊。
琰及生辄异群童。
八岁事通玄璩法师出家。
十二岁覆诵法华经。
十六岁。
入都学报恩寺持法师成实论。
条振颖拔。
宿慧开发。
十九岁。
归觐二亲于乡里。
仍于本寺弘演。
辨对如流。
四座骇叹。
寻进具于京之秦皇寺延法师。
未几。
依大庄严寺爝法师重研成实。
新本意得情款。
其功倍矣。
陈至德三年。
二十有二岁。
方朝廷建仁王齐。
诏名德百员。
升高座。
琰居其列。
而折机纵难。
上尤欣赏。
公卿百辟莫不爱其闲雅伏其敏捷。
陈亡即东遁虎丘山中且三十载。
其间若隋尚书令楚国公杨素左仆射邳国公苏威或投戈接礼。
或委使承颜。
炀帝在蕃邸出镇扬部。
盛招英彦。
书币既至。
不得而辞。
俄以疾返旧隐。
文帝数降玺书候问。
季年锋镝沸腾。
海寓同弊。
檀越门人迎出毗坛。
十载国朝。
天下静谧。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公私同请。
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
终于虎丘之东寺。
寿七十一。
以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常州弘业寺沙门法宣与寺主智峰等。
树碑。
惟琰平生脩十六妙观。
祈愿净土。
行法华金光明忏悔法。
其感应之至。
炉未爇而烟起。
瓶才空而水溢。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结会五百人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观经一百一十遍。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智琰。
字明璨。
俗姓朱氏。
吴郡吴人祖献梁员外散骑侍郎。
父珉陈奉朝请。
琰托质华宗。
应生观德。
母氏张夫人。
初怀孕日。
梦升通玄寺塔。
登相轮而坐。
远视临虚曾无惧色。
斯乃得道超生之胜兆。
人师无上之奇徵。
是知二曜入怀。
双龙枕膝。
弗能及也。
诞育之后取异侪童。
秀气贞心早形瞻视。
八岁出家。
事通玄璩法师为弟子。
提屦持衣恭侍弗怠。
泻瓶执杓受道弥勤。
年十二。
妙法华经通诵一部。
明悟听察咸谓神童。
乃自惟曰。
翼翼京邑四方是则。
何得久拘坎井乎。
时年十六。
即日出都。
听报恩持法师讲成实论。
聪慧夙成深智开发。
故得条振颖披后来莫二。
属持公南上法筵用辍。
因还故里觐省二亲。
仍于本寺开弘经法。
峰堞峻峙辩对如流。
时年十九。
莫不嗟其少秀。
逾年返京从泰皇寺延法师进具。
德瓶仪钵深护戒根。
大庄严寺㬭法师。
慧重中原名高日下。
乃依而请道重研新实。
意得情款功倍由来。
诚骥足之逢善驭也。
陈至德三年。
建仁王齐集。
百师百坐。
竞流天口之辩。
千灯七夜。
争折动神之微。
时年二十有二。
以英少之质参诸耆德。
通情则高冲折机。
纵难亦大车柅轴。
皇上欣赏百辟嗟称。
莫不爱其闲典服其敏捷。
每以人世嚣杂。
幽栖清旷。
属陈氏丧鼎。
便事东归削迹武丘。
将三十载。
凭岩面壑。
任三业而闲安。
酌涧披松。
随四仪而宴处。
虽形隐而名扬。
亦道潜而化洽于是八方归仰四部虔心。
尚书令楚国公杨素。
经文纬武。
王佐国均。
乘贵负才。
未尝许物。
行军淮海。
闻琰道胜栖山。
鸣铙赴陇倾盖承颜。
五体投诚。
恨接足之晚。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重道爱仁弥赏闲放。
奉使吴越躬造山楹。
睹貌餐音虔拜欣跃。
炀帝居蕃。
惟扬作镇。
大招英彦远集贤明。
琰既道盛名高。
教书爰及。
虑使乎之负罪。
嗟以已之累人。
于是披衣出谷蒙敬厚礼。
因以辞疾得返旧山。
隋文远钦爰降书问。
属炎历有终锋镝腾沸。
四海同弊三吴益甚。
檀越子弟迎出毗坛。
首尾十载化行帝部。
大唐统宇咸返旧居。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武阳公李世嘉。
与内外公私同共奉迎。
还归山寺。
于是禅宾慧侣更复曩时。
龙沼凤林信为怀喜。
然琰自他两化得离俱修。
讲念之馀。
常行法华金光明普贤等忏又诵法华三千馀遍。
感应冥祥神瑞非一。
宵炉未爇自起烟芬。
夕罐才空潜加溢水。
又愿生净土。
造弥陀像。
行三种净业。
修十六妙观。
与州内檀越五百馀人。
每月一集建斋讲观。
胜轮相踵将逾十载。
与夫般若台内匡俗山阴共誓同期。
何以异也。
后见疾浃旬大渐。
斯及诫训慈切。
众侣哀凉。
以贞观八年十月十一日旦。
迁神武丘之东寺。
春秋七十一。
其月二十二日。
窆于寺之南岭。
远近奔驰皂素通集。
花香乱空野哀恸若云雷。
自有送终。
奚复过也。
惟琰幼小矜庄立性端俨。
精诚在操苦节弥勤。
口辞杂味日无再饭。
非义理而不履。
非法言而不谈。
美貌奇姿乃超众表。
墙岸整肃冰雪凛怀。
陈临海王弟道安法师。
厌世出家内外通博。
沙门遍知学优业净。
交游二子。
时号三英。
及屏志林泉永绝人世。
芳风令德蹊径成规。
莫不回旟造山亲传香法。
信法海之朝宗。
释门之栋干矣。
讲涅槃法华维摩各三十遍。
讲观经一百一十遍。
常州弘业寺沙门法宣曰。
余与法师昔同京县狎道华年。
今接善邻敦交暮齿。
虽攀桂之欢或舛。
而折麻之赠不遗。
想清颜之如在。
悲德音之已寂。
愧披文于色丝。
终寄言于贞石。
乃与寺主智峰等。
共树高碑。
在于寺宇。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