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师乙

共 9 首
《史记》曰:孔子相鲁。齐人遗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已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云云。桓子闻之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
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⑴ ○《史记》·孔子世家》。《家语》子路初见篇。《类聚》十九。《御览》四百六十五。《乐府诗集》八十三。《诗纪前集》一。
昔先王省风作乐。象物制典。
宾宴服礼。神歆降戬
六代各异。五音相演。
盛衰感召而自生。理乱区分而可辨。
列国殊化。化形于声。
淫正难分。分之者善。
于是师旷陈乐而立。伯牙注耳而听。
钟师击钟。罄师击罄。
考鼓振革。撰土木以相宣。
悬匏裁笙。发丝竹而递蓥。
审正声之发。防奸声之径。
俾夫郑不干雅。正不近佞。
混音者澄。醉歌者醒。
集九成而仪羽自降。立六变而致物斯定。
惟政在人。惟声无私。
兴亡系焉。逆顺应之。
天将是惩。神告勿疑。
卜商之告文侯。古则如此。
端赐之问师乙。歌如何其。
堂上堂下。既献既酢。
百拜终礼。八音合乐。
天地潜会。鬼神相索。
遂使浃洽充塞。馨臭上登。
和乐无亲。惟德是宏。
惉懘无准。惟恶是朋。
声虽无常。听其有恒。
盖致理者妙。非习乐者能。
恶可鉴诫。德可奋兴。
惟周后弃。播种黍稷。
惟文王昌。不迩声色。
雅颂废于后昆。幽厉隳于正直。
观圣人之备乐。知天子之深识。
既而䃂缓有馀。其乐只且。
声之感化。浸润相于。
审音达性。飞沈翔泳。
自上化下。敢告执政。
乐者制也。
所以道天和。
全人性。
故作之以崇德。
审之以知政。
王者敬其事而阐其道。
顺其时而行其令。
逮夫季春届期。
乃命有司。
且曰偫萌达矣。
播乐安之。
重以国经不可阙。
躬理必以时。
将齐度以节奏。
被选乐于声诗。
撰乃吉日。
总于乐师。
是用资于诲尔。
亦无忝于命夔。
由是司仪辨等。
庶工守位。
备弦管之声。
陈匏竹之器。
柷敔逦迤而就列。
簨簴嶙峋而居次。
克展礼容。
而告乐备。
天子于是率九卿。
暨三事。
必虔心而有待。
俾陪扈而斯致。
既亲睹于宫悬。
又何假以庭试。
若乃曲度是并。
不可殚名。
杂以韶濩。
间以英茎。
追宣尼之前闻。
是能忘味。
师乙之旧说。
各辨遗声。
考彼废兴。
存乎清浊。
安以乐。
且知治世之音。
哀以思。
不杂异方之乐。
类飞声于垂仁。
等润物于流渥。
足使魏文侯之卧听。
巳悟前非。
吴季子之备观。
难施先觉。
既尽美矣。
又何加乎。
谅从律而罔惑。
将克谐而不渝。
必在听和。
知其乐也泄泄。
是其反朴。
变其风也于于。
具举不患乎声希。
统同宁贵于和寡。
奚必飨钧天之灵贶。
而有殊焉。
想洞庭之异音。
更思古者。
诚夫天祚我皇。
恩历遐昌。
掩邃古之嘉乐。
轶三代之圣王。
窃贺声明之巨丽。
敢联雅颂之遗章。
古者为国,厚于养贤。
故乡饮登歌之节,取周诗《小雅》之篇。
左圣序宾,推人声而在上,肄三官始,掩风什以居先。
考缛仪于古经,得嘉言于达者。
礼有盛而进取,仪有轻而迨下。
燕虽示惠,亶合乐于二《南》;
饮盖属民,反升歌于《宵雅》。
何则?
养老以教爱,上贤而习乡,孝悌之本,邦家之光。
微重礼不能以变俗,微备乐不能以宾王。
由是献酒于阼,席工于堂,庶令在位之人,遍闻其奏;
虽用诸侯之乐,未失其常。
且夫教希阔则政昏,礼废坏则民扰。
十月饮酒也,吾犹以为简;
三年兴贤也,吾犹以为少。
宜乎发德于民上,永言于物表。
曲高和寡,美周德之尚衰;
气盛化神,知王政之有小。
用能丕变黎俗,发扬至和。
饮虽微也,教让以为主;
《雅》虽尊也,厚贤而匪他。
亦犹士冠本微,三加爵弁之服;
乡射至简,一用《驺虞》之歌。
盖志恭者,貌必甚严;
礼盛者,文岂宜略?
方将序长幼之等,成宾主之乐,坐以四面,正齿位而无逾;
倡者二人,始《鹿鸣》而有作。
然则饮非乡也,不足以敦化;
歌非《雅》也,不足以独升。
仰德容之交举,俾兆众之钦承。
然后和乐而不流,符戴氏之著记;
恭俭而好礼,协师乙之所称。
是谓导民,岂曰崇饮?
领其音者,信《国风》之为陋;
处其位者,究阳礼之有品。
故曰:「观乡,知王道之易易焉」。
由此而可审矣。
珠以编次。
歌有继声
美绵绵而不绝。
状累累以相成。
偏佳朗畅。
屡比圆明。
度雕梁而暗绕。
误缀网之频惊。
响象而然。
非谓结之以绳约。
气至则尔。
故可贯之以精诚。
原夫以节为珠。
以声为纬。
渐杳杳而无极。
以多多而益贵。
悠扬绿水。
讶合浦之同归。
缭绕青霄。
环五星之一气。
望明月而宛转。
感潜鲛之歔欷。
若非象照乘之珍。
安能忘在齐之味。
其始也。
长言逦迤。
度曲缠绵。
吟断章而离离若间。
引妙啭而一一皆圆。
小大虽伦。
离朱视之而不见。
唱和相续。
师乙美之而谓连。
当其拂树弥长。
凌风乍直。
意出弹者与高音而臻极。
及夫属思渐繁。
因声屡有。
想无胫者随促节而奔走。
以洞彻为精英。
比瑕疵于能否。
次第其韵。
且殷勤于士衡之文。
上下其音。
谓低昂于游女之手。
窈窕远矣。
徘徊绎如
髣髴成象。
玲珑构虚。
频寄词于章句之末。
愿连光于咳唾之馀。
清而且圆。
直而不散。
方同累丸之重叠。
岂比沉泉之撩乱。
惧无知者。
初悯默于暗投。
善则返之。
乃因循于旧贯。
美清泠而发越。
忆辉光之璀璨。
始终虽异。
细大靡殊。
中规矩于圆折。
成条贯以萦纡。
似是而非。
赋湛露则方惊缀冕。
有声无实。
歌芳树而空想垂珠。
美恶难掩。
前后不踰。
亦比抡材而至者。
岂独善歌之谓乎。
歌有能者。珠有至精。
既审音于条畅。因取象于圆明。
由是同其妙。得于声。
上下皆宜。固累累之相合。
短长中度。方一一而浑成。
徵彼深旨。明乎所谓。
本潜究于精微。终契言于髣髴。
故永言者以有勇而可保。效珍者取无类而为贵。
将察之于众音。信端如于一气。
始乃辨真伪。审虚圆。
顾周流而复举。若的皪以成妍。
度曲未终。或交通而无眹。
成文不乱。喜繁会于自然。
窅窅弥章。规规可则。
侔碧玉而增美。写朱绳而逾直。
方自理以心。故必臻其极。
清音乍绝。宁罔象而斯求。
雅韵载飏。信希夷而自得。
则知歌之至计于不朽。珠之状符于妙有。
所以因彼洪纤。形于善否。
视之不见。识遗音之疾徐。
象在其中。分阴魄于先后。
是故事之精者。有以方诸。
导延促而丽矣。引舒缓而直如。
听其真疑自一觚之始。举其可方知三代之馀。
然则淡以成规。端然如贯。
时发响于杳默。每韬光于璀璨。
求乎寂寞。岂殊无胫而臻。
散彼冥蒙。匪同溢目之玩。
美其连绵中矩。终始相符。
畅于心。信精粗而自异。
端其本。惟大小以无逾。
足以徵词于师乙。擅美于绵驹。
傥倾心而一听。殊有类于编珠。
歌赋 北宋 · 吴淑
若夫瑶池《白云》,楚国《阳春》。
林类优游于拾穗,宣父伤嗟于获麟。
闻越妇之采葛,听买臣之负薪。
怜被杖之曾子,美投壶之祭遵。
石崇之哂郭讷,孟嘉之答桓温。
斯皆善于继声,妙能入神者也。
又闻匏竹在下,人声是贵,故手之舞而足之蹈,上如抗而下如坠。
是以尧民击壤,汉宫连臂,听峡里之鸣猿,闻陇头之流水。
薰风既调于虞舜,《麦秀》更伤于箕子。
雍门得韩娥之妙,薛谭伏秦青之异。
卿云、天马之辞,宝鼎、灵芝之瑞。
梁尘为之而自飞,行云为之而忽止。
尔其冯谖弹铗,宁生饭牛,横汾壮丽,过沛迟留。
悠扬六引,缠绵九秋。
曳履尝闻于参也,鼓盆复见于庄周。
至于石城莫愁,北园琐女,吐角含商,《阳阿》、《激楚》。
鼓棹泛沧浪之水,倚瑟望邯郸之路。
咏之元首,陈其九序。
役人既唱于管仲,决河曾伤于汉武。
弹剑每想于子由,盖世复悲于项羽。
则有传于《子夜》,听彼绵驹。
曼声宛转,清响纡馀。
止如槁木,端如贯珠。
夏后三嫔之献,太康五子之须。
仲尼陈、蔡之厄,文王羑里之拘。
荆轲之渡易水,细君之入穹庐。
师乙见传而尽妙,延年特善而难逾。
悬瓠竹堂,赏咏言之清丽;
北林明月,含清韵之虚徐。
别有葛天《八阕》,梁鸿《五噫》,夫子反之,接舆已而。
覆鄂君之绣被,采南山之紫芝。
梦两楹兮曳杖,隐首阳兮采薇。
观搏髀、抚弦之怨,惊绕梁、动叶之奇。
嘉有辞之津女,伟守节之陶妻。
齐庄拊楹而及祸,原壤登木而见讥。
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其义在斯。
道上致语口号 南宋 · 洪适
七言律诗
广陌无风柳絮藏,轻尘不起整戎装。
洞丁累化青春寂,师乙谐声白昼长。
无数冠裳云塞道,两行鈇钺雪摇光。
英英如此桂林伯(四库本作帅),便令腰金上玉堂。
① 原封缺,据清旧抄本补
我生良多难,已安悬磬室。
端来强敛板,诡词学造膝。
枯荄那复春,羸兵敢借一。
振履独商歌,知音赖师乙