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宏

相关人物:共 173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大暮赋 西晋 · 陆机
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使死而有知乎,安知其不如生?如遂无知邪,又何生之足恋!故极言其哀,而终之以达,庶以开夫近俗云。
夫何天地之辽阔,而人生之不久长。
日引月而并陨,时惟岁而俱丧?
谅壮岁之挥霍,岂人生之可量!
知自壮而得老,体自老而得亡。
观细木而闷迟,睹洪槚而念槥。
顾黄垆之沓沓,悲下泉乎翳翳。
挫千乘犹一毫,当何数乎智惠?
徒假颜于须臾,指夕景而为誓,忽呼吸而不振,奄神徂而形弊。
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
于是六亲云起,姻族如林。
争涂掩泪,望门举音。
敷幄席以悠想,陈备物而虞灵。
仰廖廓而无见。
俯寂寞而无声。
殽饛饛其不毁,酒湛湛而每盈。
屯送客于山足,伏埏道而哭之。
扃幽户以大毕,溯玄阙而长辞。
归无涂兮往不反,年弥去兮逝弥远。
弥远兮日隔,无涂兮曷因。
庭树兮叶落,墓草兮根陈(《艺文类聚》三十四。《初学记》十四,又略见《魏志·文帝纪》注,《御览》五百五十一。)
播芳尘之馥馥(《文选》谢朓《八公山诗》注。)
北史曰:兼中书侍郎郑道昭从征沔北。孝文飨臣于县瓠方丈竹堂。道昭与兄懿俱侍坐。乐作酒酣。孝文乃作歌。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
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
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
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
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⑴ 宋弁○魏书郑道昭传。北史郑道昭传。《御览》五百七十事类赋歌赋注引《后汉书》。《诗纪》百八。
北魏 · 元宏
后魏略曰:孝文帝南巡至新野。临潭水而见菖蒲花。乃歌曰云云。遂建两菖蒲寺美之。
两菖蒲,新野乐(○《御览》百六十八。)
北史曰:协从孝文帝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路傍有大松树十数株。帝赋诗示协曰:吾作诗虽不七步。亦不言远。汝可作之。比至吾间令就也。协时去帝十步。且行且作。未至帝所而就。
问松林。松林经几冬。
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⑴ ○魏书彭城王传。北史献文六王传。《御览》九百五十三引《后魏书》。《诗纪》百八。
《魏书》曰:高祖崩。禧受遗辅政。性憍奢。贪淫财色。姬妾数十。意尚不已。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遍于远近。世宗览政。禧意不安。遂谋反。禧被擒获。送华林都亭。世宗亲问事源。遂赐死私第。其宫人歌曰云云。其歌遂流至江表。北人在南者。虽富贵。弦管奏之。莫不洒泣。
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
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
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
⑴ ○魏书咸阳王禧传。北史咸阳王禧传。《乐府诗集》八十六。《诗纪》百九并作咸阳王歌。又《御览》七百十引误、露二韵。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国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茅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之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为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与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夏。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茅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松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
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
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
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魏武昔恢图,北平谭尚孽。
卜邺筑新都,非徒三狡穴(小集作为三穴)
将行迁鼎志,遽有分香诀。
落日繐帷空,奠终歌舞阕。
旋闻瀍洛上,载起苍龙阙。
四叶不归东,苔花驰道绝。
食槽谶终验,挂饭期先决。
扰攘百年间,覆车寻此辙(小集作累车寻覆辙)
山川气象变,朝市繁华歇。
白露复青芜,茫茫换时节。
阴风吹葛屦,燐火走兵血。
木叶下西陵,寒虫助骚屑。
当时陪葬骨,马鬣犹环列。
隧碣仆纵横,镌文久残缺。
帛砧与柱础,螭首随分裂。
指此一抔间,贤愚两何别。
悠悠凤漳水,寂寂雀台月。
千古配英魂,未随埃烬灭。
田皋访遗老,谓有兴亡说。
但听黍离篇,叱牛耕不辍。
王姬乘凤去,春色一朝空。
昔怨绮罗月,今无松柏风。
千年见白日,狐穴入幽宫。
玉镜古尘满,落梅谁复容。
峨峨当隧碑,宝刻一何工。
文擅色丝美,但书膏邑封。
惜非丈夫烈,不得传无穷。
好在故时物,清漳流自东。
繁华消歇湛恩留,忍见珠宫作土丘。
海日西沉燕市晚,塞鸿南度蓟门秋。
恭光父子三纲绝,安史君臣百代雠。
善恶相形褒贬在,世宗更比孝文优。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